陈彦光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北京 100871)
信阳不仅在河南省独具特色,在整个中国也是非常特殊的地方. 从地理学的角度这样评价信阳似乎没有意义:地理系统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空间差异性[1].然而,深入考察发现,信阳的确是一个独特之独特的城市和地区.不同资料给出的信阳经纬度在数值上有所出入,不过大体都是在东经114°、北纬32°附近. 西方学界有“神秘的北纬30°”的讨论,中国学界有“神秘的东经110”的传言. 信阳的地理坐标就在这种神秘的界线交叉点附近. 信阳地理位置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边缘”或者“边界”. 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看,边缘是最有生机的地方[2,3]. 信阳所在的经纬线是自然地理的分界,也是人文地理分界;是南北的分界,也是东西的分界. 信阳位处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分界线,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向荆楚文化过渡的人文分界线. 中国有两条非常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一是秦岭-淮河线,这是水田农业与旱地农业的分界线;二是长城线,这是旱地农业与畜牧业的大体分界线. 其实大别山也是像秦岭一样是一条界线. 如果说淮河是中国农业分界线,而大别山则是水系的分水岭. 所谓“大别”,就是南北大不相同. 信阳地处淮河之南,大别山以北. 可见信阳位于山水两界之间. 信阳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与江南相比,信阳有北国的色彩;与北国相比,信阳又有江南的特色.
信阳人生于斯、长于斯,对信阳的独特之处未必比外地人更了解. 不识信阳真面目,只缘身在信阳中——除非有心人开展比较分析. 外地人可能比河南人更容易感受到信阳在河南省的特别之处. 出身于湖北、工作在北京的经济地理学者宋德清博士经常路过信阳,1994年,他曾经如此评论:“就交通位置而言,信阳的潜在价值不亚于郑州. ”下面将会提供证据说明此言并非夸大其词. 河南省安阳规划局曾经有一位曹姓局长,虽然出生于山东,但对河南省各地都非常熟悉. 2008年,曹局长曾向笔者发表评论说:“信阳在河南省是一个‘异类’. ”在他看来,河南省各个地区虽有区别,但大同小异. 可是,信阳就不同了,无论自然条件还是人文特征,信阳在河南省都与其他地方存在显著差别. 下面也会提供简明的统计分析证明此言不虚. 当然,信阳也有不少人对信阳有特殊的看法. 生于罗山、在信阳师范学院工作多年的查广才博士曾经表示:要在河南工作就安家在信阳,不去淮河以北工作,要离开信阳就离开河南——最后他真的去了广东!早年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系举办河南省地理教师培训班,如果安排来自信阳的教师与来自驻马店以北的教师住同一宿舍,则常常引发生活习惯方面的不快乃至冲突——当然这是一种文化的冲突. 关于信阳如此絮絮叨叨似乎不够“学术”,在中国做研究好像必须找数据、查文献. 实际上,处处留心皆学问. 真正生动有趣的第一手学问恰在来自人与自然或者与社会的交流. 这篇文章结合经验观察、定量分析和空间格局分析,探讨信阳市及其腹地的地理特征. 如今中国城市概念极度混乱:市与地区不分,城市与乡村混淆. 信阳区域包括信阳市和罗山、光山、潢川、固始、商城、新县、息县和淮滨等1市8县. 讨论地理位置,本文重在信阳市;讨论地理条件,则涵盖整个信阳市行政管辖区.
信阳的鸡公山隶属于大别山,信阳的贤山实际上联系着桐柏山. 桐柏人认为桐柏山是大别山的余脉,但信阳人不这么看:在信阳人的观念里,大别山与桐柏山显著不同. 信阳市位于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是中原南下江汉平原或者江汉平原北上中原的重要通道之一. 因此,自古以来,信阳就是军事上的重镇. 信阳南面有三个重要的关口,即平靖关、武胜关和九里关,号称“义阳三关”. 平靖关在古代叫作“冥厄”或者“黾塞”. 《吕氏春秋》说“天下九塞,冥厄其一”,就是说当时全中国有九个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信阳的平靖关是其中之一. 由于信阳地处中国腹地,在和平统一时期,其军事地理位置的价值无法彰示. 但是,在国家分裂或者外敌入侵的时候,信阳的军事地理意义立即凸现出来. 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对此有论述. 1938年日本人攻打武汉,信阳就是国民党军队防御南下日军和东南包抄日军的前沿——作者家乡的一些老屋至今留有日本人当年射击的弹孔. 但凡军事要塞,都是山脉、河流交接形成的不同地域单元的门户,这些门户和平时期就会成为交通要道. 如今京广铁路和107国道通过武胜关一带,京港澳高速公路通过九里关附近(九里关已经为水库淹没),武胜关和九里关之间则有石武铁路客运专线通过. 这些交通路线受地形的限制,必须途径信阳市,因此信阳的交通枢纽地位日益突出.
中国人所谓的中原,相当部分处于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向南延伸到淮河以南,遇大别山而收尾. 在信阳地区的罗山县可以看到华北平原的末梢. 中原是中国历史的地理枢纽,自古都是在中国称王称霸者的必争之地[4]. 一旦两股兵家势均力敌导致中国南北分裂,淮河就会成为战争的前沿. 根据信阳县志记载,在信阳地区极少出现持续60年以上的和平时期. 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保障,一个城市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因此,尽管信阳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和重要,这个城市未能成长为中国的一个大都市.
中国城市体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城市的背后具有非常深刻的空间秩序. 中国四大古都中的三个——北京、西安、南京形成一个近似的等边三角形,第四个古都——开封则位于这个三角形的心脏地带. 这是中国地理的Einthoven三角形(Einthoven’s Triangle),中国历史的地理枢纽,大体就在这个三角形中[4]. 中国数千年内的城镇发展和人口活动,在这个三角形中发生的概率极高. 就连今天华北平原的雾霾,也常常从这个三角形出发四面扩展. 从三角形的顶点之一——北京向武汉作一条连线(大体就是京广线的一部分),这个连线与西安、南京连线(宁西线)的交点就是信阳的区位(图1). 北京-南京-西安三角形的外接圆包括了与信阳引力最强烈的城市:武汉、郑州、合肥、南京、西安.
图1 信阳在中国城市网络中的节点位置示意图Fig. 1 The location of Xinyang city in Einthoven’s Triangle of China
中国有两个地方简称“申”:一是信阳,二是上海. 信阳古代属于申州,隋朝才改名称为义州. 今天看来,在地理学的角度,名副其实的“申”属于信阳而非上海:信阳是中国南北与东西分界线的交点,这是非常特殊的位置. 叶大年院士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空间分布具有多种对称模式[5-7]. 如果将周一星、张莉的城市经济区划分结果[8]引入中国城市对称分析,则可以发现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的大格局. 根据城市经济区的思想,可以基于经济地理联系将中国城市合并成一个个组群. 如果考察单个城市,其空间分布秩序并不明显;但如果考察这些组群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非常优美的双侧对称格局[9]. 中国主要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重要门户城市(如厦门、青岛、大连)经过数千年的空间自组织,形成明显的南北对称格局和东西对称格局. 南北对称格局最为明显,对称轴就是秦岭-淮河线——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图2). 东西对称轴相对隐晦,即呼和浩特-太原-郑州-武汉-广州沿线(图3). 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对称问题,但通过对比两个对称模型,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南北对称轴与东西对称轴的交汇点就在信阳一带!
图2 中国城镇体系的南北双侧对称模型[9]Fig. 2 Model of north-south bilateral symmetry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ities[9]
图3 中国城镇体系的东西双侧对称模型[9]Fig. 3 Model of east-west bilateral symmetry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ities[9]
信阳的特别之处可以通过河南省各县粮食产量的构成看出. 中国的主粮分为两大类:水稻和小麦. 民以食为天,不妨考虑两种测度:粮食总产量和小麦产量. 小麦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主要在旱地农业区的淮河以北种植,淮河以南小麦的比例显著偏少. 淮河以南为水田农业区,主要种植水稻. 由于局部(如小麦产量)与整体(如粮食产量)之间通常满足异速标度关系[10],且来看看河南省小麦产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异速标度图式. 研究区为全河南省,统计单元为县. 随便考察一个年份的统计数据,如2011年——基于早先或者此后的数据,分析结论不变. 如果以粮食产量为横轴,以小麦产量为纵轴,绘制坐标图,可以看到,河南省众多的县大体沿着一条幂指数函数给出的异速标度趋势线分布,可用下式描述
y=axb,
(1)
式中:x表示粮食产量,y表示小麦产量,a为比例系数,b为标度指数. 借助最小二乘法,拟合结果如图4所示. 标度指数大于1,表明产粮越多,小麦的比重越大,反之亦然. 但有一些偏离这个趋势线的异常点(outliers),这些异常点全部是信阳的各县. 其中产粮大县固始非常显眼,它的粮食产量高,但小麦比例低,因此偏居坐标图的右下角. 在常规刻度的坐标图中,看不出新县等区域的特别之处. 如果取对数刻度,则新县明显表现出不合群的特征(见图5).
图4 基于常规尺度的河南省粮食产量-小麦产量异速标度关系图式(2011,趋势线拟合含异常值)Fig.4 The allometric scaling relation between grain yieldand wheat yield of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conventional scales(2011, the trend line includes outliers)
图5 基于对数尺度的河南省粮食产量-小麦产量异速标度关系图式(2011,趋势线拟合去异常值)Fig. 5 The allometric scaling relation between grain yieldand wheat yield of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double logarithmic scales(2011, the trend line doesn’t include outliers)
在信阳各县中,只有息县和淮滨两个县与河南省其他县具有类似之处,其余各县均可以从粮食-小麦异速标度关系中作为异常点剔除. 剔除固始、潢川、光山、罗山、商城和新县之后,粮食-小麦异速标度关系的拟合效果显著上升——拟合优度从大约0.8075上升到0.9682左右. 拟合优度显著变化表明异常值的存在[11]. 上述信阳六县在整个河南省的小麦-粮食异速标度关系中的确不正常.
借助模型预测的残差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揭示出信阳在河南的“异类”以及部分县在信阳的“异类”性质. 式(1)两边取对数,化为线性关系
lny=A+blnx,
(2)
式中:A=lna为对数线性模型的截距,标度指数b变成线性模型的斜率. 利用式(2)可得小麦产量的预测值对数. 观测值对数与预测值对数之差,即为小麦产量对数预测结果的误差,公式如下:
(3)
式中:i为河南各区县的编号. 残差的平均值为0,用残差εi除以残差序列的标准差σ得到标准化残差序列
ei=εi/σ,
(4)
其中:标准化残差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 如果基于小麦产量预测或者基于的小麦产量对数预测没有异常值,则至少95%的残差值落入二倍的标准差带,即有-2≤ei≤2. 如果某个县的小麦产量预测值的对数的标准误差超出2倍的标准误差线,即有ei>2或者ei<-2,则有95%以上的把握相信,该县在整个河南省县的集合中属于异类,因为其小麦产量相对于粮食总产量为异常值. 计算结果清晰地显示,在信阳地区,淮河以南六个县——潢川、罗山、商城、光山、固始和新县——超出了二倍标准误差线,属于异常值,在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方面属于异类;而信阳地区的淮滨和息县位居淮河以北,与河南省其他县合群,属于信阳地区的异类(见图6).
图6 基于对数尺度的河南省粮食产量-小麦产量双对数线性关系的残差分布(2011)Fig. 6 The residuals distribution of the allometric scaling relationbetween grain yield and wheat yield of Henan Province basedon conventional scales (2011, the outliers indicate Xinyang’s counties)
看来,淮河不愧是中国的农业地理分界线,在信阳的表现如此分明. 淮河大约是中国800到1000毫米雨量线所在. 信阳处在这个变换线上,是中国水土光热组合最好的地方之一. 但是,上述异类现象,其背后原因难道仅仅是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导致吗?淮河是中国地理的分界线,这是地理学的常识了. 但是,分界线是模糊的、过渡性的,很少有清晰的地理界线,这也是一个基本知识. 但是,图6却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分界,可以说-2倍误差线代表了淮河线:不论是否属于信阳,淮河以南的信阳各县都成为异常值. 同属于豫南的南阳就没有异常值. 这就无法用淮河线来解释了.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人的差异:淮河以北的居民历史上大多来自山西,喜欢面食,也更乐意适应北方的地理条件种植小麦;淮河以南的信阳人历史上大多来自江西、湖北,喜食稻米,也更愿意适应南方的地理条件广种水稻. 人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双重叠加,久而久之形成地方特性,特性也是一种发展的惯性.
信阳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接地带. 鸡公山上留有民国时期(1934年)的时刻“青分楚豫,气压嵩衡”. 豫代表中原,所谓青分楚豫是说鸡公山是中原与江汉平原的自然分界,所谓气压嵩衡则夸张说鸡公山的气势不亚于中岳嵩山和南岳衡山. 这种自然的分界决定了人文的分界. 明朝洪武年间中国有两股大规模的移民:一是北方的山西移民,二是南方的江西移民. “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鄱阳瓦屑(西)坝”是明代两大移民的集散地,也是移民传说的两个图腾性的标志. 信阳师范学院的尹全海教授正在通过移民传说寻找历史痕迹并挖掘文化扩展轨迹. 如果询问淮河以北的驻马店等地的人的祖先来自何处,大多回答是“山西洪洞大槐树”;如果询问淮河南面的信阳的人的祖先来源,则绝大多数回答是“江西鄱阳瓦屑坝”. 淮河以北的河南人大多是山西一带辗转迁移过来的,信阳地区不然,信阳人寻根多会追溯到江西. 有些人不可能说得那么明白,但都隐隐约约地知道是古代“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填过来的. “江西填湖广”运动就是明代初期的江西移民,那时很多江西人被迁移到湖北、湖南. 至于湖广填四川,则是清代初叶的另外一次移民运动. 根据信阳很多人的传说,他们的祖先先后经过两次移民才到达信阳:先是从江西迁移到湖北麻城一带,然后从湖北迁移到信阳. 笔者见到信阳人,常常喜欢询问其祖先的来历,先后调查的有毕、陈、葛、胡、张、赵等诸多姓氏的同学、学生、朋友、老乡等,其回答大体一致:从江西到湖北再到信阳.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都曾因为天灾(旱涝)人祸(战争)而人口锐减. 明初因为江西填湖广,江西人部分迁移到湖北;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同时部分填豫南,原来迁移到湖北麻城等地的人又迁移到信阳等地.
信阳地处亚热带的北缘,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早年在火车上碰到外地人聊天,一个人感叹:“沿着京广线南下,一到信阳,景象大不相同,仿佛到了江南. ”其实,信阳不仅与淮河以北不同,与大别山以南同样不同. 20世纪80年代前期,笔者经常乘坐公交车往还于武汉与信阳罗山之间. 从南向北,过了河南省与湖北省的边境,到新县、罗山境内,立即感到气象一新:“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豫南的大别山区风光曾经特别秀美. 当淮河以南的信阳人与今天淮河以北的中原人遇到一起的时候,文化与生活习惯方面的冲突就难以避免. 在信阳师范学院的一些集体宿舍中,淮河南、北的人往往彼此不喜欢对方. 信阳人不喜欢中原人,抱怨他们夏天不爱洗澡,身体有汗臭气味,且讲话“侉里侉气”;中原人不喜欢信阳人,他们抱怨信阳人不会讲河南话,说话“蛮腔蛮调”. 在改革开放后的生态环境大破坏之前,信阳河流众多,池塘遍布,不仅男人会泅水,很多地方的女人也会游泳. 比较而言,中原人由于天气较为凉爽以及水体不多,可能没有信阳人那种爱洗澡的习惯. 信阳人讲话与四川人音调有明显差别,但与很多四川人的发音有类似之处. 信阳话没有卷舌音(例如“三”与“山”读音相同),前鼻音与后鼻音不分(例如“琴”与“情”读音相同),F声与H声不分(例如“风”与“亨”读音相同),ei韵与ui韵不分(例如“肥”与“回”读音相同)……. 信阳人如果在少年时代没有学习过普通话,大学以后的普通话很难学好. 信阳人与中原人的差异,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背后源远流长的地理分异.
既然信阳如此特异,如此有环境生机和交通优势,为什么信阳的社会经济水平不高?对于本文而言,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学教授董黎明先生在河南南阳高校有荣誉性的兼职,对信阳有一定了解. 2014年,笔者随同部分同事考察北京南锣鼓巷的城市规划效果. 途中董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信阳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为什么经济没有发展起来?”这个问题或可称之为关于信阳的“董黎明之问”,不仅董先生困惑,很多对信阳有所了解的人都感到困惑.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信阳也不可能几十年内就成长起来. 王义民教授团队研究过城镇发育与水系的关系,发现中国主要江河流域都发育了城镇体系,但淮河流域例外——历史上没有发育成型的城镇体系[12,13]. 王义民女士认为原因在于自然灾害——黄河夺淮入海导致洪水泛滥是城镇体系无法成长的地理根源. 陈彦光不赞成这个观点,他认为天灾不敌人祸,淮河流域的城镇无法发育是由于战争所致. 战争时期淮河常常是南北分裂的界线,也因而成为战争的前沿[14]. 中国历史演化的规律是,长期的旱灾会导致流民四溢和农民战争蔓延,严重时改朝换代. 但是,洪涝时期一般不会发生大规模农民战争.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联合起来抗洪救灾或者治理江河才导致中华民族的凝聚、融合和发展. 最大的可能是,由于信阳的军事要塞性质,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争在扫荡淮河流域的同时,也会摧残信阳的城市发展.
信阳也曾引人注目:在民国时期,信阳一度成为与开封、洛阳、新乡并列的河南省四大地区首府所在. 然而,今天的发展状况不尽人意. 历史姑且不论,就近期而言,信阳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分析. 从天时方面看,信阳失去了发展的两次机遇——可以叫作两“放”机遇,第三次机遇即将到来. 第一次机遇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二次机遇是改革开放以后. 从1949年(解放)到1979年(改革开放),中国一直徘徊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初级阶段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非常好的工业基础,必须拥有矿产资源才能得到重视并成长起来. 河南省北部城市大多是基于煤炭(如鹤壁、平顶山、焦作)或者石油(如南阳、濮阳)之类的资源发展的. 信阳没有发现大型矿产资源,故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从地利方面看,信阳在小尺度上属于边缘,在大尺度上属于核心. 它是河南省的边缘,当然也是河南城市体系的边缘,但它却是中国城市体系的核心和枢纽位置(图2,图3). 信阳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彰显,但在过去很长时期,由于中国的经济关联尺度不够,信阳的区位重要性没有受到关注,更无法转换为经济发展动力.
信阳的发展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两不管”来概括其约束条件和时空特征. 其一,上下“两不管”——国家不管省不管. 早年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是自上而下的过程. 然而,信阳是一个两不管的地区. 国家不管,因为它的级别不到;省里也不投资,它不在河南省重点发展区域之内[15]. 在计划经济时代,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空间战略是一种典型的“间架性的设计”[16,17],其特点可用“西工东农,北重南轻”八个字概括,即以郑州为核心,以郑(郑州)、汴(开封)、洛(洛阳)为轴带,重点投资三门峡、平顶山、许昌、开封、安阳五市连线以内的地区,并且有人提出,经济建设的区域部署上要中心开花、逐步向东、向南扩散[15]. 信阳地区自1949年到世纪之交,既不是省重点建设区域,国家投资总额也很低,民间资本的力量弱小,导致其建设投资总额始终低于省内其他地区[16]. 由于缺乏建设资金,信阳地区的经济一直进展乏力. 其二,南北“两不管”——河南管不够,湖北管不着. 改革开放之后,自上而下的经济动力过程中注入了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演化动力. 信阳在此过程中理当遇到机会. 但是,由于中国大环境长期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到中期过渡阶段,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源禀赋. 今天看来,信阳的工业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计划经济的遗存(如钢铁,能源,化工),二是依赖于地方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如食品,采矿,建材,木材加工)[18]. 可是,信阳缺乏大型矿产资源. 人是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学[19]. 然而,不仅信阳人才大量外流,甚至劳动力也大量外流. 通过引力分析和基于引力模型的断裂点分析可以看出,信阳属于湖北武汉的经济引力区域,不在郑州的引力范围之内. 换言之,长期以来,信阳不在河南省的经济中心辐射范围之内,最近十多年才有所改观. 早年信阳人商业购物或者就医治病主要去武汉,很少有人去郑州. 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曾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 该纲要曾经展示一个计划构建“中原城市群”,以此作为河南省发展的主要区域,最南到漯河,信阳再度被排除在外. 可见,信阳很长时间得不到河南省的重视——毕竟区域经济开发要有重点. 然而,另一方面,信阳行政上属于河南省,尽管信阳受到武汉的引力作用,但湖北省管不到. 由此可见,信阳的处境一直比较尴尬. 余斌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曾经从边界效应的角度研究了信阳的位置和发展机遇[20]. 他们认为,武汉城市圈与中原城市群间的相互作用为信阳市发展提供了较大的介入机会. 但是,一方面,武汉城市圈与中原城市群之间的边缘效应不强,另一方面信阳自身的介入能力不足,信阳的发展依然处于地方化主导阶段.
信阳的产业没有成长起来,主要是因为时机没到. 这对信阳未必是坏事,过早的基于GDP理念的开发可能导致城市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地区生态系统的失调. 信阳目前最大的资源是青山绿水和地理区位. 我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周一星先生曾经疑问“信阳何以成为中国宜居城市和幸福指数高的城市之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工业不发达,信阳才宜居,居民幸福指数才没有因为环境破坏而显著下降. 可见,GDP和人均收入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当然更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只要青山不毁、绿水长流,以信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终将有发展起来的一天. 不幸的是,随着羊山新区的开发,2006年之后,信阳的城市增长模式发生了改变:此前人口和城市用地表现为自然的logistic增长,此后向二次logistic增长转变[21]. 信阳缺乏矿产资源,但有土地资源可用圈地和造城. 不论怎样,随着国家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作为局部的信阳将会通过城市体系的枢纽位置与全国城市体系产生互动. 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信阳将会遇到成长的机遇.
作为区域,信阳在河南是一个异类;作为城市,信阳在中国也是一个另类. 虽然信阳目前经济发展滞后,但却具有良好的城市发展前景. 小尺度的边缘性特征和大尺度的枢纽型位置是认识信阳的两个关键性着眼点. 第一,信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是边缘性. 它位于亚热带的北缘,是水田农业到旱地农业的过渡地带;它位处华北平原的南端,是中原文化到荆楚文化的过渡地带. 信阳在古代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所在,军事要塞在和平时期可能发展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信阳如今是多条重要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的交汇地带. 这种位置有利于发展商业、贸易、物流等产业,这暗示未来信阳的产业方向之一是第三产业. 第二,信阳在中国城市网络中的特性是中心性和枢纽性. 如果借助城市经济区的概念考察,中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主要门户城市形成双侧对称格局. 南北对称轴是秦岭-淮河线;东西对称轴是呼和浩特-太原-郑州-武汉-广州沿线,郑州以南与京广线大体一致. 信阳位于淮河与京广线的交汇点. 随着中国城市网络的进一步关联和发育,信阳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和经济增长动力终究有凸现的一天. 第三,信阳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机缘未到. 在天时方面,信阳缺乏历史人气基础,主要原因在于淮河是古代南北分裂时期战争的前线;1949年以后,中国处于资源依赖型的产业初级阶段,而信阳缺乏重要的矿产资源,故工业发展滞后. 在地利方面,信阳地处河南省的边缘地带,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和省两不管,改革开放以后则是河南、湖北两不管. 在人和方面,由于天时未到、地利受限,人气积累不足,而且目前认识到信阳地理位置重要性的人士不多,信阳的区位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然而,信阳属于中国城市体系东西对称和南北对称的枢纽位置,这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前景广阔. 发展的前提是,中国的第一和第二产业退居二线、三线,第三、第四产业兴旺发达起来. 那时,商业、服务业将会依托交通运输网络蓬勃发展,而信阳也可能会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长为中国的一个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