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淋溶作用是指农药随渗透水在土壤中沿土壤垂直剖面向下的运动[1-2],是农药在水、土颗粒之间吸附、解吸或分配的一种综合行为[3]。农药在土壤中的淋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随着水的流动,农药均匀地随着土壤向下淋溶,不仅速度慢,淋溶量还非常少;另一种则是随着水的流动,农药通过土壤以及各类洞道等大孔隙向下淋溶。二甲戊灵随土壤间隙水的垂直运动而不断向下渗透[4-5]。
供试药剂为新疆锦华农药有限公司提供的2种剂型的二甲戊灵即悬浮剂SC和乳油EC。
供试土壤为壤土,4月20日采集于石河子大学试验站未施化学除草剂的土壤。收集回来的土壤进行风干处理,并用烘箱在140℃下烘烤5 h以确保土壤中无杂草种子干扰试验结果。
供试杂草为稗草,稗草为棉田常见杂草。稗草种子经过4℃冰箱低温春化后,再经温汤浸种处理并催芽,催芽至露白后使用。
采用盆栽法,将处理过的土壤装入直径为10 cm的花盆中,将催芽至露白的稗草种子播入每个花盆中,每个花盆种10粒,本试验淋溶方式设底部浇水和表面淋溶2种方式,表面淋溶浇水量设每个盆200 mL和300 mL,底部浇水由于只是为了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浇水量为每个盆300mL,不同的淋溶方式及淋溶量处理分别为该药剂的2种剂型并各设5个浓度,分别为:二甲戊灵 SC600 ga.i./hm2、900 ga.i./hm2、1 200 ga.i./hm2、1 500 ga.i./hm2和 2 400 ga.i./hm2,二甲戊灵 EC 495 ga.i./hm2、750 ga.i./hm2、990 ga.i./hm2、1240ga.i./hm2和1980ga.i./hm2。底部浇水与表面淋溶各设1个清水对照 (每盆每次浇水量为300 mL),每个处理重复4次。各处理每周浇水1次。于药后7d、14 d、21 d分别统计稗草株防效,并测量稗草株高、根长和鲜重。
根据试验二甲戊灵药剂浓度及其所对应的稗草株防效及株高、根长的抑制率、鲜重的抑制率,采用DPS软件,求出其毒力回归方程Y=A+BX及对稗草的防效为90%的相关系数R。
从表1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淋溶方式下,二甲戊灵SC对稗草的株防效是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的。当淋溶方式为底部浇水时,在浓度为1 500 ga.i./hm2时,株防效达到最大,为91.89%。当浓度增加至2 400 ga.i./hm2时,株防效没有再增加。
在相同浓度不同淋溶方式下,底部浇水的淋溶方式二甲戊灵SC对稗草的株防效要略优于表面淋溶的株防效,在浓度为2 400 ga.i./hm2时,2种淋溶方式的株防效相同。在相同浓度不同淋溶量下,除了二甲戊灵SC为600 ga.i./hm2时,表现为淋溶量少但对稗草株防效稍高外,其余浓度下,二甲戊灵SC淋溶量对稗草的株防效没有影响。
表1 不同淋溶方式下二甲戊灵悬浮剂对稗草的株防效
表2 不同淋溶方式下二甲戊灵悬浮剂对稗草生长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相同淋溶方式下或相同淋溶量下,二甲戊灵SC对稗草株高、根长和鲜重的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对株高的抑制率要高于对根长和鲜重。
在相同浓度不同淋溶方式或淋溶量下,二甲戊灵SC对稗草株高的抑制率在80%~90%之间。在相同浓度不同淋溶方式下底部浇水方式的抑制率要高于表面淋溶,并且淋溶量少的抑制率要高于淋溶量多的抑制率。底部浇水对稗草根长的抑制率略高于表面淋溶,当淋溶方式相同淋溶量不同时,除了二甲戊灵SC浓度为1 200 ga.i./hm2时,其余浓度下的抑制率均是二甲戊灵SC淋溶量少略高于淋溶量多。二甲戊灵SC底部浇水淋溶方式对稗草鲜重的抑制率高于表面淋溶。
表3 不同淋溶方式下二甲戊灵乳油对稗草的株防效
表4 不同淋溶方式下二甲戊灵乳油对稗草生长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在相同浓度不同淋溶方式下,二甲戊灵EC对稗草的株防效是底部浇水要略优于表面淋溶200 mL,在淋溶方式相同淋溶量不同时,在二甲戊灵EC浓度为495 ga.i./hm2、750 ga.i./hm2和 990 ga.i./hm2时对稗草的株防效相同;在浓度为1 240 ga.i./hm2时,二甲戊灵EC淋溶300 mL对稗草的株防效高于淋溶200 mL;在浓度为1 980 ga.i./hm2时则相反。
从表4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淋溶方式和相同淋溶量下,二甲戊灵EC对稗草的株高、根长和鲜重的抑制率都是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对株高的防效要优于对根长和鲜重。
在相同浓度不同淋溶方式和淋溶量下,二甲戊灵EC对稗草株高的抑制率都在80%以上,并且底部浇水的淋溶方式的抑制率要高于表面淋溶。淋溶方式相同淋溶量不同时,二甲戊灵EC对稗草株高的抑制率相同,对根长的抑制率为底部浇水淋溶方式低于表面淋溶;在淋溶方式相同淋溶量不同时,在二甲戊灵EC浓度为990 ga.i./hm2和1 240 ga.i./hm2时,淋溶量少对稗草抑制率高于淋溶量多,其余浓度下抑制率相同。对稗草鲜重的抑制率在70%~80%之间,不同淋溶方式和相同淋溶方式下,不同淋溶量对鲜重的抑制率几乎没有影响。
表5 二甲戊灵2种剂型除草剂对稗草的毒力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淋溶方式下二甲戊灵EC对稗草的防除效果均达到90%的情况下,二甲戊灵SC底部浇水方式的使用量少于表面淋溶的使用量,在底部浇水对稗草达到90%的除草效果,使用二甲戊灵SC浓度为1 810 ga.i./hm2,表面淋溶淋溶量为200 mL与300 mL的2个处理在达到对稗草相同株防效90%时,所用浓度相同,均是1983ga.i./hm2。不同淋溶方式下二甲戊灵EC对稗草的防除效果达到90%时都是底部浇水的使用浓度少于表面淋溶的使用浓度,二甲戊灵EC的使用浓度分别为1264ga.i./hm2和1383ga.i./hm2。
本研究中2种剂型的二甲戊灵在不同的淋溶方式和不同的淋溶量下,底部浇水方式对稗草的株防效要略高于表面淋溶的株防效,二甲戊灵淋溶量低的株防效要高于淋溶量高的株防效,与田丽娟、董士嘉等[6-7]研究的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淋溶量增加使除草剂下渗量增多,无法在土壤表层形成稳定的药土层,导致了除草剂防效下降这一结论相似[6-7]。
通过不同淋溶方式和淋溶量对二甲戊灵药效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淋溶方式或淋溶量下,二甲戊灵的药效在本试验用量范围内都是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在淋溶方式不同时,底部浇水的方式要优于表面淋溶方式,在防除稗草且株防效达到90%时,二甲戊灵SC的使用量为1 810 ga.i./hm2,二甲戊灵EC的使用量为1 264 ga.i./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