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广
(北京市十一学校 100039)
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找到评估目标是否达成的证据,最后再根据目标与证据安排教学计划,是美国课程与教学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方式[1]。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较,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旨在使教学的设计过程成为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力的过程,也被称为“通过设计促进理解”(Understanding by Design,以下简称“UbD”)。本文结合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人体的营养”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探索逆向教学设计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传统的智力和成绩测验等教育评价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教育的发展。如何挖掘学生潜能等话题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这些因素对于“UbD”理论的提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1 对“理解”的理解 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中将理解划分为六个维度[1]: 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每一维度都有其具体的特点、功能和表现。这一理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解”一词奠定了基础,从认知与情感的角度勾画出成熟的理解,同时提供了观测学生理解状况的重要概念“透视镜”,即参照理解的六个维度可以判断学生是达到了解释、释义和应用的低水平理解,还是实现了洞察、移情和自知的高水平理解。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节为例,把引导性的问题与理解的六个维度相结合的案例见表1。
表1 引导性问题与理解的维度相结合的案例
1.2 逆向教学设计操作模式 以促进和评价“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 ①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以“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为例)。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目标是写给学生的,用于“学”,适切、具体、清晰、可操作。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表述为: 学习“平衡膳食宝塔”,总结出合理营养的基本原则,以此为标准反思饮食习惯是否科学;能为父母或特殊病人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能阐述“吃出健康,吃出聪明”的真正内涵。②确立一系列证明目标实现的有效评估证据。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了逆向教学设计评价理论,从理解的六个维度确定评估证据,注重形成性评估量表的开发,使得评估从模糊到清晰,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形成性、经常性和指导性。表2是以实验习惯评估为例设计的评估量表。③制定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在逻辑上必须遵循第一阶段的目标而不是遵循个人的教学习惯。这种理论性框架在逻辑上是顺向的、合理的,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它是逆向的。
表2 实验习惯评估量表
根据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下的教学设计流程即“由教学目标确定评估证据,再到实施计划”,对“人体的营养”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如下。
2.1 阶段Ⅰ确定预期结果 所确定的目标: ①举例说出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及其作用;②阐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③认同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预期的理解和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见表3。作为单元学习的结果,学生将会获得的重要知识和技能见表4。
表3 理解和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表4 学生将会获得的知识和技巧
2.2 阶段Ⅱ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 ①创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手抄报,为改变他人不良饮食习惯出谋划策;②为家人、朋友、糖尿病患者等设计健康安全的食谱;③制作小肠壁的结构模型,说出结构是怎样与其功能相适应的;④制定“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报告单。
其他证据: ①课堂小游戏: 准备若干张写着消化系统各结构名称的卡片,进行“你来演,我来猜”游戏;②随堂测验: 根据图示,写出消化系统各部分的名称;③技能测试: 创新设计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以减少热量散失;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自我评价和反馈: 单元学习结束时,反思自己的饮食健康程度(与单元开始时做比较),反思自己还有哪些学习目标没有达成?
2.3 阶段Ⅲ设计学习体验 设计的体验包括: ①以“吃出健康,吃出聪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等为题切入,吸引学生思考营养物质的作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等相关知识;②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或食品袋,尝试解读其中的信息;③解读“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消化过程”曲线;④进行课堂小测试,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⑤通过QQ视频连线营养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向专家提问;⑥撰写“西瓜子历险记”科普小论文;⑦绘制思维导图,形成知识体系,撬动课堂深度学习。
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多是教案上的“装饰”,评价的内容根据所教的内容进行设计,缺乏信度和效度。“UbD”理论为教师在新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它不仅体现了一种为目标、为理解而学的学习方式,还体现了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与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有许多一致或相似之处。例如,课标提出了50个重要概念,逆向教学设计理论倡导围绕重要概念和核心问题组织课程内容;课标倡导“理论联系实践”,逆向教学设计理论倡导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等。这说明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是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
逆向教学设计理论要求“评价的设计先于教学的设计”。事先告知学生评价内容,正如打靶,先看见靶心再瞄准靶心,便于学生在脱靶的地方再补射一箭。根据评价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不断调整教学推动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培养能力,促进“理解”。逆向教学设计理论在教学模式上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框架,体现着对教学过程的深度理解。如何践行这一美好理念,寻找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与实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