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荟圆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已经开始大量试点,但是人们对海绵城市建设能否实现城市暴雨内涝防控仍存在争议。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暴雨内涝防控的成因及相应可实现的防控措施,然后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暴雨内涝防控的积极影响,以期促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加强城市暴雨内涝防控功能。
【关键词】:海绵城市;暴雨内涝;防控;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市政排水设施的建设,目的是确保在暴雨天气下能够顺利完成地面排水任务,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近几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夏季暴雨洪涝灾害的情况多发,尤其南方很多城市都出现内涝,急需对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优化,利用“海绵城市”理念来帮助实现城市暴雨内涝防控也成为新的讨论点。
1.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成因及防控措施
1.1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成因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显示出我国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一是,大多城市在初期规划时并没有考虑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情况,没有预留相应的排水渠道和设施,当真正出现暴雨时,城市的排水效率低、排水不畅,都会造成城市积水严重,尤其是城市的低洼地带容易形成内涝;二是,近些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增大,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多,城市周边乡村面积逐渐缩小,城市及其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透水性较好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地表层经过硬化铺面处理无法实现渗透,只能更多地依靠排水设施。这两点都存在问题的话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三是大多城市在规划时没有考虑到未来气候的多变性,采用的都是排水标准较低的排水系统,一旦出现突发性的暴雨则很难应对。
1.2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防控措施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出现后,相应城市都会积极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防控,这些措施主要是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大方面。
1.2.1工程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整治河道来加强城市的排水能力,很多城市河道排水不畅,没有做好科学的分流,有时候河道在城市内部的话还可能会增加暴雨内涝的危害性,因此河道通畅是部分城市排水的基础,尤其是一些宽阔河道的应用可以辅助排水设施来进行排水,有效避免城市暴雨内涝,迅速实现排水。其次,可以通过改造城市地下管网来降低城市暴雨内涝的发生概率。这在新城区建设中还相对好开展一些,但是在老旧城区进行地下管网的改造的话有很大的困难,并且无法一次性完成这一工作。因此,城市应把握全局来展开新的规划,边进行城市改建,边增加排涝设施、提高城市内部的调蓄和渗透功能。
1.2.2非工程措施
由于城市的改建并非一日之功,因此,城市必须尽快加强暴雨内涝防控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让城市居民了解灾害天气的情况,减少在灾害天气下出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暴雨内涝防控的积极影响
2.1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的关键词是“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是融合环保理念的城市蓄水、排水、净水建设理念。在海绵城市的理想情况下,城市能够积极的应对各种降水环境,降水量大时可以实现快速有效的排水,而降水量低时也可以充分发挥蓄水功能,保障城市用水。在建设海绵城市时,要充分发挥自然和人工双重建设的作用,形成“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2.2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防涝的积极影响
城市暴雨内涝防治其实包括三个层面的体系,分别是源头控制、排水系统建设、城市周边土地、河湖湿地排水。这三个层面的体系相互影响,而从海绵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其进行充分的联系,源头控制实际上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对应海绵城市的“绿色设施”建设,即从自然条件出发,对频繁的小降水天气进行应对,可以说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小海绵”部分,而且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减少暴雨的径流量,延迟暴雨洪峰的到来时间,给应对暴雨更多的准备时间。排水系统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关系密切,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对应海绵城市的“灰色设施”,其是一个中间地带,是通过人工建设完成的排水系统,必须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在关键时刻发挥最为有效的排水功效,尤其是在暴雨多发时能够及时排水,而不是再关注蓄水净水功能,这也是“中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城市周边土地、河湖湿地排水对应的是“大海绵”城市建设,属于“蓝色设施”部分,其是利用周边乡村的天然调蓄作用来实现强大的调蓄功能,实现暴雨的引流。总之,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城市暴雨内涝防控是有积极作用的。
3.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暴雨内涝防控建设迫在眉睫,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城市暴雨内涝防控有积极影响,但是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要重视其防涝作用的發挥,并预先设定相应的建设标准,从而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和市政建设的兼容性,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功能性。
参考文献
[1]顾正华,赵世凯,焦跃腾,潘海静,尚淑丽,徐晓东. 海绵城市建设的新途径-雨水雨能联合利用[J]. 人民长江,2016,47(10):15-19.
[2]周鹏飞,张其成,胡东起,陈星,朱立琴.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法定化思路研究[J]. 水资源保护,2016,32(06):27-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