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经济科技大力发展的同时环境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同时,民众们对于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发高标准。近些年来,“通风廊道”这个名词开始兴起,政府部门开始响应号召,规划通风廊道以改善环境及热岛效应。本文同时又提出了“风道+景观”的设计构思,在通风廊道规划的同时,对于下垫面进行绿化景观设计;辅助廊道通风的同时,为城市的通风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促进城市风循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及热岛效应。
【关键词】:城市风道;城市风道景观;风环境分析;优化设计
【引言】:本文从雾霾治理角度来达到实现城市环境优化,建设城市风道的意义是,通过增强城市中空气的流动作用,提高风速、正确引导风向,在加速污染物排放的同时,稀释其浓度,从而达到人们对于空气优化的要求;研究城市风道景观设计的意义是,将城市风道与其景观相结合,使其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为了更好的使风道里的风顺流的同时增加城市的绿地景观、有机景观。这项规划对于未来的城市风环境、空气质量、热岛效应等都有非常大的改善和良性促进作用,目前我国无论是从政府还是科研角度都对于城市规划通风廊道有一个积极地参与和认知。
1. 城市通风廊道及风道景观理论的缘起
1.1城市通风廊道的缘起
近些年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工业、科技、生活不断进步的同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越来越多,非常多的有关恶劣环境的名词大量通过媒体大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民众们开始慢慢关心到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生态问题;同时,智能手机及网络的普及使我们看到新闻越发的便捷,无形之中提高了民众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民众媒体关注环境问题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同样关注环境问题,近几年针对大气污染,“通风廊道”规划等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有关于执政理念与计划方针的一些系列化政策;还有有关于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在2013那年9月国务院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国十条”,其中提到在治理时,需要推进“城市及周边绿化和防风防沙林建设,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地规模”
1.2城市通风廊道景观的缘起
本文的创新点即提出了“风道+景观”的规划构想。那么由此可见,在规划通风廊道的同时,对于廊道下垫面的设计与改造是本文的设计重点。城市规划通风廊道,改善空气循环的同时,市民们还是要享有城市景观及公园性质的场所,并且下垫面的景观绿化设计可以更好地辅助空气的流通及滤化,所以辅助的下垫面景观设计对于城市通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城市通风廊道景观类型划分
根据前人的调研分析整理后,对于不同的级别的城市风道景区做出一个基本的范围定义;是一个适合大多数城市的通风景区的规划定义。同时,针对每一类不同等级的风道景区会有不同的特性,会有其不同的位置以及依附的自然环境;那么基本上根据定义的风道景区,就可以判断出此风道景区的级别,之后就可以针对其不同的类型做做不同的景观设计,发挥其不同的生态功能性。
2.1一类城市风道景观
一类风道景观无论是从道路宽度、长度、面积、植物种类、输风功能性等,都是最大最丰富的,并且一类风道景观伴随着一类风道,位于离城市较远的边缘地带,多依附于大面积的绿地、水系或是视野开阔的平地,一般宽度为200~500米左右,缺长度不超过三公里。这样是最有利于输风的距离。
2.2二类城市风道景观
二类城市风道景观会稍小于一类,一般宽度为100~200米之间。它多依附于城市中的条形绿化带、遗址公园、带状滨水公园等。对于二类城市风道景观,只要合理规划,将其系统化、连城片,其输风功能不亚于一类城市风道景观,具有滤化城市边缘空气的作用。
2.3潜在城市风道景观
潜在城市风道景观是其中面积最小的一类,多位于城市中,多数是偏混合型的城市景观。更多的功能其实是为了市民提供更好的休憩娱乐的地方,同时在面积稍大一点的景区可以人为的引入水源,能更好的缓解和改善周边的小环境气候。
虽然占地面积,功能性比较弱,但是这类城市中的潜在风道景观还是必不可缺的,它可以加速引导吹进城市中的风,使其快速流通,增加空气循环的速度。
3. 城市风道景观的设计原则
3.1植物设计原则
植被的覆盖率,植被的选取等将会直接影响到景观的送风效率。因此,在景区内种植绿植首先就要把握“因地制宜”的法则。保留景区内原有的植被体系之外,还要增加绿化的面积,搭配灌木及地被类植物,要做到在景区内植物的层次效果。对于乔灌木的搭配要做到4:3:3的比例范围。
3.2构筑物设计原则
构筑物一般是指在景观内体量相对较小的物体,比如廊架、花架、连廊等,主要起到景观中的装饰作用。那么在通风廊道下的景观区,对于这些构筑物的设计及使用则需要注意风的来向,它们的放置位置不能与风向成垂直角度,不利于风的传送。
3.3水体景观设计原则
在水系设计时,应当尽量使水系的形状与风道统一,方向也与通风廊道规划的方向一致或≤30°。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持风通过时可以最大面积的接触到下垫面的水系统,在空气循环时可以增加周围空气湿度,改善周围小气候环境及热岛效应。
3.4微地形设计原则
如果在城市通风廊道的拟规划处出现在城市边缘地带,那么就不避免的会存在微地形的现实情况。如果在风道景观中,存在微地形,并且是不可拆除的之下,那么就要考虑到微地形的方向原则及微地形上的植物种植等。
3.4.1尽量选择微地形与通风廊道方向一致的位置进行规划,否则,微地形的凸起将成为通风廊道内风最大的阻力,通风廊道的通风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4.2要增加下垫面景观的绿化率,就要大面积做绿化,但与此同时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草种和树木种植,大大减少下垫面的粗糙度,促進风的移动。在树种的种植上要保持树种的种植密度,避免间距过小,形成风阻,种植时尽量呈同一种规律,;同时,选择树木多以本土树种为主,要选择抗风性能好的树种。
3.5道路设计原则
街道是城市风道重要载体,营造良好的通风效果但并非一味地拓宽街道,此举只会吸引更多的机动车驶入,应通过合理的街道布局设计,达到改善街道风环境质量的效果。城市主要街道应与盛行风的方向平行排列或控制在合理夹角内,城市风道内的街道轴向与主风向的夹角不宜大于 35°。适当拓宽沿盛行风方向的街道开口,令盛行风得以进透入街区内部;尽可能缩短与盛行风方向成直角的街道长度,一方面可以减少空气滞留地带,另一方面亦可为市区增辟通风廊。
结语
本文本研究从影响景区通风的景观要素视角出发,主要改造与规划未来城市通风廊道下的下垫面景观设计,通下垫面的景观辅助功能,为通风廊道提供更加通畅、滤化的空气环境,从而共同为改善城市空气的良性循环。本文的创新之处为提出了“风道+景观”的设计构想,在通风廊道规划初期,对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下垫面的景观做出相应的设计,让具有功能性的城市风道景观不仅仅可以为城市的空气循环提供有效的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为市民带来更丰富的城市型景观公园,丰富周边市民的生活环境和优化城市空气的效益。对于风道景观规划设计参考国内外优秀的景观案例,提出一些有效的相关设计原则并且制定规划方案,作为风道景观建设的参考设计原则。
通过分析调查总结影响城市风道景区通风的要素主要有四种,分别为植被绿地、河流水系、道路广场、建筑相关要素,据此将风道景区分为绿地型、水系型、道路型及广场型四种类型,对于每一种不同的景观类型做出不同的景观设计,为通风廊道的下垫面设计提出一些新型的思路与设计方案;使得下垫面景观可以更好的辅助城市风道增加城市中的空气循环及改善小气候环境。
【参考文献】:
[1]武建学. NWH勘测设计研究院多元化发展战略优化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4.
[2]华凌.研究称全球百余城市极端炎热天气数显著增加[N].科技日报.2015.02.
[3]李家燕.基于 CFD 技术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方法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6.
[4]张沛,薛立尧,田姗姗,黄清明等.西安城市风道景区建设调查研究报告[R].西安: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2016.
[5]西安将告别雾霾?你可能再也看不到发射的大雁塔了![N] .西安晚报.2016-02-25.
[6]白新园.洛阳城市通风廊道规划管理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5.
作者简介:任韵(1993年11月) 女 漢 陕西西安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水景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