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奎
【摘要】:对现有林进行分类经营是我国要采取的很注重实效的举措,是关系到今后我国林业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青海地处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青海林业具有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特点,也使得青海林业分类经营具有独特性,本文分析介绍了青海林业分类经营问题。
【关键词】:青海林业;资源管理;分类经营
青海地处高原,海拨高,气候寒冷、干燥,60%的地区年均温度在0℃以下,半数地区年降水不足300mm。青海森林覆盖率仅有0.3%,加上灌木林为2.59%,居全国末位。且青海许多地区处于森林草原带,森林的生存条件极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极易向草原转化,也极难恢复。营造的人工林多为同龄单层纯林,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抗性和稳定性均差, 青海林业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受灾,造成重造或补造,单位造林投入大大高于其它省区。 新形势下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的综合化实践工程,在整个林业工作运营系统中起着连接调节的重要作用。
1.青海林业的生态防护效益特点
1.1青海森林是全省乃至全国主要江河水源涵养库的组成部分。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省。各流域都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森林灌丛地带,长江干流通天河水系40%的流域面积,澜沧江和大渡河上游80%的流域面积均为森林灌丛或灌丛草甸,黄河干流在吉迈以下多为灌丛或森林地带,大通河中下游森林密布、上游多灌丛,湟水各支流也残存着多处小面积的森林和灌丛,隆务河中上段几乎全为森林灌丛所覆盖。这些森林灌丛所处的地段,都是我省降水量最大,地表径流最多的地带,森林和灌丛发挥着极大的涵养水源的功能。实践证明,一旦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将对中下游地区带来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讲,青海森林的存在与否,决不仅是青海一省之事,而且也关系着江河中下游各省(区)的安危。
1.2林业是青海省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青海省的干旱浅山地区是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同时又是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四料(饲料、肥料、燃料、木料)俱缺,生活贫困,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林业,恢复生态植被、改善气候,增加“四料”供给,为发展农牧民生产和脱贫致富打好基础。
1.3林业是实现青海省粮食自给的保障。
森林通过发挥防风固沙、防止土壤养分流失,改善气候条件等作用,可以稳定地提高粮食产量,为实现粮食自给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1.4林业是治理沙漠的主要手段。青海省沙漠化面积以年均200万亩的速度增加,已对青海省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构成极大的威胁,若不加紧治理、后患无穷。发展林业、植树造林是阻挡沙漠侵蚀最有效的手段,从青海省的诺木洪、格尔木、沙珠玉等地的治沙成功经验来看,由于林业得到发展,已出现人进沙退农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效果。
2.青海林业分类经营问题
2.1青海林业的特点决定了青海林业的主要部分只能是以生态公益林为主。在青海划出商品林有很大的局限。一是商品林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经营林业,需要比较平坦,肥沃的土壤,在青海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粮食短缺的省份,用于此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难以形成规模,二是生产周期长,生长慢,占用资金时间长,效益低,风险大,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2.2生态公益林的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十分重要。一是要控制采伐。公益林的采伐不是以利用木材为目的,而是为了促进森林的更新、恢复和发展的经营手段,达到保持和延续森林生态效益稳定发展的目的。只有在生态功能开始衰败时,按照采伐限额和审批制度逐步进行更新采伐。二是以法律手段建立公益林的效益补偿制度。应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办法和“林业为社会、社会办林业”的原则,实行国家、社会补偿相结合的制度。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科学经营,使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稳定发挥和持续发挥。
2.3实行分类经营、分類管理,建立新的林业经营体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
3.新一轮林业资源管理的实践探索以及可行措施
3.1提升规划管理的计算方法,加强指导规则的执行落实
相关领导管理层应当坚持推行规范精确的实地规划管理的计算方法,尤其需要加强对新招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以及专业技能的锻炼。在实际的林地资源规划管理的系列操作中,严格要求管理人员遵循相关规章细则要求的测量计算方法、统计规则去进行管理操作。首先要对林地项目的工程量、地理气候特征以及人文社会因素进行整体估算,然后再对规划管理所需的技术设备、人员配比进行细化审核统计,做到准备充分、指挥灵活、调度方便,从而为实地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夯实基础,铺设坚实的保障。
3.2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新型资源综合管理机制
林业工作系统的领导管理层需要加强制度创设的操作力度,坚持“科技兴林”的规划管理理念,大力促进各项科技化的林业资源管理的规章细则的制定推行,一方面严格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具体实践的操作应用中遵守既定规则开展林业工作,稳步提高实地数字化林地地界测量、自动化绘图编制以及计算机登记备案等重点环节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密切关注实地测量规划过程中发生的林地选址变更、林木数据失效、生态资源实际估量等相关细节,做到及时、有效地更新规划管理系统的登记记录信息,保证林业资源信息数据的客观、精准,从而稳步提升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精确性和全面性。
3.3紧抓具体的规划操作程序步骤,提升工作人员管理素养和专业水平
进一步加强相关规划修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坚决杜绝敷衍散漫、等违规行为。在具体的资源规划管理的操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在审核流程中发现缺项、误计之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反应,并在决策方针的指导下进行合规合法的林地项目更换登记、林木选址转移备录、重要生态规划地点标注等程序步骤;同时需要相关领导管理层不断鼓励、分派工作人员进入林地规划测量的实地现场进行实时测量锻炼、林木统计考核以及数据编修操作等细节流程,从而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青海的林业是一个资源贫乏性、多灾性、生态脆弱性、经济效益较低、具有巨大生态防护效益的林业。青海林业的主要部分应为生态公益林,按对待生态公益林的办法建设管理。 科学地分类经营,首先要掌握森林资源的自然内在规律以及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刘晓斌,刘淑娟.林业可持续发展投资主体定位及财政困境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1,(02).
[2]樊金拴,颜茹,何玉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