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2018-08-07 10:32李诗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7期
关键词:失血性使用量病死率

李诗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七一医院急诊科 河南新乡453000)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机体受到车祸、强烈撞击等创伤后大量失血、失液,微循环灌注不足,使组织和器官缺血、缺氧,产生多器官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等病理变化的一种临床常见危急综合征,若未能及时救治,可致患者死亡,病死率极高[1~2]。限制性液体复苏是指通过给予小容量液体复苏,在短期允许的低血压范围内维持患者重要器官的灌注和氧供。本研究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3.43±5.22)岁;受伤部位:腹部16例,胸部13例,四肢骨盆11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2.12±6.03)岁;受伤部位:腹部15例,胸部13例,四肢骨盆12例。两组性别、年龄、受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3]中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且均为中、重度休克;患者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年龄>75岁;存在颅脑外伤者;伴有精神障碍者;妊娠、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快速评估患者病情,通畅气道,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严密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输注1 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3614)、0.5 L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33772),输入晶/胶体比例2~3∶1。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遵循先快后慢原则,待患者收缩压降至70 mm Hg后逐渐调低输液速度,使收缩压维持在70~80 mm Hg范围内。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遵循早期、快速、大量补液原则,使患者收缩压维持在90 mm Hg以上。液体复苏的同时完善各相关检查和术前准备,以手术控制活动性出血。

1.4 观察指标 (1)应用心电监护仪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等生命体征变化。(2)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复苏液体使用量和HGB浓度。(3)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间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检测血乳酸(BLA)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变化。(4)记录两组患者治愈率、病死率。(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脓毒血症。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HR、MAP、Sp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AP、Sp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2 两组复苏液体使用量及HGB水平比较 观察组复苏液体使用量及HG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复苏液体使用量及HGB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复苏液体使用量及HGB水平比较(±s)

?

2.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PT、APTT及BLA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及BL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4 两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创伤比例逐年增长,因创伤出血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致患者休克或死亡的人数也随之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4]。目前临床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主要采用液体复苏治疗,通过纠正患者低血容量,增加患者有效循环血量,以保证有效心输出量和器官血流灌注,最终改善组织缺氧。但液体复苏的失败往往导致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甚至死亡[5~6]。

既往液体复苏方式多以积极液体复苏为主,通过积极、大量、快速地输注复苏液使患者在短时间恢复有效血容量,维持脏器灌注,防止休克进一步加重。但研究发现[7~8],该复苏方式多以出血已控制的休克模型为基础,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早期大量输液会使凝血因子稀释,破坏已经形成的血栓,从而加重出血,甚至增加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风险。限制性液体复苏是指在出血控制前,通过限制液体输注速度和输液量,使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复苏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通过液体复苏适当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同时避免过分扰乱机体一系列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预后,减少创伤后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苏液体使用量、HGB水平、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BL以及AHR、MA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p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重要组织灌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猜你喜欢
失血性使用量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减少#1炉再热器减温水使用量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以虫吃虫”这家大棚农药使用量减少30%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В Китае снизился объем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пластиковых пакетов 中国塑料袋使用量减少
未来汽车的塑料使用量将呈倍数增长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急性失血性休克肾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