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歌,耿香菊,万 凯,通信作者:尚 清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立位足尖着地影响儿童站、走、跑、跳等一系列的动作,使身体正确的力线发生改变。推拿疗法是从经络穴位进行治疗,主要目的是疏通下肢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解除肌肉痉挛。运动学分析是以神经发育学、运动解剖学为基础,找出立位足尖着地障碍所在。笔者应用运动学分析指导立位足尖着地患儿推拿治疗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两组均由相同的医生和治疗师进行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1个月。
2.1 对照组 运用中医传统推拿疗法。患儿取仰卧位,沿患儿下肢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进行推、拿、点、按手法,往返数次,重点点按伏兔、犊鼻、足三里、丰隆、解溪穴;然后患儿取俯卧位,用推法或法[1]作用于下肢足太阳膀胱经,配以按揉承扶、委中、承山穴。
2.2 治疗组 运用运动学分析方法找出尖足原因,针对不同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推拿治疗。将尖足原因分为3类:①胫前肌无力,推拿治疗时侧重于胫前肌上的穴位,如点按足三里、条口、上巨虚、下巨虚[2]等穴以增强肌肉认知。②小腿三头肌紧张,以按揉手法轻柔和缓的作用于小腿三头肌,缓解肌肉痉挛,从而降低肌张力。③部分患儿排除以上两种因素,立位有尖足表现,伴骨盆前倾,根据肌筋膜原理,同时伴有膝过伸现象,抑制其骨盆前倾则尖足、膝过伸消失。根据运动学分析可知尖足是代偿骨盆前倾的姿势[3],此时应针对其骨盆前倾进行推拿治疗,即以叩拍法作用于腹直肌,增强腹直肌认知,增加腹内压;推法、揉法作用于髂腰肌,放松髂腰肌;点按法作用于臀大肌、腘绳肌以增强肌肉认知。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立位足尖着地患儿治疗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运动元素是构成一种典型运动的运动单位,包括骨骼关节、韧带、肌肉、筋膜、运动顺序等。任何功能活动都是由若干个运动元素组成的。运动学分析的方法要求我们熟练掌握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时序性,从运动元素下手,根据障碍所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运动学分析,笔者发现一部分立位足尖着地患儿小腿三头肌并不紧张,主要是由于胫前肌无力导致足尖下垂,这种情况应着重对小腿前外侧胫前肌进行刺激,增加胫前肌肌肉认知。还有部分患儿坐位、卧位下踝关节背屈活动不受限,胫前肌力量适中,但立位尖足伴骨盆前倾,若抑制其骨盆前倾姿势则尖足消失,根据运动学分析,其原因有腹直肌力量差或腹内压低导致躯干和骨盆直立困难,髂腰肌肌张力高导致骨盆前倾,后侧臀大肌、腘绳肌肌力差导致骨盆后伸无力[4],因此根据运动学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推拿治疗尤其重要,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