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华林
莫高窟第45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中描绘的鹦鹉红嘴、红爪而绿身,张扬双翅,似乎刚刚从天空降落下来,踏在一朵莲花上。这一身唐代绘制的鹦鹉,应是先起底稿,染以绿色;再勾以淡墨线,身上羽毛勾勒工而不滞,染色也浓淡得宜。
鹦鹉种类繁多,全球达358种。历史上的中国,鹦鹉族类分布数量众多、区域极广。3000多年前的殷商,鹦鹉的造型已经成为艺术品,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有21件钩喙有冠的鹦鹉形玉饰,《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有鸟焉,……名曰鹦鹉”。甘肃敦煌魏晋墓出土有西晋时期的鹦鹉画像砖;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有鎏金鹦鹉纹提梁银壶;河北定州静志寺地宫出土宋代黄褐釉鹦鹉形壶;内蒙古二八地M1墓出土有辽代团花鹦鹉纹银碗;明代更是出现了《莺哥行孝义传》、《鹦哥宝卷》等观音度化鹦鹉的流行文学。
中国古籍记载中的鹦鹉种类,主要有绿、红、白、五色四种,属于中国本土的只有绿鹦鹉和红鹦鹉,其他来自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甚至西亚。鹦鹉外来的记载,唐代有安南、南天竺等10国,宋有大食等4国,元有真腊等4国,明代有苏门答腊等12国,清代有琉球、苏禄2国。《明史》记载弘治二年(1488),有中亚国家撒马尔罕绕南海道经由满刺加国(今马六甲市)至广东进贡鹦鹉,朝廷礼官耿裕“请却之”。由中亚辗转到东南亚,再到中国,至少说明当时东南亚有一定规模的珍禽买卖市场。
鹦鹉受欢迎也与佛教有着密切因缘。后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记载,鹦鹉能“昼夜六时”,演畅法音;而巴利文《佛本生故事》中有一则记载,鹦鹉是作为佛在过去世的化身出现。可见鹦鹉既是佛教净土安乐祥和的象征之一,也将佛的美好伟大的德行与品性被赋予给鹦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敦煌石窟中保存诸多鹦鹉图像,从西魏到西夏都有,有以鹦鹉作为龛楣装饰图案的,有出现在藻井图案和边饰中,其中第6窟(晚唐)窟顶中心绘鹦鹉藻井图案,一对鹦鹉作均衡对称布局被纳入藻井图案之中;有出现在经变画中的,如莫高窟第420窟西披“法华经变”中的鹦鹉在妙宣法音,唐代營造榆林窟第38窟、第25窟和莫高窟第66、第45等窟中“观无量寿经变”出现的鹦鹉,与莫高窟196窟、159窟“阿弥陀经变”中出现的鹦鹉,是为了表现佛经“法音宣流”,鹦鹉以其悦耳声音和优美舞姿供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