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2018年初,南京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其中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创新生态是创新主体之间及与适合创新活动生长的社会经济制度环境之间的动态演化過程和随之形成的合作共生的开放、复杂的生态系统。一流的创新生态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以及市场需求链等通道上的每一个环节做大做强做优,提高城市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进而走出国门在亚太乃至全球都具有高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奠定基础。创建有效连接各创新主体的创新网络,通过组织模式的创新促进创新网络的进化,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链等创新网络各环节共生发展的创新生态,是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三个关键环节。
构建有效的创新网络
创新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的一种创新。一般而言,创新型城市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创新主体,包括人才创新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机构创新主体,以及以产业集群、产学研联盟等形式存在的创新群主体;创新资源,包括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技术、知识、资金等;创新制度,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等创新机制及政策、法律法规等;创新文化,包括城市文化观念、创新氛围等软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开放的外部环境。以上四大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了城市的创新网络。
在创新网络中,创新活动主要由创新主体完成,各类创新主体根据创新需求的不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大学在创新网络中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在创新网络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最为关键;在产业创新的过程中,产业创新联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过程中,创新网络建设的重点在名校、名所、名企、名家、名园区等关键节点。之所以说是关键节点,是因为在走向全球创新名城的道路上,需要这些创新主体的积极作为。只有这些创新主体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城市的创新效率和创新产出;这些节点中的任何一个节点的突破性进展,都有可能带来城市创新水平的显著提升。这些创新主体之间的紧密连接和互动,也会有效促进知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联通,带动城市创新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提高创新活动影响力。
与此同时,各种创新资源保证创新活动得以开展,是创新的物质基础,创新文化为创新活动提供环境的支撑,创新制度则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的保障。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制度与创新文化共同作用,协调互动,有机配合,推动城市创新网络的持续有效运行。可见,创新名城建设不仅仅意味着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涵盖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金融创新等全方位创新的创新体系。
着力创新网络的进化
创新网络要发挥作用,首先必须要有效连接,其次是密切互动,然后是要形成合力,在这个过程中,各创新节点、创新要素的位置、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目前,南京市通过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来做强创新网络中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这两个重要节点。抓好这两个节点,一方面是基于对当代科技创新前沿趋势的准确洞察和理解,另一方面是基于南京现有的创新发展阶段和产业创新水平而作出的科学决策,将会进一步促进城市创新网络的进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要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随着地区、国家之间竞争的领域逐渐前移至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阶段,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基础条件。南京要建设创新名城,必须抢占原始创新的高地,而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正是着眼于原始创新、加强科技战略引领的举措。南京有众多的大学大院大所,可以通过这一创新组织形式,将现有的创新资源与南京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南京创新发展的战略优势。
南京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首先要明确主要目标是什么,再根据目标来选择研究方向。这个研究方向应该既是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同时也要与南京高校现有的研究能力相关联。这两者的结合才是综合性科学中心未来发挥作用的基础,缺一不可。综合性科学中心的组织形式有三种,一是企业和大学的重点学科进行合作,在大学设立研究中心,及时承接大学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二是几所大学合作组建新的综合性研究中心,实现研究能力优势互补;三是地方政府主导,在科技园区组织大学和其它机构合作设立综合性科学研究中心。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需要有明确的思路,要在哪些领域取得突破?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在什么时间实现?这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来设计前瞻性的建设方案,并有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来进行监督和改进。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既是应对南京创新发展中产业创新能力不突出的问题而设立的新型应用型的创新中心,也与江苏省推出的“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工作相呼应。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正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和目标。
对南京来说,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在产业链的完善、创新链的增强上着力。要围绕打造龙头企业、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来展开。目前南京在5G通讯的研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相关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企业的配套和协作却没有跟上。在招商引资方面,江北新区引进了台积电等知名企业落户,但是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并不在南京。必须围绕这些新兴产业来进行核心技术的打造,将南京建设成信息通讯产业创新高地。
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
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创新环境的变化,无论是一个产业还是一个城市,仅仅凭借某一种创新要素或创新能力就能获得竞争优势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单打独斗难以在这个激烈竞争和日新月异的市场上生存,于是便有意识地与相关方结合成一个整体,将自身命运与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实现共生演化。以阿里巴巴为例,作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它通过建立自己的服务、工具、技术、价值甚至是企业文化,使得生态系统的其它组织成员参与其中并获得价值回报,从最初国内的一家电子商务企业变成国际电子商务的巨头,正是它与用户、企业、市场等多方合作共赢、共生发展的结果。
在这样的创新实践中,创新已经超出了企业既有的边界,创新的挑战已经从企业内部走向外部。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流的生态系统一定是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有着让所有的主体都能在创新过程中获益并得到发展的生态环境,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也不例外。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涉及政府、大学、企业、市场、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只有从事创新活动的相关方都能在其中受益并进一步发展,进而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地位,这样的创新生态才是一流的创新生态。
对此,南京一方面通过“两落地一融合” 工程推进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和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项目落地,同时更高水平推动高校院所和地方融合发展。另一方面为了激励相关创新主体的行为,出台了十项措施,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从股权分配、奖励资金、资助资金、投资基金、项目支持、土地出让、人才公寓、创新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从事创新活动的企业、人才、机构、项目进行全方位扶持和帮助,不仅惠及从事直接创新活动的各个主体,而且对促进城市创新活动的行为和机构也有资助,覆盖了从创新链到产业链到市场链的所有环节,以此来促进创新网络中各个环节的共生发展,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为创新名城的建设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