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苑睿
公元五六世纪,正是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南朝和北朝,都有多个小朝廷,此起彼伏,争斗不休。历史学家都不把这一时期看做一个朝代。认为这二三百年间,整个是一段战乱、割据的“乱世”时期。
这时也正是汉族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造就了一位既懂南朝文化、又通晓北方文化,还有乱世经历的通博学者。他就是写《颜氏家训》的颜之推。
一、不同寻常的才华
颜之推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仕官之家。由于北方战乱,世家大家族纷纷南迁。颜之推的先辈也于此时南迁建康(今南京市)。颜之推本人是生于南方,长于南方。他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12岁时入梁王萧绎的卫西将军府,听讲授《老子》和《庄子》。这时候他就能感受到,老庄之学,玄虚空洞,不切实际,不是自己所好。便毅然决然离开那里,回到家中,演习儒家的《经》、《传》。这一时期他博览群书、深入研讨、执笔行文、辞情并茂,横溢的才华,已初露锋芒,深得梁湘王赏识。19岁(公元547年)就被任命为国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后来为他作传的《北齐书》中说他“聪颖机悟,博识有才辩……工尺牍,应对闲明。”又说他“善于文字、检校缮写,处事机敏。”用今天的话说,他年轻时就博学多识、头脑清醒、能说能写、善于交际、处事敏捷,行为干练。这样的人,正是从政全才。
二、不同寻常的经历
像颜之推这样,出身仕官之家,又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若生于和平盛世,无疑会是个治国能臣。可他不幸生于一个不同寻常的“乱世”。于是就有了他不同寻常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三为亡国之人。”他这话说的尚早,当时说了这话之后,他所在的北周又被隋朝灭亡。实际上在他入仕的30多年间,他是四为亡国之人。
他最先(公元547年)19岁时,就在南方梁朝湘东王萧绎那里任右常侍。不久,梁朝内部一位西魏的降将、阴谋家侯景,发动政变,史称“侯景之乱”。侯景杀梁简文帝灭梁,颜之推被俘后险些被杀。后因侯景一位属下相救,得免一死,被作为囚徒送往南京。这时他第一次成为亡国之人,后来梁朝宗室萧绎,击败侯景后称帝,即梁元帝。颜之推获释,并在梁元帝朝中任散骑侍郎。可是好景不长,仅2年之后,到公元554年,梁元帝的都城江陵,又被西魏攻陷,颜之推又一次被俘。刚到25岁,已两次成为亡国之人。这第二次被俘之后,被遣送至江北,押送至长安。可是他不愿为俘获他的西魏做事。这时他看到北方的齐国。正把昔日梁朝败亡时被俘到北方的梁武帝的侄子萧渊明,送回南方,准备恢复梁朝,并把一部分梁朝旧臣也送回去。这使颜之推非常兴奋,就趁机逃出西魏,投奔北齐。途中经历风险,“正值河水暴涨,具船携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到齐之后,受到齐文宣帝的热情接待。可是,停留不久,南朝又有变化,梁的一个旧臣,陈霸先另立一个梁王。不久,陈霸先又取而代之,建立陈朝。于是,北齊南遣之事,就此终结。颜之推南返的幻想,就此落空。不得已,又在齐国做官,因为他政务干练、谈吐过人、又善于文案,很受重用。
这期间北齐和北周连年交战。后来,北周勾结境外突厥的力量。最终于公元577年灭了北齐。这时颜之推第三次成了亡国之人。不得已由齐入周,成为北周人。到公元581年北周又被隋灭亡,杨坚称帝,隋朝统一。颜之推实际上是四为亡国之人。他的卒年,说法不一,有说公元591年,有的说公元595年。总之,在60岁或60多一些的时候,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
三、不同寻常的见解
颜之推的人生路途,真可谓是沉浮上下、曲折不平,历尽磨难。亡国之人的屈辱。仰人鼻息的心酸,他是深知其味。王朝盛衰的过程,各类人物的命运,他看得分明。尤其对于一个“感悟机敏”的知识分子,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中,得出的经验教训,实在是很多很多。到了晚年他为了“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使他的后人能“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不遭灭族杀身之祸,不受流离冻馁之苦,他结合自己丰富的阅历,把所感悟的经验教训,写成了《颜氏家训》一书,共七卷,二十篇。此书涉及立身、处事、治家、治学等等,内容十分广泛。现仅就其见解独到之处,做一简要说明:
其一,关于教子。关于教子的一般道理,这里不做赘述。对于教育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代的教育学家说的比较笼统,只说从小抓起,没有个具体的起点。颜之推有自己独到的看法。现代有人说,颜之推主张从胎教开始。其实不是这样。的确,“胎教”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颜氏家训》一书。所以很多人认为,颜之推是提倡“胎教”的。其实不然,他只是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叙述出来。他在《教子》一篇中说:“古代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孕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声音滋味,以礼节之。”
颜之推叙述这一现象的目的,是说古代的明君,都重视子女的早教。同时他明确指出,一般人是没条件这样做的。他也没明确肯定这一做法的正确。正如很多现代教育家,对胎教并不认同一样,因为胎儿在母体内并无意识,胎教毫无意义,是不科学的。颜之推提出了一个他自己认为更好的早教的起点,就是“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苔罚。”我们看,这里他出提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教育起点,那就是当婴儿能从大人的脸色上分辨出喜怒时,就开始教育。让他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该让他做的时候,就一定让他做。不该做的一定不让他做。这样等他再长几岁,免得教他不听,再用鞭打等方法去惩罚他。
当代的教育家,没人明确地提出这样的起点。这是很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见解。在此前提下,它进一步阐述“父母要威严而有慈”,恩威并用等等,一些人所共知的道理,这里不再赘述。
其二,再一点独到之处,是他关于养生的见解。现代人已明确地意识到人的健康问题是和生理与精神两个方面的问题相关联的。所以在探讨养生保健问题时,就不能只限于人的生理内涵,还必须涉及到人的精神因素。但多数人仅认识到情绪的好坏对健康的影响,至于伦理观念问题很少涉及。在我国历史上,明确提出这一问题、并加以论述的就是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中专写有“养生”一篇。他讲的养生理论用今天的观点看,不但有一定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超凡脱俗。因为他生活的南北朝时期,还是东汉以后的“神仙文化”,和炼丹、成仙的风气盛行的时候。直到唐朝,还有几个皇帝因误食丹药而丧命。而颜之推在他的《养生》篇中。不但不相信服食丹药可以成仙的说法,而且一开始,首先否定了这一养生途径。郑重的告诉他的后人,人生在世,处处受到人间烟火牵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华山脚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明确告诉后人,“不愿议曹专精于此”我不希望你们精通此道。同时明确指出,只要你们谨慎节制日常起居,适应寒暖的变化,注意节制饮食,服些保健药物,达到无病无灾,终其天年,我就满意了。在当时环境下,这是十分务实、而又科学的要求。
除此,他的更具有开拓性、独到的见解,也就是我们所说和伦理更为密切的观点。那就是,在养生的内涵中,他强调“全身保性”、“躲灾避祸”“勿使徒养其无生”的观点。就是说养生,首先要使生命存在,而后补养他,使其健康、延续。如果你不加谨慎,对生活上、政治上的灾祸不加躲避,轻易地把生命丢掉了,还谈什么养生呢?他还举出例子:一是曹魏的文学家嵇康。他是魏宗室的女婿,很有才学,同时注意养生,还写有养生的专著。可是在司马昭篡魏之后,他理应知道自己是被猜忌的对象,是前朝的宗亲,本就是身处险境的人。可他性情刚直、狂放傲物、锋芒外露,不加掩遮,结果39岁即被杀害。生命已不存在,还有何养护可谈?第二个例子,是《庄子·达生篇》中所说,一个叫单豹的人。此人善于养生,住在山洞里,节制饮食,与世无争。养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年七十,身体健康且面色红润。但他不谨慎,在虎豹出没的地方,随意出入,结果被虎咬死了。他不知躲灾避祸,是养生一大失误。
他的具有开拓性的再一点是对生命的“珍惜”和“苟惜”的认识。这一点更直接涉及到伦理观念问题。他主张“生命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总的意思是说,不能因“涉险畏之途”或“贪欲以求生”,轻易地丢掉性命,又不能不顾一切的“苟安偷生”。这里有个‘义与‘利的问题。颜之推身历梁、齐、周、隋四朝,在这个过程中,遭杀身、灭族,令人痛惜者不计其数。而忘义求生,为人所不齿这也屡见不鲜。他既不愿他的子孙成为前者,作为一个饱读孔孟之书的人,也不愿他子孙成为“临难求生”,遭后人诟骂的人。所以他告诫子孙,在一定环境下,“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者,高尚的人,是认可的,是不会说你轻生的。所以他认为,在复杂的环境中,既能不违背忠孝、不丧失气节,又能全身保性,使家门不衰,再加上调养使身体健康,才是成功的养生者。
用今天的观点看,它的养生观点,既有鲜明的伦理色彩,又有一定的科学精神。作为一个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学者,其思想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其三,是他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家训》中的《勉学》和《涉务》两篇。细读这两篇“家教”,我们惊奇的发现这位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学者,有些观点,简直像今天的半个马克思主义者。
在上述两篇家教中,他首先对南朝的贵族子弟,“出者车舆,入者服侍”、“肤脆骨柔,不堪步行”的现象,表示深恶痛绝。针对这种养尊处优的现象,他谆谆告诫自己的子孙,“不能耻涉農桑,差务工伎”不能以务农经商为耻,不能瞧不起做工有技术的人。需要知道耕种收割的艰难,知道粮食的贵重。“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就是说三天不吃粮食,亲父子也不能相互保存。他郑重地告诫子孙,应当知道耕耘、播种、拔草、锄地、收割、搬运、堆积、簸扬,经过多层劳动,粮食才能进仓。绝不能轻视农业。
他苦心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教诲子孙要接触实际,不能养尊处优,在《勉学》一篇中他语重心长的教诲子孙,“父兄不可长依,乡国不可长保。”自己要脚踏实地,学会独立谋生的技艺。围绕这个中心,恳切地说明学习的内容、目的、态度和方法。全篇贯穿着务实的精神。我们把它和《涉务》一篇放在一起看, 就可以看出,他特别强调脚踏实地,学以致用。不这样,就学不到独立谋生的真本领,在社会上就不能生存。像当初南朝的士大夫那样,“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这些人锦衣玉食,不学无术。战乱一起,他们享受的条件,都没有了,一旦无人荫庇。便露出无能的本质,一无所长,遇事呆若木鸡。难免流离于戎马之中,葬身于沟壑之际。
他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恳切的说明勤学苦读的重要性。他曾引用当时一句谚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不论世道多么荒乱,“有学艺者,触地而安”,不论文武贵贱,有实际本领者,容易就地生存。一定要学以致用,学习就是为了“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勉学》和《涉务》两篇的核心,就是殷切的告诫子孙们,一定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放眼长远,修身利行!
四、不同寻常的贡献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开创了我国家教的先河。此书被认为是“家教规范”。宋人陈振孙说:“古今家教,以此为祖”。其实,这倒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上所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一些卓越见解。范文澜先生在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说颜之推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当时所有大小知识他几乎都钻研过,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颜氏家训》虽是家训,确全面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涉及到和家教相联系的、整个儒学的传统教育。他首先说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他认为,人的习性是“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意思是同一句话,人们更相信他的亲人说的。同是一条命令,愿意听从他信服的人所下达的。他还进一步说,寡母的教诲比尧舜这些圣王的大道理的效果都好。所以人们都应该重视家庭教育。
在谈到家庭教育时,从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上,他都注意从学者和教者两方面着眼。在谈到教的一方时,他严厉批评传统的腐朽落后、脱离实际的不良教风;提倡脚踏实地、面向实际,培养真正具有任事能力的各种人才,包括文史、军旅、兴造、篱屏,甚至农商百工。他强调,“人生在世,会当有业”。有业,就要有实际技能,就得学习。对于受教者,他特别强调,脚踏实地、修身求进,获得任事能力和谋生的本领。其中很可贵的一点是,这位一千多年前的思想大家,在谈及农工商这些劳动者时,很少有鄙视和轻蔑的情绪,相反,对士大夫“耻涉农桑,差务工伎”的现象,深恶痛绝。这是因为它曾认真观察过一些社会底层的现象,从而形成许多切合实际的教育观点,所以他的《颜氏家训》被称为“家教规范”,有人说他是“篇篇药石,言言龟鉴”。颜之推用平实的立论,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地从诸多角度阐明了他的家教观点,并指明了实践途径。这些平实的立论“平而不流于凡庸,实而多异于世俗”,这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