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凌之 朱海东 戴阿玲
摘要:本课题拟以互联网为载体,将“互联网+”的概念引入教学改革,探讨精细化工专业学生在新教学模式下的影响。通过将互联网应用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课题是对“互联网+”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性实践,为工科类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精细化工;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改革背景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使其形成新行业形态[1]。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知识以“碎片化”的颗粒状方式随时随地向我们涌来,碎片化学习成为常态,教育受到互联网的不小冲击。
本文拟以互联网为载体,将“互联网+”的概念引入教学改革,探讨精细化工专业学生在新教学模式下的影响,通过将互联网应用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课题是对“互联网+”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性实践,为工科类高职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二、互联网+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一)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式
“互联网+”和化工专业并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化工专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化工专业教育系统。“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绝非在线教育所能完全包容的。任课教师的教学思维理念要不断更新,大脑中要植入“互联网+”观念的“芯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技能、教学内容都要充分借助互联网与解剖结合。学生思维理念也要不断更新,要通过互联网跳出校园的狭小范围,广泛地去接触精细化工的方方面面,了解整个化工行业最新的动态,同时,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要加强。
转变教学方式,必须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变。教师课上讲解相关内容时,如果只是采取简单的讲授,学生肯定兴致缺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开设研讨课、分级教学、小班授课、大班授课结合小班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师生互动。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倡导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例如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学习相关化学概念时,让学生在课前先对一组概念进行熟悉了解,以小组形式进行抢答。既加深记忆又受学生欢迎。相关化学产品的学习可在课上多引入视频,动画及图片等相关资源,使学生感受到化工产品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推进,现在可将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转变成我们的教学资源,这样就能提高课程讲解效果。
(二)推动教学工作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模式转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被动、机械和僵化的学习方式已经被逐步淘汰。大学生应充分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主动探索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以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在现代信息环境中,网络既是丰富的资源,又是有力的学习工具。
为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我们可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和网上研讨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性格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再通过QQ、微信等网上等网络形式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防止出现学生与课堂脱节的情况。这对于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尤为重要。
(三)加强教学技术支持力量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化工专业的课程大多由繁多的实验数据、复杂的反应机理及实验现象所构成。我们可利用微课、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平台以及从网络上获取的其它信息、数据库等去获得有用的信息。据统计,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100%,手机上网100%。学生认为网上学习资源对化工知识的学习有帮助者占比近98.4%,使学生网络实时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结合科研成果、课程实验现象制作相关教学微课、小视频,上传到该网络课程的互动栏目。学生也可自己成为主体,将实践相关内容制作为小视频,展示个人风采。这样一方面供其他专业同学或课余时间学习,让学生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另一方面丰富本学院本专业的特色,增加师生的认同感。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从精细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出发,以“互联网+”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精细化工专业学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 “互联网+”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建立“互联网+”时代下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将“互联网+”思维植入实践教学实验中各个环节,如实验平台的构建、校企平台的构建、专业时事的推送等,这些新思路的实践将对精细化工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启.“互联网+”的基本概念[J]. 中国工程咨询, 2015(7) : 76-78
[2]聂长明, 廖力夫, 林英武.基于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有效整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3: 20-21
[3]刘祈星, 刘呈雄, 罗华军, 杨昌英, 刘朝霞. “互联网+”融入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 广州化工,2017, 45(23) :177-178
[4]王竹立, 李小玉, 林津.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 远程教育杂志, 2015, 33(4) : 14-21
[5]基于“互聯网+”环境下研究生教学实践改革探讨—以化学化工专业为例[J]. 广州化工, 2017, 44(10):243-244
作者简介:康凌之(1990—),女,硕士研究生,助理实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