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麦奎因电影的审美风格

2018-08-06 12:21冯永浩
魅力中国 2018年14期
关键词:散文化史蒂夫现实主义

冯永浩

摘要:本文对英国导演史蒂夫·麦奎因电影的审美风格进行研究,以《饥饿》、《羞耻》、《为奴十二年》三部电影为主要解析对象,论述电影中运用的身体化的美学表达、去戏剧化的叙事手法,以及对长镜头的运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审美风格,并以深厚的历史从深感关照了当下的社会问题,表现出现实主义的艺术品质。

关键词:史蒂夫·麦奎因;身体化;散文化;现实主义

英国导演史蒂夫·麦奎因史蒂夫自1993年开始进行影像艺术创作,其早期创作多为实验性的短片。2008年他导演了第一部长片《饥饿》,开启了剧情电影的创作,并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2010年的《羞耻》也获得世界多项电影节的奖项或提名;2013年的《为奴十二年》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标志了他的在剧情电影创造上的成熟。同时,史蒂夫·麦奎电影独特的作者化风格在他的三部长片中大放异彩,身体化的美学、去戏剧化的叙事手法以及节制又富有冲击力的影像氛围,使他在艺术表达上获得了极高的成就,获得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一、身体化的美学表达

史蒂夫·麦奎因的电影通常将“身体”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和视觉元素,将人类身体在各种情境下作表现性的展示,并以此呈现影片的象征性意义。可以说,“身体化”已经成为史蒂夫·麦奎因电影的主要美学倾向,是他电影审美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身体与暴力元素的结合,使影片产生了浓烈的政治寓意。

伤痕累累的身体是麦奎因电影镜头中的常客,人物在暴力情境中被殴打、鞭笞,产生了大量具有震撼力的场景。《饥饿》讲述了1981年北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在英国梅兹监狱的政治抗争,关押在监狱的共和军囚犯抗议撒切尔夫人拒绝给予被俘军人政治犯待遇,被军警施以残酷的暴力镇压。在影片中,身着头盔、护具的军警与浑身赤裸、满身伤痕的囚犯形成了鲜明对照。后者被警察野蛮地殴打、推搡、詈骂和侮辱。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身体在残酷的折磨下开始扭曲、他们的皮肤上留下了道道血痕、他们的脸因愤怒和羞辱开始变形、痉挛。脆弱的躯体与坚硬的棍棒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冲突,强权对反抗者的残酷镇压直观地体现在肉体的伤痕之中,“他代表了社会阶级自上对下的暴力统治和镇压方式,是文明社会挥之不去的阴影。”1

在《为奴十二年》中,身体在极致的暴力下得到了最残酷的展示,它代表了史蒂夫·麦奎因借助身体的意象对种族主义暴力本质的揭示。女奴隶帕特茜被赤身裸体地关在黑匣子遭受酷热的惩罚、被残暴的奴隶主绑在树上鞭打得皮开肉绽,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奴隶的身体已经物化,他们不再视为人,而是黑色的牲畜。史蒂夫·麦奎因用直观而残酷的镜头展示奴隶们遭受暴力惩处的过程,他们的身体形象的异化成为了主题的象征性意象。麦克奎因表示,这部电影并不是“仅仅关于奴隶制”,“它关乎人类的尊严”,并“直接指涉今天的现实”,“是我们当下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2

其次,身体与性的结合,使得身体成为人类文明与原始欲望纠缠的载体。

在《羞耻》中,史蒂夫·麦奎因毫不避讳地展示了大量裸体与性爱场面,身体成为人物无法摆脱的欲望的象征。通常情况下,电影中的性爱场景都处在某种私密的空间中,例如卧室、宾馆、卫生间等,而史蒂夫·麦奎因将性爱场景放到了一座大楼的落地窗前,并从窗外给出了远景的展示。摩天大楼、透明的大玻璃窗、街道上行驶的汽车,与私密的裸体和性爱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突,产生了奇妙的心理冲击。男主角布兰登陷入生活的倦怠和与欲望的挣扎中,在他“公开化”性爱行为中,人类最为原始的肉欲似乎成为了对于现代文明情感的救赎,他企图用这种身体的展示,冲破内心的囹圄,追寻自由。在这里,身体不仅是镜头凝视下的欲望对象,而且折射了复杂变幻的文化境遇和心理纠葛。

二、去戏剧化的叙事手法

史蒂夫·麦奎因并不习惯于采用经典的闭合式故事模式,而是将情节之间的戏剧化结构减弱,把以人物情绪状态作为叙事推进的线索,形成了一种寂静而幽深的散文化叙事风格。

在麦奎因的长片处女作《饥饿》中,戏剧化的叙事就已被舍弃。全片可以分为三个段落,在影片前25分钟,主角鲍比·桑兹都未出现,而是表现监狱中其他政治犯的抗争,这与观众的传统观影期待产生了断裂。然而,正是对背景氛围深入的营造和渲染,为影片后半部分中桑兹的形象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是监狱运动领袖桑兹的抗争,在其中,导演竟然安排了他与牧师长达二十多分钟的谈话,这和以人物行为动作构建情节的常规模式又形成了反差。影片第三部分便是桑兹的绝食之死,导演再一次削弱了情节,直接以几组長镜头展现人物弥留之际的生命状态,这是影片最富有诗情的一段,极具震撼力。政治犯们的抗议、桑兹与牧师的对话、桑兹之死以三段式的结构组成了影片的叙事主体,它们以各自的画面冲击力和情感张力组合了整部影片的散文化的叙事基调。导演在影片中更多地是邀请观众去体验人物的心理状态,戏剧性的情节冲突被画面的情绪感染力取代。

同样,在《羞耻》中,推动情节发展的冲突并不以人物关系为主,而来源于男主公布兰登自我的心理纠葛。影片以缓慢、节制的节奏,展示了布兰登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性事”和他痛苦的挣扎:白天在办公室安心工作,晚上则猎艳、招妓、寻找刺激。为了更好地表现布兰登是一个性瘾症患者,麦奎因在影片中安排了诸多如自慰、野合、以及各种变态性爱的画面,践行着他以“身体”的意象表现人物的原则。直到影片结尾,导演仍未明确表现男主人公布兰登是否解决了他的性瘾问题,而是在他看着一个陌生女子、意味深长的眼神中结束。

《为奴十二年》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史蒂夫·麦奎因回归主流叙事常规的倾向,但这部影片仍然呈现了冷静、节制的叙事基调。影片用了大量篇幅表现人物的受难过程,在单场景中强调人物的挣扎状态,而对那些对情节推进十分重要的戏剧性场景则常常删繁就简、一笔带过。场景的情感冲击力和主题表达功能优先于情节线索的排布 ,这样使得影片呈现了一种自信而稳重的气质,散发出独特的银幕感染力。

三、长镜头的心理张力

与冷静、节制的叙事手段相呼应,史蒂夫·麦奎因的镜头语言同样充满了这种特征,特别是对长镜头的频繁运用,从影像层面丰富了电影的诗意。

史蒂夫·麦奎因的长镜头并不调场景的调度技巧,它超越了一般长镜头铺展时空的再现功能,而是运用画面内部元素的结构性设计,以及演员在对白和动作上的精彩演绎来获得镜头内部的心理张力,将场景的意蕴呈现出来。

在《饥饿》中有一个长达十七分钟的长镜头,展现了男主角桑兹与牧师就绝食抗议问题激辩的全过程。在这个场景中,麦奎因摈弃了对话中常用的正反打镜头,用固定机位侧对着两人,以第三人的视角冷静的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整个场景没有任何音效,观众甚至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整个对话一气呵成,摄影机的侧面机位,展示了桑斯与牧师的关系,二人距离较远,相互对立,牧师代表了宗教的信仰,而桑兹正在用自己的信仰与他辩论,他正准备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最后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信仰。这次辩论,是桑兹和上帝的谈话,正如伯格曼《第七封印》中,骑士与死神的对弈一般。长镜头时间的累积,将二人在视觉上的对立感充分地烘托,催生了强烈的心理张力;同时,简洁的画面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人物身上,聆听他的语言、感受他的情绪和意志。

麦奎因的长镜头在暴力场景也得到了充分运用,《为奴十二年》中,导演多次用长镜头展示黑人奴隶被暴虐的奴隶主惩罚的过程,以电影中主人公所罗门被吊在树上的段落最为典型。所罗门被几个白人实施私刑,吊在树上,他只能勉强踮着脚尖站在湿滑的泥地上,才让自己不被吊死。在接下来近两分钟的时间里,麦克奎因以水平固定机位拍摄人物命悬一线的挣扎,场景十分安静,只能听到午后的蝉鸣和主人公的呻吟声。而当所罗门在前景挣扎时,后景中其他黑人奴隶却在若无其事的工作、休息,一群孩子甚至就在所罗门的身边玩耍,似乎吊死一个黑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根本不必大惊小怪。麦奎因正是以这种冷静、客观的影像风格,不动声色地呈现了奴隶制下的普遍暴行在黑人心中造成的麻木不仁,他一种长时间旁观的方式,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痛苦,所罗门脖子上的绳索仿佛套在了观众的脖子上,这也正是摄影师西恩·波比特所说的:“史蒂夫希望这个长镜头能够尽可能的让观 众感到不舒服,并迫使他们去反思所罗门的遭遇。”3

从作品的整体风格来看,史蒂夫·麦奎因摒弃了现有的模式,创立的属于自己的新语言,他用简单的结构、形式,表现了复杂的、激烈的情感,在叙事和影像上都呈现出冷静、克制的特征,具有一股老练的平静。同时,他以身体为重要意象表现的暴力、欲望、自由和信仰的主题,在具备深厚的历史纵深感的同时,对当今社会的问题予以了有力的回应,这也是史蒂夫·麦奎因电影的现实主义品质。

注釋:

1.王瑞如.论《饥饿》中的身体[J].名作欣赏,2012-1-23.

2. Dan P. Lee. Where It Hurts: Steve McQueen on Why 12 Years a Slave Isnt Just About Slavery[J]. New York Magazine, December 16, 2013

3.Carolyn Giardina“. 12 Years A Slave ”Cinematographer Sean Bobbitt: Not Letting the Audience Off the Hook[J]. The Hollywood Report, October 18, 2013

猜你喜欢
散文化史蒂夫现实主义
切莫被表象蒙蔽
切莫被表象蒙蔽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另类的“王蒙自传”
浅谈消息写作中文学化手法的运用
醉心余映潮“散文化”艺术课堂
前后夹攻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