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樱 孙娜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抗日救亡运动能够在夹缝中发展壮大,是由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的外部环境和中共自身的内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从中共借助外部环境,以福建闽西地区为重点,组织开展轰轰烈类的群众运动为抓手,进而对抗日战争时期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所作出的贡献,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福建; 抗日救亡
九一八事变后,福建虽不是抗日前线,但全国的抗日救国运动却是主旋律。此时,在中共福建地方组织的领导下,福建的民众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救国运动,无论是中央苏维埃政府和中央红军与十九路军联合反蒋抗日并促成福建事变的爆发,还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途中的抗日宣传等,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积极参与福建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然而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军事较量中,文化战场、经济斗争的配合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抗战爆发前后,中共在福建创办的众多刊物为基础,发展经济生产建设为依靠,考察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敌后战场所开创的抗日救亡思想宣传,以进一步了解中共在福建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研究。
一、出版各类刊物,揭露时局真相,号召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福建地区出版的抗日救亡刊物约上百余种。其中,由中共出版及参与出版的刊物共有16种(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外局势风云突变,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宣传上更突出以号召全民抗日为重点内容。在此以《红旗》一刊为例。《红旗》是中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机关报。从1937年7月12日第18期刊登了中共闽粤赣边省委书记张鼎丞《对国民党的新认识与新态度》一文开始,号召停止武装斗争,提出我党需要转变对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方式,从而为能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基础。
而后,在1937年11月,中共在《红旗》的基礎上创办了另一半月刊《前驱》,作为新的机关报,主要是宣传中共的主张,公开党的文件从而知道闽西群众进行抗日救亡斗争。在创刊号上,就连续刊发《对龙岩抗敌后援会进一言》、《为闽南红军请命》、《警告破坏红军者》等多篇文章,进而宣传中共团结抗战的主张,对国民党部分地方组织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恶劣行径予以公开等。1938年5月,中共龙岩县委团结社创办的《团结》一刊,也不断发表文章,如《反对亲日派在闽西的暴行》、《中共闽西特委为反对内战反对投降紧急宣言》等文,揭露国民党向中共闽西南各地组织的破坏,号召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建立救亡团体,组织抗日剧团,动员青年参战,广泛发动群众加入统一战线。
在1937年12月第四期《前驱》上刊载了邓子恢的《怎样开展闽西南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一文中指出,“要救亡运动真正开展,真正吸引广大群众来参加,必须抗敌会从各方面加紧工作。在目前各级的抗敌会应该派出自己的宣传队、化装演讲、歌咏队、新剧团,巡回读报组、组织壁报、座谈会、时事研究会,创办俱乐部、夜校、书报社、国术馆等,这样来来提高民众民族意识与抗敌热情……”因此,闽西各地的抗敌宣传队开始走上街头,走进村庄,演出各类抗日戏剧,如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讲诉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统治下的悲惨遭遇,使观众认识到必须团结抗日才有生路。运用街头卖艺形式演出,演员与观众打成一片,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同时,教唱民众爱国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唤醒人们走上抗战前线,共赴国难。而这一宣传形式又主要以各地学校和夜校师生为主,如龙岩城区由丰江学校师生自编自演快板,山歌小调等,迁汀的厦门大学组织的抗敌剧团和铁声歌咏队,带动省中,县中等校剧团,巡演《松花江上》、《大刀歌》等歌曲戏剧。爱国的师生们拿起文艺的武器,深入街头农村演出,激发起民众的抗战热情,将抗日救亡的火种播撒在闽西大地。以此同时,在救亡宣传运动的鼓动下,广大青年纷纷参战,组织群众武装数千人,土匪下山收编整训奔赴前线。
三、发展生产建设,支援前线战局,以实际行动呼唤民众支持统一战线。
闽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抗战期间,由于日军先后占领沿海的厦门,福州等城市,而位于西北山区的闽西反而成为日军入侵的薄落地区,同时有毗邻江西、广东省份,是华南地区的重要战略保障,为抗日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
邓子恢在《怎样开展闽西南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中指出,“开展救亡运动必须与广大群众改善生活的要求联系起来……这里就必须与那些根本漠视群众生活,或者认为在民族危亡中不应该改善民众生活的观点作斗争。”因此,在中国革命的版图上诞生了 “红色小上海”——长汀,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经济建设楷模,为后来的稳定人民群众生活,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时,中共在占据长汀后,利用汀江的水上区位优势,进行贸易,同外界进行货运交换,运回战时需要的食盐、药品等物资。同时为抑制封锁和奸商的趁乱打劫,从而使得市场上的工农产品出现严重的“剪刀差”(中共福建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写委员会研究室编,1985)现象,创办消费合作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工农生活,进而促进农民的种粮生产积极性。此外,在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倡导和支持下,闽西的“工合”运动也在长汀、连城热烈开展起来使得闽西成为了东南抗日前线中国工合运动的大后方,成为了福建工合运动的中心。
综上所述,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福建抗日救亡运动宣传运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宣传的内容广泛,中共出版的抗战文化刊物种类较多,内容较为全面,以文化动员的覆盖面较广,从书籍刊物到通俗话剧演出,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群众都可以接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政治理念。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党的影响,成为了引导群众的主要方式,如《前驱》一刊,受到“当时同志及广大群众对此刊物要求过迫切”(吴国安,钟健英.1990),并且刊物话本的发行排演也促进了当地的对外联系,成为了一条沟通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第二,动员的力量广泛,从青年到农民到工人,纷纷加入抗战队伍。当时,中共龙岩县委深入各乡村,动员党员、群众开展募捐活动,龙岩城区中、小学的师生组织了抵制日货的运动,以此来声援抗日活动,响应北平学生的爱国游行。同时,据相关文献记载,当时龙岩红坊地区,仅一个乡镇一次报名参军的青年就达50多人,永定等地积极开荒种粮,充实物资储备。
第三,运动的领域广泛,从后勤保障到生产建设,都与抗日救亡相联系。以闽西开展的“工合”运动为例,到1942年,抗战进入关键阶段时,长汀城乡共计已有“工合社”50个,年产值已达100万元(苏俊才,2015)。许多共产党员直接参与或者领导其中,使得闽西不仅成为了抗战时期的后方生产基地,也解决了工人和难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完成了历时所赋予的使命。
十四年的艰苦抗战,福建虽然不是日占区,也不是主战场,但中共在福建的地方组织在领导全省人民坚持全面抗战,为取得最后的胜利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在建立广泛的全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团结了社会各阶层、党派、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因此,无论是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官兵将士还是在后方支援建设的普通群众,更有身居海外的爱国华侨华人共赴国难,共御外侮。
第二,为党的基层基层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从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长汀建立组织,一直到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共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领导从未间断,堪称“红旗不倒”。这对扩大党的基层组织,夯实党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
第三,党局部执政为日后党的全国执政提供了重要经验。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及后来的解放战争的局部执政为后来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执政积累了经验。在抗战期间,党的一批领导骨干领导在斗争中成长起来,领导群众运动,组织经济建设,支援革命战争,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注释:
1.“工合”运动是主张以合作社组织形式在全国大后方,普遍组织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小型分散为主,组织当地技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銷售。社员工资采取按件计工,按劳分配的制度。深受工人群众的欢迎。参见:中共福建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写委员会研究室编.1985.福建抗日救亡运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7
参考文献:
[1]苏俊才.2015.抗日战争中的闽西儿女[J].福建党史月刊,(第八期):30-35
[2]吴国安,钟健英.1990.论闽西抗日报刊活动的历程和特点[J].党史研究与教学,(第2期):60-68
[3]中共福建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写委员会研究室编.1985.福建抗日救亡运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7.
[4]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中共福建地方史》新民主主义时期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838.
作者简介:叶樱,女,福建龙岩人,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政、历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