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的十年

2018-08-06 06:32文丨遵义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
遵义 2018年14期
关键词:品味杂志社时代

文丨遵义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 邹 杰

2008年7月,《遵义》杂志创刊。

今天,这份以责任为灵魂,致力于记录时代进步,定位于中等城市观察者的刊物,已经走过十周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后,我们纪念这十年的荣耀,也品味这十年的甘苦。

与时代的精彩和不可预知相比,文字永远都不够精彩。

但是,文字可以在某个重要时期帮助我们慢下来、停下来,回头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

遵义杂志社挂牌成立那天,热烈、隆重、喜悦。这是全国300多个地级市中,唯一一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时政期刊。

当时,有嘉宾感慨道:“在我的记忆中,还没有任何一家杂志社的成立挂牌仪式,能像今天这样如此的隆重、如此的慎重。是遵义感动了我,是遵义人民感动了我!”

然而,刚出襁褓的《遵义》杂志,就不得不面对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大事件。

2008年的中国,悲痛与荣耀、希望与不安交织。殃及南方各省雪凝灾害、撼及整个中国灵魂的汶川大地震,史上最成功的北京奥运会、影响深远的全球金融风暴……在众目睽睽之下,谁也不曾预料到,这是如此艰难,也是如此深刻的一年。

新闻就在当下,梦想却在远方。

《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大爱无疆——遵义党政军民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纪实》《迎接后奥运时代的考验》……经过深入采访、精心打磨,《遵义》的一篇篇处女作不断刊发出来。

那时,一个老中青三代结合,仅有十余人,对做杂志没有任何经验的团队,北上南下,不远千里,请专家、访学者,不懂就问,不会就学。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特别感谢那些为《遵义》杂志出谋划策,甚至供稿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和媒体人:龙永图、周天勇、李君如、姚景源、石锋、李学东、马世领……

虽然偏居西南一隅,但我们还是尽可能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更犀利一点。那时的报道,既有《21世纪凭什么是中国世纪》《西部“淘金”——西部大开发十周年》《新医改》《科学决策根在问计于民》等一大批全国性的选题;也有反映小人物命运的题材,如严俊昌、李昌平、孙志刚等。

显然,对于一本创刊不久的刊物,要承担起“观察”这样的重任,极为不易,我们也深知自己的稚嫩、单薄、肤浅。

十年里,有掌声,也有吐槽。如果说,十年前我们最怕的是批评;那么,十年后我们最难得的却是批评。

直到现在,我们依然需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追求;需要敢于面对批评、吸纳意见的气度;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执着。

这,就是成长的感悟。

十年,一转眼就过去了。

这十年,我们是观察者、记录者、报道者,也是新闻事业和地方文化的守望者。

2015年7月,播州海龙屯申遗成功。我们穿越历史的星空,触摸古老的屯堡,阐释无与伦比的废墟之美;我们挥汗如雨,捕捉申遗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以“风雨苍黄海龙屯”为主题的封面故事,由《海龙屯,无与伦比的精彩》《李飞,追寻废墟中的文明碎片》《找寻旷世屯堡》《“家”与“国”的对决》等十余篇文稿组成报道。

王朝更替、江山美人,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我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古今交替的手法,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地描述了海龙屯的经典性、唯一性、独特性和见证性。

同时,在遵义杂志社微信公众号上,转化为新媒体语境的申遗主题报道,赢得了超过20万次的点击量,在全国广泛传播。

在当年的贵州新闻奖评比中,遵义杂志社推送的组合报道《风雨苍黄海龙屯》,荣获贵州新闻奖一等奖。

对于年轻的遵义杂志社来说,这是第一次荣获贵州新闻最高奖,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我们绝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记录者,我们有爱、有泪、有情怀。我们的新闻一直有立场、有温度、有深度,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对历史充满敬畏。

2016年10月,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中央媒体派出强大阵容,踏寻红军足迹,提前半年就推出了纪录片、人物专访。省外媒体也纷纷跨越区域采访,重走长征路。

作为拥有了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赤水河等众多长征遗址和文化的红色遵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2016年9月,策划、采访、打磨了半年之久的《八十年,穿越时空的情怀》如约刊出。

报道刊发出后,受到省内外党史专家的好评,称赞观点新、内容丰富。上海《新民周刊》分两期转载了《遵义》的原创内容。

2017年3月,在贵州新闻奖评选中,这组报道在省内外关于长征的选题中,技压群芳,摘得桂冠,夺得了省内同题材唯一的一等奖。

作为地市级党刊,我们不仅创下了蝉联一等奖的记录,还创下了所有推送作品全部获奖的记录。

十年来,我们一直努力跟上时代的脉动,不仅要告诉人们每天发生了什么新闻,还要挖掘新闻背后的真相。

我们时而宏大叙事,时而犀利评析,时而婉约含蓄,但视线从未远离那些悲欢沉浮的个体命运。《解密·三线记忆》《大地为鉴》《地名上的乡愁》《赶考》《遵义,是三线还是四线城市》《遵义,拥抱大铁路时代》……这些叙事成了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故事也是时代的叙事。

我们一直努力推动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即使是一粒小小的沙砾,我们也会在时代的沙尘暴里一直奔腾、一路向前。

2016年6月起,我们搭建了品味遵义工作室。至今已出版发行《品味遵义》系列丛书三部,成为遵义市的重要外宣品。丛书基本涵盖了遵义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美食特产和民俗风情,还通过有声读物的方式向全国推送。

我们依托品味遵义工作室,做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创意开发的品味遵义小红军表情包,综合点击下载量超过500万次。

对于观察者、记录者、报道者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常常力有不及,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

当你见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当你见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

毫无疑问,我们身处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同时也身处一个空前剧变的时代。

对于媒体以及媒体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其实我们也很幸运。我们的团队以85后为主——出生于20世纪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见证了当代中国的一次次精彩跨越,也使改革的精神从一开始就融入到血脉之中。

如何看待、应对正在发生的剧变,一开始就成为这个年轻团队的一个重大命题。

十年虽短,遵义杂志社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创刊、发展、转型。

创刊之初,我们立足遵义、面向全国,以记录、思考、见证中国社会时政进程为使命,邀请全国权威媒体人、新闻人共同出谋划策,集报道、观念、解析和评论于一体,追求有价值的、新鲜的、深刻的新闻,为探究者提供路径,为管理者提供借鉴,为思想者提供平台,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交流提供桥梁通道。

然而,一家媒体究竟要生存,不能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11年起,我们调整刊物定位,深耕黔北、服务民生;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策划、报道工作。《遵义》杂志由从之前的月刊,改为半月刊,发行量也大幅增加。

在纸媒颓势已显、临近黄昏之时,我们正视自己的短板,准确定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一个中央厨房之下,强化用户思维,与十余家单位联合办刊,用自己的办刊优势和策划能力,开启了“遵义杂志模式”。

短短几年时间,遵义杂志社办刊规模,经营总收入,员工收入均实现倍增。多次蝉联“全国十佳党刊”和“全国优秀党刊”称号,在全省时政类刊物评审中年年名列前茅。

我们的事业迅速做大做强。网站、公众号、品味遵义工作室、渝彩图文等媒体平台、经营平台的打造和文化产业投资,在传统媒体纷纷下滑的今天,通过多元发展、融合发展,遵义杂志社仍然保持着逆势增长。

这一切,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得益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得益于路径选择的正确性,得益于全体《遵义》人的拼搏。

然而,没有一种路径模式是一成不变、屡试不爽的。跟不上时代,是这个时代最致命的挑战,一切行业随时都会变成传统行业。

今天,我们站在2018,回望2008。就会发现很多变化是我们十年前根本无法预料到的。如今,太多的事物和方式不是被颠覆,就是在正被颠覆的路上。移动媒体的出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促使媒体变革来不及喘息,便进入了下半场。

我们坚持在大历史的背景下来审视自己。我们深知,这一刻需要勇气、智慧、决断,需要浴火重生。现在,转型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理想与见证,更是生存和发展。

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坚持,这是我们不变的信念,也是我们还能和您准时相见的原因。

互联网时代,乱花渐欲迷人眼,你方唱罢我登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努力在当下绽放渺小而真实的自己——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我们怀念过去,珍惜当下,憧憬未来。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里,我们将继续贴近大地、情系民生、记录时代、壮歌前行。

猜你喜欢
品味杂志社时代
品味年画
《汽车维修与保养》杂志社
《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社
《汽车电器》杂志社
《汽车电器》杂志社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