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渔业》记者 廖静/文
维京龙半潜式钻井平台
海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水下设备、海工特种船......这在中集集团战略发展部高级经理潘细录看来,国内外海工装备的发展趋势正逐渐从“水面”向“水下”、“井下”进军。2017年9月25日,潘细录在广东海洋创新联盟大会上分析了中国海工装备的未来。他指出,企业重组将会给中国海工装备带来历史性机遇。
“什么叫海工装备?其实就是各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所需的装备。”潘细录介绍说,传统上所说的海工装备,主要是指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当前这个产业链已经成熟,每年大约有1.5万亿到2万亿元上游勘探开发的投资。”他称。
在当前低油价大环境下,业界也更趋理性。不少企业需要通过新技术和新模式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并向其它非油气大海洋产业拓展。“针对大海洋开发,海工装备已经从海洋新能源入手。”他指出,毋庸置疑,海洋风电是新建立的创新联盟的主要发展方向,也包括可燃冰和各种海洋能、海洋旅游等的开发。
“当前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牧场、深水网箱走向深海,现在提出的海上综合体属于海洋休闲旅游的装备。”他说,现在我国家已经在建采矿船。其它海洋一些基础设备、海洋防务等,目前很多单位都在做。“海洋的科考、海洋的研究支撑海洋发展,其中海洋大数据和智慧海洋是支撑海洋装备发展的基础。”在海洋油气开发上,有水上的装备,也有很多水下的装备,以及连接水上水下的管线和控制系统。据他介绍,除了各类装备发展迅速外,海上安装建设工程,以及各种监测的管网等,也已经形成了很完整的网络。
潘细录细致介绍了国家深水装备的发展历程: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勘探3号”深水平台,当时作业水深是300米,而现在的深水平台“蓝鲸一号”作业水深已达到3658米。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深水装备已经从300米跨到了3600米。“我相信从‘十三五’开始,国家可能会建成南海可燃冰开采的舰队。”他称。
平台设计优化
“这次采用自主建造的‘大国重器’来承担可燃冰试采的重任,获得重大突破,接下来中国的海工装备需要从‘水面’向‘水下’、‘井下’进军。”潘细录表示,从复杂度和技术难度来说,从水面到水下到井下这种技术难度是逐渐增加的。目前建造的各种钻井平台、深水生产平台以及多功能海工船舶,其实都是水面装备;对于采油树、井口设备等水下装备,目前仍主要由国际顶级的设备公司掌握;而井下的装备和技术,第一要找准地方,第二要钻得准,第三要控得住,还要实行各样实时检测,技术难度很高,因此“井下”的装备技术已经被国际上几家核心的公司垄断。
“我们国家往前走,要从水面到水下,从水下到井下进行。”他断言,当前可燃冰开采装备的链条,其实我国在水面装备基本问题不大,而水下的采收、采集系统,需要整套的水下或者井下的技术支撑。
据潘细录介绍,目前全球海工装备的总装建造主要在亚洲,一个是韩国,一个是新加坡,一个是中国。韩国在超大型海工装备上国际领先,例如,海上天然气的液化工厂,这个技术要求高,这种装备大型的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的建造只有韩国三星和大宇建造过,这个在大型装备发展方面也是未来需要突破的产品;而新加坡经过过去50年的发展,其海工企业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最高,也是盈利能力最好的企业。比如吉宝海工已经形成批量化生产,其自升式平台、半潜式平台建造,以及FPSO改造等领域领先。吉宝在全球有20多个船厂。
他认为,油价暴跌以来,这个行业其实处于重新洗牌的状态。行业在创新洗牌,供应链将出现并购合作的大潮。除了并购,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也逐渐出现。“现在的发展跟我们成立联盟的宗旨是一样的,海工产业的发展也是通过一些产业圈,形成产业链的协同,通过产融协同来进行更大的、效率更高的、成本更低的海上资源的开发。”
他预测,未来海工装备业其中一个发展趋势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大幅降本增效。“第一,现在很多国际石油公司开始陆续以35美元油价做规划;第二,大数据、智能化技术会在油气行业运用;第三,到2035年,大数据技术将为油气行业降低成本,每年大约会有2200亿美元的贡献值;第四,GE油气公司的PREDIX正打造成工业版的‘安卓’。”
当前海工装备总装建造的格局基本是三国鼎立。这三足分别是韩国、新加坡、中国。可这在潘细录看来,这种局势不会持续太久,重新洗牌后中国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特别是在2012年以来,海工企业非常多,当时做自升式钻井平台就有12家。”他认为,这个数量太多。“海工总装建造是需要一个较大的规模为基础的。”因此中国海工企业很可能要整合成一个“中国海工”大型集团,而到时候会形成“韩国海工”、“新加坡海工”和“中国海工”三家大集团的国际性竞争。
这个观点也被海工装备方面的国际研究机构Wood Mackenzie正式提出:“未来海工产业链会在每个环节将形成两到三家核心企业,(特别是设备、装备和重工领域),会形成两到三家占主要的功能。”他表示,这也就是说接下来的新一轮的重组过程中,给中国海工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当前我国的优势在可燃冰的开采上有突出的战略位置。他提出,陆上油气开发了很多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浅海的油气开始形成产业化,而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水的油气也开始产业化。近十年来,美国的页岩油气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冲击性的变化,使它形成了一个足以作为控制油价的能源的品种,而可燃冰将是下一个最有潜力的替代产品。
潘细录表示,页岩油和页岩气的发展路子就是可燃冰的发展路径。页岩油刚被开采的时候,它的成本在100美金到200美金之间,当时社会各界认为这种资源是没有开采价值的。随着定向钻井和水下压裂两项核心的技术的突破,页岩气、页岩油得到跨越式发展,在美国已经形成日产500万桶的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可燃冰在10年、20年后,可能会像今天的页岩油、页岩气改变能源结构一样,成为主要的新型能源。”
同样,他也认为,我国在近几年或者说接下来5年在海上风电方面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次在海洋的浮式的核电平台、海洋牧场、深水网箱、海洋旅游等也大有可为。“因为不同资源开发所需要的装备,其实它有共同的部分。比如海上各种平台,首先它都是海上浮式的结构物,而这个结构物上放什么设备,加上什么功能,它就可以干什么活。放上一个油气处理的,它就是一个生产平台,放上养鱼装备或者雷达等,它就是另外一种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