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永杰
荔波县桑园面积达3.56万亩,覆盖贫困户4525户18100人,2017年全县养蚕1.68万张,鲜茧总产量69.384万公斤,总产值3192万元,有近90%的贫困户因参与桑蚕产业而脱贫。
种桑就养蚕,有蚕就种桑。截至今年5月,荔波县新增桑园面积2.06万亩,累计达3.56万亩,覆盖农户8927户35708人,其中贫困户4525户18100人,有近90%的贫困户因参与桑蚕产业而脱贫,“蚕宝宝”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宝宝”。
荔波县茂兰镇尧明村地处黔桂交界,与广西环江县接壤,早在2003年就向广西学习“摘新叶养虫虫”。
尧明村村民何晚珠就是当初主动种桑养蚕的农户之一,将家里的6亩好地都种上桑树,第一次冒险就尝到了甜头。
消息传开后,全县很多农户都加入到种桑养蚕的行列中,并有所收获。
好景不长,因为价格市场不稳定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原因,2008年蚕茧价格大幅下跌,一天一个样。
“最先降到七八块、五六块一斤,最后降到两块钱一斤,连本都收不回。”回想起2008年的蚕茧市场,何晚珠脸色凝重地说,当时的一些桑蚕大户直接将之前几年赚到的钱都赔了进去。
在这之后,农户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含泪将桑树砍掉,重新种植玉米或改种甘蔗。
来自荔波县农业部门的资料显示,荔波种桑养蚕始于本世纪初,由东北部乡镇农民群众自发引进小面积试种。2007年,该县桑园面积发展到1.7万亩,种植范围扩大到西南部的乡镇。由于没有加工企业带动,加之受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丝绸产品销售受到严重冲击,鲜茧价格大幅度下滑,农户从2008年开始大面积毁桑种蔗,桑树种植面积减少到不足0.3万亩。
荔波县委副书记雷学良对十年前种桑养蚕的失败总结了三方面原因:一是农户自发为主,纯市场行为占主导;二是在种植桑树和养蚕技术上,没有具体的部门进行管理,很多农户的技术都不到位;三是本地没有稳定的市场,蚕茧主要销往省外,信息不对称导致经常被压价。
遭遇2008年的“滑铁卢”后,荔波县桑蚕产业就此被冷落。
几年之后,蚕茧价格市场回暖,一些不服输的农户又开始小规模试种,荔波县桑树种植面积扩大到近万亩。
2013年,广西商人覃祥永看好荔波的桑蚕产业发展前景,在荔波注册组建贵州绿宝石丝绸有限公司,投入5000万元资金在茂兰镇修建了有9个机组、年加工蚕茧1300吨的缫丝加工厂,于2014年成功营运。2016年,该公司收购蚕茧400吨,生产白生丝70吨,工业产值达2100多万元,交税126万余元。
与传统种植业相比,农民种桑养蚕增收明显。传统水稻种植亩产8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3元计算产值2400元,而种桑养蚕亩产鲜茧150公斤,产值约6400元,比种植水稻每亩可增收4000元左右。
看到桑蚕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2016年末,荔波县委、县政府决定重振桑蚕产业,将其作为脱贫攻坚“一县一业”进行重点培育。2017年起,该县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资金作为桑蚕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桑苗、小蚕共育、蚕房建设的补助和开展技术培训。
为了做大做强桑蚕产业,荔波县还出台用活土地、资金保障、蚕茧销售、种养保险等7个方面的多项优惠扶持政策。当年内对新种植连片桑园20至50亩的农户按50元每亩进行奖励、种植50至100亩的按70元每亩进行奖励、种植100至200亩的按100元每亩进行奖励,种植200亩以上的每超出1亩另外奖励10元;对种植面积10亩以上且新建标准化蚕房的,每平方米补助200元;蚕农销售鲜茧给县内企业且每张达90公斤以上的,每张补助100元;对精深加工的县内桑蚕企业按当年纳税额的20%给予资金奖励。
贵州绿宝石丝绸有限公司投入5000万元在荔波县茂兰镇修建了有9个机组、年加工蚕茧1300吨的缫丝加工厂。图为工人在蚕丝生产线上工作。 (荔波县委宣传部供图)
“现在我们实行政府引导,专业公司进行市场运作,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服务,成立国有企业公司对全县桑蚕产业进行统一规范管理。每天在所有的蚕茧收购点公布当日国内市场标价,并对蚕茧实施保护价收购,确保蚕农的利益。”雷学良介绍,发展桑蚕产业时间短见效快,桑树种下去可以管几十年;投入少产出高,每亩桑树投入千元可产出近7000元;劳动强度不大,需要劳动力少。另外,由于荔波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产出的蚕丝质量较好,每吨市场售价都比一般蚕丝高出几万元。
“昨天的蚕茧卖27元一斤,我家今年才卖了3批,纯收入已有15000多元。”5月21日,何晚珠满怀信心地说,家里今年种植了15亩桑树养蚕,收益10多万元肯定没问题。
为鼓励、引导、激发农户自发参与种桑养蚕,荔波县各乡镇在县委、县政府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纷纷出台相应扶持政策。采取乡镇桑蚕产业公司联结种桑养蚕合作社、种桑养蚕合作社联结种桑养蚕户的方式,将分散的蚕农组织起来,把土地集中给合作社进行连片种植、分户管理,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由县国有富民公司联结乡镇桑蚕产业公司,根据实际需求,对无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统筹流转土地,新建桑园,利益分配按公司基地效益分红模式兑现,实现兜底生产。
为帮助蚕农降低风险,荔波县还落实四项保障措施。在种植风险保障方面,引导种桑养蚕农户参加桑园种植保险、养蚕风险保险、桑蚕价格保险,除上级补助部分保险费外,不足部分由国有富民公司和政府分摊解决,确保种养农户全部入保;在市场风险保障方面,组建“荔波富民农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承接种桑养蚕的产、购、销服务,与乡(镇、街道)或种养企业签订蚕茧收购合同,乡(镇、街道)与村级合作社签订蚕茧收购合同,村级合作社与种养户签订蚕茧收购合同;在技术风险保障方面,加大桑蚕种养技术的传播力度,扩大技术覆盖面,确保种桑养蚕区的每个乡(镇、街道)有5至10名桑蚕种养技术骨干,每户种养户至少有1人懂得桑蚕种养技术;在基金风险保障方面,严格按照程序审批资金,按照基金管理办法,财政、审计部门共同制定一套基命拨付制度,实行专账、专户、专人管理。
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去年至今,荔波县桑蚕产业覆盖全县8个乡(镇、街道)、94个行政村,村组覆盖率均达100%,所有种桑养蚕户全部加入合作社,覆盖率达100%。2017年,全县养蚕1.68万张,鲜茧总产量69.384万公斤,总产值3192万元,总货币收入2771.66万元;全县有6125亩桑园采取土地流转方式种植,农户每年可获得248.6万元土地流转金;全年生产约150吨丝绸销往山东和江浙一带,产值约7000万元;农户在丝绸生产企业就业或帮助大户栽植桑苗,获得劳务报酬约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