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海
政德者,为政之德也。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政德是与行使公共权力联系在一起的特殊的职业道德,是从政者个人政治品质、道德品行、思想作风等的综合反映,体现于其领导、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其行为主体是国家公职人员以及与公共权力行使有关的人员,政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官德。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就政治生态和领导干部政德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一重要思想,提出了新时代政德建设的目标群体、深刻内涵、标准要求与价值指向,是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官德。这一讲话不仅明确领导干部是践行的主体,更明确了政德的特殊内涵,为新时代政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领导干部的政德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政德”思想,毫无疑问是我们理解党内政治文化核心内涵的一个切入点。
“立政德”是我们党推进以德治国实践的深化。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是新时代我们党推进以德治国、实现善治的关键。从以德治国到“立政德”,体现了践行主体不断明确主体责任的具体的逻辑。一是我们有以德治国的传统,也一直强调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对,这是从一般国家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的,是全民性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即是以德治国。二是为政以德,这个概念与德政、善治的概念相对。主要是从“政治行为”“政治运作”方面而言的,即行德政,行善治,强调统治阶层和集团、执政党组织的执政行为。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非常强调为政以德,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是论述为政以德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影响深远。三是我们党提出了加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延续“君子之德风”的思路,强调党员和领导干部道德的社会引领意义和价值。这里的主体包括所有党员,道德内容也比较宽泛。比如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四是明确提出领导干部“立政德”的思想。在这里,主体进一步明确指向党员中的领导干部,在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中进一步聚焦“政”字。政德是我们党的执政道德在执政成员行为和实践中的表现和要求,把我们党执政的价值、理念、宗旨体现的道德要求和与领导干部在用权过程中的个体行为要求直接联系在一起。强调的是执政党及其执政道德的个体践履。领导干部“立政德”思想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以德治国、为政以德的关键和要害处,也找准了推进以德治国、提升为政以德水平的支撑点。政德兴,政风正,国家强,因此我们要从推进新时代以德治国伟大实践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习近平的“立政德”思想。
“立政德”关键在于三德同修、德立政上。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既反映履行公共權力所必须遵行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内在地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政德”思想首次对领导干部的政德进行层次分明的表述,包括大德、公德、私德三个层面,并分别提出“明”“守”“严”的修养要求。养大德者方能成大业。“明大德”是从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层面提出的要求,关键是要“明确”和“明白”,从而“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即思想纯正。在领导干部“政德”观的三个层次中,首要的是明大德。“守公德”是直接与领导干部执掌和行使公权力的行为相联系,如公道正派、廉洁勤政、奉公守法、敬业奉献等,是一种从政的职业道德。这里既有为谁用权的问题,也有如何用好权的问题。“守公德”关键是“守”,有规范、底线之意。“政者,正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严私德”是从领导干部个人修身层面提出的要求。私德主要是基于领导干部的日常生活,是个人的修为,关键是从细处小处严格要求,具体讲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领导干部的政德是大德、公德和私德的“同心圆”,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既相互作用又相互滋养,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政德认知确立、政德情感激发、政德意志形成和政德行为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培养、循序提高的过程。加强政德修养必须坚持“三德”同修。领导干部的大德、公德和私德说到底只是政德的不同形态及表现,大德把方向,公德定责任,私德是律己。只有同时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方面狠下功夫,才能将讲政德、立政德落到实处。不明大德,则不知所往,迷失方向;不守公德,则不知自己是谁,不明所为;不严私德,则不安分守己,忘乎所以。加强政德修养,既要立忠诚笃信之志,又要有坚定务实之行。习近平总书记“立政德”思想,明确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者归为“政德”一体,内涵和外延,包括修养路径都十分明确和具体,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确立了价值坐标。领导干部的政德,以其在执政为民实践中的表现为衡量标准,特别是明确“立德政上”,使领导干部各方面的道德变成了“可见”的行为,变成了“可考量”的行为。领导干部大德不明,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出了问题,必然在政德上表现出来。公德不守,任凭你坐在主席台上慷慨陈词和天花乱坠的自我标榜也无济于事,你的政绩就摆在那儿,大家看得见。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私德不严,心动于微利之诱,目眩于五色之惑,迟早“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把“立政德”作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政德”思想,从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政德做起,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引领社会道德风气,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要把“立政德”提升到加强领导干部政治建设、党性锤炼、宗旨意识、道德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提升到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主体性的高度来把握。政德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牛鼻子”。多年来不断有领导干部在各种考验和诱惑面前倒下,使得本来作为社会“强势群体”的领导干部,却在道德等领域成了“高危人群”。必须指出的是,就出问题干部本人的情况看,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才”或者能力上,而是出在人品政德上,是人品不良、政德不彰。党员干部由于政德不彰导致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党和人民事业伤害是致命的。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官员腐败案件,犹如一出出“连续剧”,不断地刺激着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侵蚀着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现实警示我们,加强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的迫切需要,也是真正保护和爱护干部的现实课题。政德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抓住领导干部政德建设这个关键,就抓住了干部队伍建设的牛鼻子。“立政德”思想的提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内容,对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政德是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器”。领导干部立政德是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基础,是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支撑。经过全面从严治党的洗礼,如今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我们党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政德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容忽视的是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在政德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党员干部在利益诱惑和风险考验下,政治立场不坚定、信仰动摇、理想缺失、組织观念淡漠,并且由于平时不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加上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蚀,导致自身人格、品德和价值观出现偏差。政德缺失会为政治生态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政德”思想,发出了建设新时代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动员令。要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和选任办法方面下功夫,既重能力又重品行,既重政绩又重政德,使品德端正的干部受到褒奖和重用,品行低劣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同时靠持之以恒的教育,在党内形成强大的正气充盈的政治文化力量,加快完善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加大执纪问责力度,以党规党纪逐渐杜绝害群之马在党内立足。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其功方能垒土成台。政德彰显,党内政治生态必能得到显著净化。政德是社会道德水平的“风向标”。领导干部的政德水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影响民德,左右民风。“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塌下来”。一个社会、一个地方的风气正不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德就是风向标。道德是维系社会稳定最普遍最经常性的力量,而政德则是整个社会道德网络的经纬结点,这个结点越紧、越多,社会稳定这张网才能越牢固,才能不被攻破。毫无疑问,如果不能采取有力措施制止由于官员失德而导致的社会道德风尚败坏的情况,任其滋长蔓延,社会稳定就无从谈起,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将会受到阻碍。政德之重,关乎人民福祉、社会进步和国家前途命运,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治官,治官要在治德。通过政德建设弄清楚党的纪律界限在哪里,搞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切实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境界,方能以共产党人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去赢得人心、凝聚民心,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
(作者系《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张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