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忠
近年来,江苏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智能制造目标规划、任务体系、工作体系等逐步建立,试点示范取得积极成效,智能制造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总体看,江苏智能制造发展尚处在加速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在制度供给方面,智能制造政策和标准体系有待加强。尽管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总体零散,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协同发展,政策扶持效果总体并不理想。同时,智能制造自上而下整体规划和行业准入标准出台相对滞后,企业与企业之间、上下游产业之间软硬件系统互不兼容、各成标准,给下一步工业互联网建设带来障碍。
在能力支撑方面,智能制造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智能制造关键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在智能制造诸多基础技术方面仍然停留在仿制层面,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较弱,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主导权的本土龙头企业不多,缺乏与世界智能制造巨头媲美的集成商、服务商。部分领域如工业机器人产业,存在低端化和产能过剩现象。
在要素保障方面,智能制造人才紧缺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企业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职工培训缺少统筹规划,培训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智能制造一线职工,特别是面向重点行业、领域的高级技师和一线工程师比较缺乏,制约智能制造的长远发展。
综合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的实践经验,结合江苏实际,必须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类分层指导,分行业、分步骤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重要抓手,着力提升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能力,着力增强基础支撑能力,着力提升集成应用水平,着力探索培育新模式,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省奠定扎实的基础。具体步骤上,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可实施“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智能制造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有力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是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实现突破。研发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支撑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一定比例。二是智能制造发展基础明显增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制(修)订智能制造标准50项以上,面向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初步建立。三是智能制造发展环境获得优化。在重点领域全面展开创新应用,聚集起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部分领域的智能制造伦理规范和政策法规初步建立。
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初步形成江苏智能制造综合创新体系,智能制造成为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不断深入。
首先,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培育五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基本建立。其次,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超过20%,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最后,智能制造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初步建成2—3个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平台,在智能制造的一些重大与关键领域具备取得实质性突破的能力,智能制造的重点产业初步实现转型。
第三步,到2035年,智能制造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之一,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发挥示范作用。
一是形成较为成熟的新一代智能制造理论与技术体系。在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智能制造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占据智能制造科技制高点。二是智能制造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系统、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完备产业链和高端产业群。三是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成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
1.实施路径
着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装备,实现关键核心工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加快新型元器件、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技术、电子整机装联设备和关键仪器仪表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智能终端及芯片、IPv6下一代互联网设备、高端网络服务器和安全产品、智能家居等开发和应用,重点突破机器人通用控制软件平台、人机共融、自然交互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二是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重点开发航空、航天、船舶、汽车、能源设备等行业需要的关键高精密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推进传统机械装备数控化区域和企业示范,开发增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核心技术装备。三是培育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加快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制造物流到远程智能诊断的全流程信息数据集成。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在方案设计、软件开发、装备改造、技术支持、检测维护等方面为行业提供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并提供相应服务。
着力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一是加快智能车间建设。选择具有智能制造基础和带动作用的企业,紧扣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工业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分类创建离散制造、流程制造示范车间,引领工業企业全面推进智能车间建设。二是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使产品在生产工位、生产单元、生产线以及整个工厂实现智能化生产和运营。三是加大试点示范推广力度。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开展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及各类模型库和制造能力外包服务,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以冶金、化工、建材等主要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着力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首先,要构建网络。开展工业企业外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建设,在全省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部署“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基础网络,推进工业企业互联网专线提速降费。开展工业企业内网建设工程,优化“内外协同、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企业内网。其次,要打造平台。积极打造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工控安全及热处理等十大行业云平台,着力提升对行业海量异构数据的集成、存储和计算能力。打造区域级工业云平台,加快以数据为驱动的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最后,要完善体系。研究建立若干制造业技术需求交易中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培养培训中心、资本需求对接中心、国际技术交流中心,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解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鸿沟。
着力打造“企业主导、高校研发、协会组织、政府引导”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鼓励企业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上狠下功夫,做优做强一批传感器、智能仪表、控制系统、伺服装置、工业软件等“专精特”配套企业。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优先将智能装备技术产品列入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提升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支持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一批既熟悉制造业生产流程、又具备信息系统集成能力和互联网思维的智能制造咨询服务企业。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破除市场壁垒,完善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创新体制改革,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提升智能制造业的集成创新、产业应用、产业化创新、试点示范成效。
着力推进区域智能制造资源协同,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一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搭建对接服务平台、推进技术联盟、改革商业模式、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实现技术升级与产业转移,加快江苏智能制造“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对关键技术的攻克,输出技术标准,促成上下游产业间的技术关联形成企业联盟进行集成式创新。二是融合长三角经济带。成立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联盟、科研合作联盟、数据共享联盟,加快形成集智能设计、智能产品、智能装备和智能技术及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并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设。三是协调江苏区域发展。扬子江城市群方面,培育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动力”,打造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做优做强智能制造的现代产业体系。沿海经济带方面,建立智能制造海外合作的“开放平台”,着力构建智能制造需求产业链,建设国际领先的沿江高端制造体系。淮海经济区方面,构建重点示范带动智能制造的“协调体系”,以徐工集团等为典型示范,加速淮海经济区智能制造体系发展。“三湖”生态经济区方面,打造绿色发展与智能制造相融合的“生态样板”,加快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改造,逐步向智能化发展。
2.重点工程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工程。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加快高端装备创新赶超,加快智能制造装备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研发攻关,突破设计、工艺试验、检测等一批关键共性环节,自主研制高精度复合型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发展支撑软件,突破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重点发展设计仿真软件、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嵌入式组态软件等工业控制软件,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业务管理软件,推进工业软件产业化发展。
传统制造技术改造工程。支持企业以制造装备智能化升级为重点实施技术改造,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装备普及推广计划,鼓励机械、锻铸造、纺织、印刷、食品、包装等行业企业加速更新淘汰性能差、能耗高的生产装备,积极应用高性能数控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自动化专用设备等先进装备,优化改进工艺流程和组织方式,实现关键工序核心装备升级换代。推动中小企业基础制造装备数字化改造,鼓励应用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控制系统、数字化仪器仪表等先进数控技术对现有装备进行改造提升,大幅提升中小企业现有装备的加工效率、生产精度和控制水平。
试点示范引领推广工程。打造示范智能车间,分类创建离散制造、流程制造示范车间,引领工业企业全面推进智能车间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打造示范智能工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售后服务中的深度应用,研究制订分行业智能制造示范标准。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区,强化网络基础与平台建设,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资源协同平台,推进制造过程全价值链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
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工程。贯彻执行国家基础、安全、管理、评价和可靠性等五大通用标准和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五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制订针对高端智能装备、海洋工程、信息技术等重点行业的特征性智能工厂的体系、智能装备的技术、智能服务的模式等地方、行业标准。鼓励企业、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社会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智能制造产业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订。对于参与制订技术标准和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企业,进一步提高资助额度,提升江苏智能制造领域标准话语权。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完善引人、用人和育人机制,落实人才配套的各项政策,集聚、培养、吸引一批掌握世界尖端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江苏智能制造大学。建立柔性的高端人才服务体系,引进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科学家、院士、企业家、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高端人才担任教授、导师、研究员等职务,从事协同创新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管理人才培养和现代产业技术工人培养。
推进江苏智能制造发展的保障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一是强化规划引领。针对制造业薄弱与关键环节,系统部署关键技术装备创新、试点示范、标准化、工业互联网建设等举措,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针对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加强分类施策、分层指导,加快推动传统行业改造、重点领域升级、制造业转型。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制度法规,建立整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保证自动化生产设施的安全稳健运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执行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建立涉企收费清单制度,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涉及智能制造的各种鉴定、检验检测等结果实行互认互通。
强化要素保障。一方面,加大财税支持。统筹支持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完善和落实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工作。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重大技术装备符合规定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创新金融扶持。鼓励建立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各类智能制造发展基金,鼓励社会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投向智能制造领域。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发展应收账款融资,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积极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智能制造企業创新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在岗专业技能培训,使员工适应以信息技术为操作手段,完成生产制造任务。加大智能制造引智力度,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途径。建立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预测和信息服务平台。二是强化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落实各项人才政策,鼓励智能制造领域人才政策先行先试,专项资金安排向重大智能制造工程和项目倾斜,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流动的社保转移接续政策,促进人才双向自由流动。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