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扼杀了哀愁

2018-08-04 13:28:40迟子建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8年26期
关键词:现代人情怀梦想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批注1: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哀愁比作旧时代的长工,形象地写出了哀愁在现代受排挤,同时因为人们丧失了哀愁,贪婪和欲望也在侵蚀现代人的身心,我们以为自己踏上了乐土,其实只是一步步进入了自己挖好的坟墓。】

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批注2:哀愁是艺术的源泉,是民族的基石,我们积累了许多哀愁,最终会从笔尖流出,在一个民族身上展现出来,正是因为俄罗斯拥有哀愁,因此那些热爱生活的俄罗斯人民是不会沉睡的。】

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批注3:一系列现代化事物与上文的艺术和自然形成对比,突出现代人精神的空洞,暗示着现代人丧失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批注4:最后一句话总结升华全文,含蓄又不失深意。所谓“生活富足”只是现代人一直追求的物质上的富足,可我们在精神方面却只是如同一只“自慰的空碗”,如果没有哀愁,我们只是一副披着皮囊的空壳,只是一具麻木、冷漠、粗鄙的行尸走肉。】

(选自《迟子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概括】

迟子建以一种平实的语言,既在叹惋“濒临灭绝的哀愁”,又像是在对现代人发出控诉,先讲述自己对“哀愁”的爱,又讲了“哀愁”对艺术和民族的影响,最后质问现代社会,是谁扼杀了哀愁?

以哀愁贯穿全文,希望人类返璞归真、勿失本心,找回悲天悯人的情怀,令人深省。

【感悟】

哀愁究竟是什么?于我而言,哀愁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这样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随波逐流,为了满足物质的需求,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渐渐麻木了自己,迷失了自己。我们要让自己安静下来,找回“哀愁”,寻找前进的力量,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荐评人: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刘思雅,指导老师:王焕)

猜你喜欢
现代人情怀梦想
为啥现代人总想静静?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现代人的避难所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智珠
领导文萃(2018年8期)2018-06-27 10:28:26
我的梦想
儿童绘本(2017年22期)2017-12-13 00:00:02
梦想
梦想
“五老”情怀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