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健
沈从文平时只喜欢面条,却会吃很多糖,因为他以前爱上过一个糖坊姑娘,没成,从此就爱吃糖。无独有偶,沈从文的至交好友巴金也曾经历过爱情和糖的双重甜蜜。
1936年的一个上午,在上海,巴金与通信了大半年的青年读者陈蕴珍(她就是后来成为巴金妻子的萧珊)初次见面。当年萧珊年方19岁,比巴金小13岁。后来,萧珊经常到巴金的住处来玩。她特别爱吃糖,每一次来巴金这里,几乎都能得到甜蜜的招待。有一年复活节,巴金特地从老大昌西点店买来很大的蛋形巧克力糖,这让萧珊喜笑颜开。
当然,巴金知道他们之间的差距,即使在他们的恋情得到萧珊父母认可之后,他也坚持让萧珊读完大学之后才完婚。
1960年冬天,大半个中国都陷入饥荒中。巴金经组织同意回到成都写作,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的小说《团圆》就是这时定稿的。巴金在成都期间衣食无忧,可是他一想到上海家中的妻儿就忧心忡忡。在给萧珊的信中,巴金写道:“我每顿饭都想到你们,我要是能分一半给你们就好了……”于是他开始积攒可以带回去的食物。当然,最终节余也很有限,只不过是两个罐头、一些花生,还有少量的花生糖。
“文革”期间,被诬陷为“文艺黑线”代表的巴金频频受到严厉批判,萧珊随之被牵连。1972年8月13日,与巴金厮守了28年的萧珊因病与世长辞。巴金悲痛欲绝,把她的骨灰和译作放在自己的卧室里。
萧珊在西南联大外语系读书期间与诗人穆旦相识。几十年间,穆旦与巴金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萧珊去世后,巴金写信给穆旦,特意提及萧珊在病中对他的多次惦念。1975年冬,巴金在写给穆旦的信中,感谢他托朋友带来的天津咖啡糖,说:“这是萧珊生前爱吃的,非常感谢您。萧珊逝世三年了,谢谢您还想到她。”
2005年秋,巴金走到了人生的尽头。遵照巴金的遗囑,他和萧珊的骨灰合在一起,伴着纷飞如雨的玫瑰花瓣撒进了大海。巴金已经永远地离去,然而,巴金那些曾经感动了几代人的作品,他和萧珊风雨人生中不平凡的故事,还有那比糖还甜蜜的爱情,依然流传于世。
(摘自《滨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