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雨
拾级而上
穿越了周秦汉唐
收藏时光
你可知百万年秦川
是何等模样
神秘的青铜纹饰
庇护着先民的怀想
坚硬的铠甲金裳
驰骋着一统河山的铿锵
织一匹万丈丝绸
秀不出后人对汉唐的仰望
温润的珠玉
让经年的风雅在耳畔回响
黄土塬下
无数深埋的宝藏
用时间写下历史的光芒
浩瀚的陕博
你用凝重的笔端
描画出文明鲜活的脉象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华夏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每一件文物都蕴藏着让人为之叹服的生命轨迹。一个个朝代在历史长河中出现、消亡,而它们存在的印记却作为文化瑰宝留传下来。如今,徜徉在博物馆中,感受古代文明与现代思想的碰撞,就仿佛不断地穿越古今,秦风、汉骨、唐韵,那些曾经的荣光,历历在目,仿佛万物在终极真理中,得其生,得其所。
探寻那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才觉这传世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图片和符号,而是有了温度、情感寄托的存在。对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跨越百万年的文物馆藏而言,此刻所见,不过冰山一角,那么多精美的玉石,金银珠宝,书籍经卷;那么多的山川,河流,沙漠,绿洲;却已震彻人心,久不能忘。
杜虎符藏着秦人的军事智慧,身上的错金铭文精致优美,反应了中国古代错金工艺的高超水平。它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调兵凭证——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
“虎符”,也称“兵符”,是我国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铜铸造,因其形状呈虎形,故称“虎符”。一符剖为左右两半,右边留存于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保管,使用时两半相合,即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
40字铭文中“右在君”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杜虎符铭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且保存完好,特别是错金字,精致优美。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
这就是一种命令、这就是一种诚信,也是一种权威。
葡萄花乌纹银香囊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除了牵出一段乱世秘史以外,更联系起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凄美的篇章。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出逃,在马嵬坡被迫赐死杨贵妃。之后,唐玄宗思念杨贵妃,曾派人到马嵬坡“秘令改葬”,然而当挖开坟冢时,“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什么样的香囊竟然在地下埋葬而不腐烂?原来唐代香囊为金银制,是后妃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无论狩猎、出行、游玩,均隨身携带,所过之处,香气袭人。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香囊则印证了唐代的香囊确属金银所制,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这件宝物才正式被认定为香囊。正因为史书记载与考古发掘的彼此印证,我们才得以窥见历史真容的一角。这段经典的古代爱情故事,也因为精美绝伦的银香囊,而变得真实可辨、历历在目!
银香囊上下球体之间,装置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
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金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
这一原理在欧美是近代才发现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领域,而中国最晚在1200年前的唐王朝时就已掌握了此项原理。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香囊却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其设计之科学巧妙,令人叹绝。
镶金兽首玛瑙杯
兽首玛瑙杯是已发现的唯一一件唐代的俏色玉雕,也是已发现的唐代玉器中制作工艺最精湛的一件,堪称绝世孤品。
兽首玛瑙杯,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是一种酒具,这种酒具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活动中,唐朝贵族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而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是唐代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
这件以深红色、淡红色为主调的红玛瑙,中间竟夹有一层淡淡的莹白色,如此神奇自然的变化,如此鲜润可爱的色泽,使这块红玛瑙成为罕见的俏色美玉。据文献记载,此种红色夹心玛瑙多产自中亚、西亚地区。我国制作和使用角杯的历史悠久,然此底部设流及兽首装饰的角杯却非我国传统,而是起源于西方,由古希腊、波斯、中亚地区渐次传来我国的制品。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禁止出境展出的,一来因其珍贵,二来也因脆弱。在《旧唐书》中还有“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以此推想,这件珍贵的玛瑙杯很可能是经过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交流,从西域来到中国大唐长安的。
文物像一个历经风雨的人,是有性格和生命的。它们不仅可以代表我们民族的性格、价值观,有些还在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每一件文物都是岁月流经的历史沧桑,都是华夏文明的文化根脉,都是千年中国的真实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