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国
摘要:文章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走访一些有代表性的旗县的基础上,整理出了赤峰地区那达慕大会的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对赤峰地区蒙古族那达幕的发展状况分析表明:那达幕大会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客观地理清与总结蒙古族那达幕大会中开展的传统体育的历史发展变迁,有助于理解和面对我国赤峰地区那达慕大会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发展状况。
关键词:赤峰地区 那达幕 历史演变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除汉族外,其余的这些少数民族生活在我国二十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内蒙古自治区内,少数民族以蒙族为主,大约480多万人。赤峰北部地区包括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林西、克什克腾旗,在这些地区居住的人民,大部分是蒙古族。“那达慕”,来源于蒙古族语系中的发音,翻译成普通话,表述为“游戏与娱乐”。“那达慕”大会,历来是蒙古民族人们,举办传统的盛会,主要进行的活动以体育娱乐为主。群众性基础较好,蒙古族人人喜爱的活动。不受场地、器材限制就可以进行许多活动项目,比较容易开展和进行。这一点上主要得益于蒙古民族历年来积淀下的的风俗、习惯、和地理条件、居住环境密切相关。
一、秦汉时期那达慕萌芽状态
秦汉时期的古籍中,记载了那达慕。在秦汉时就经常进行,不用那达慕而是称为角力。
汉代十分风行娱乐活动,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摔跤比赛(角力戏)。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娱乐和观赏性,从而进入中原王朝贵族生活并被其所喜爱。五十年代,角力铜牌在陕西客省庄第140号墓出土,据考证为匈奴人角力。
上面描绘的是两个上体赤裸,穿紧腿裤的匈奴力士在进行角力比赛,他们彼此扭抱并弯着腰,呈现出相扑状,鞴鞍辔的马在左右两边各有一匹,马头上方各有一棵樹。从图中描绘的场景看出,这次的比赛很可能是乘马的旅人或牧人临时起意,就地相约比试一番,由此推断,匈奴人只要互相约好,拉开架式,即可进行比赛,时间久了,形成了风俗习惯。
二、元代时对那达慕有了正式记载
发展到了元代时,对于“观角力戏”,可考证的史料中有相关记载,在诈马宴的盛会上有表现。蒙古国时期在昔刺斡耳朵聚会议事,这一传统在忽必烈以下诸帝得到了继承。元代人民大众写过不少诗篇加以颂扬,许多既是诗人又是大臣。如杨允孚、袁桷、贡师泰、周伯琦等,写过赞诗,赞美上都诈马宴的盛况,也是亲身经历的记叙,描绘了皇族当时的宫廷生活。蒙古族的人们,在劳动中、闲暇是很是喜爱角力游戏,发展为传统体育项目,为此经常举行角力比赛,并把场地设在宫中。元代把诈马宴集会形成了每年必须举行的制度,而以往斡耳朵那种是在议政集会、汗王临时动议才进行摔跤比赛活动,同时进行竞走、歌舞、角力等集中演示。
当时的元代统治者,十分喜爱布库(即孛可,力士)竞技的原因,所以在公元1318年(延祜年)设“校署”,由“校署”专职管理一切与角力有关的事项。
三、明代中对于蒙古族的那达慕——“三项游艺”的资料相对较少
明代中对于蒙古族的那达慕——“三项游艺”的资料相对较少,非常重视骑射传统的满族,比如皇太极曾下令,以角弓铁箭习射乃子弟辈壮者,以木弓柳箭习射乃幼者当(《清太宗实录》卷五四)。“同时以身作则,亲率臣下至演武场较射,还令诸旗下王公贝勒等各率本旗护军较射”(《清太宗实录》卷三八)。协助清军入关的主力军——蒙古八旗军,非常重视骑射的训练。
四、清代对那达慕记载的史料增多,发展思路逐渐清晰
木兰围在清代经常举办,当时有特别的称谓,叫作“秋猕大典”,通常设在八月举行。蒙古人的黄金季节,族人普遍认为五月至八月,这个季节里举行一年一度聚会、娱乐。祭敖包、马驹节、打马鬃、庙会等都在这段时期内。喜庆盛会助兴,献演技艺,以表欢乐之意,这是自古沿袭下来的蒙古人的传统。现今单独组织而又规模完备的那达慕盛会,作用和意义远远超出以前的“秋猕大典”。
蒙古族人们,经常在丰收之后,认为是天地祖神,给予人们的恩赐,所以举行盛会,表达喜庆联欢,人民共同起舞,尽情嬉戏。一并祭祀祝福,娱神、媚神。娱神的同时达到了自娱,自古以来是北方各民族的一种风俗,并普遍盛行。
三项游艺统一组织竞赛的记载,至十八世纪,以前少子,几乎很难寻见。十八世纪始,在风俗志、旗志中才有。如《巴林右旗志》中,从雍正八年(1730年)起,旗内十三个庙的干余名喇嘛集中到大板荟福寺举办“六月庙会”。一年一度的庙会既举行喇嘛教的隆重法事典礼,京、律及通辽、赤峰等地之商贩云集,赶庙会者络绎不绝。也就开展群体性的民族文化、体育和物资交流活动。《阿拉善风俗志》所载“乌日森耐亦日”一节,对三项游艺的记叙描绘,鲜明生动,颇具文学色彩。
“乌日森耐亦日”反映出了初始时期蒙古族那达慕庆典的全貌,富有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因受政治、地域的限制,不能叫“那达幕”,但却具有那达慕的全部项目与民俗。清代鼎盛的乾隆时期,当时旗札萨克机构健全,政治、经济生活有章可寻。蒙古亲王的一个旗王爷,组织进行完备的庆典活动,主要凭借自己的权势和地方财力。历史上有诈马宴制度,可共参考,组织者了解觐见皇上的各种礼仪,以及及木兰围盛况,蒙古族传统风俗和现实礼制相互融合,加上历史的规制,衍化出项目多、时间长人员涉及面广,集蒙古音乐、民族歌曲和三项游艺一同进行的盛会,蒙古族叫他为“那达慕”。
五、建国后赤峰地区“那达慕”活动盛况空前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与1947年,之后的1948年,呼伦贝尔盟甘珠尔庙那达幕大会举办算起,分别在伊克昭、锡林郭勒、巴彦淖尔、乌兰察布各盟陆续举行了盟那达慕大会。1954年自治区举办了首届那达慕大会,至2000年为止,在自治区首府,共计举办了八次那达慕盛会,旗以下各级机构,都要组织的中、小型那达慕,他们的统计比较困难了。每年举办那达慕期间,报刊、电台等媒体大量的宣传报导,不乏有关介绍那达慕的文章。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那达慕大会在1991年举行,当时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好机遇。为充分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特色,对外宣传自治区,《内蒙古文化》出版发行了《那达慕·专号》。内蒙古日报在5月18日至6月27日,刊登了长篇《那达慕史话》连载,侧重介绍了自治区成立后,各地举办那达慕会议的情况,同时与那达慕文化有关的重要史实,在该文中做出了简略叙述。从每年宣传那达慕文化的投入来看,1991年是几十年中各项投入最突出的一年。
蒙古族的那达慕文化,集合了北方少数民族游艺竞技的优势,有丰厚的历史渊源,同时特具草原的传统文化。近几十年来,各种风俗传记志和民俗学作品,详尽生动的记述了那达慕文化。涵盖了文化的深层探究到了精神的实质。有价值的风俗志、地方志有关史料,不仅多而且庞杂,想全面深入细致的领会、占有,理出头绪,条理清晰、纵横联系,并深入到的文化根本、精神实质、内涵上的探讨,尚需时日。
赤峰地区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如赛马、摔跤、掷布鲁、射箭等,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蒙古盟旗曾将它们作为军事训练项目和选丁的条件之一。右旗曾经出过许多有名的赛车手、摔跤和射箭手,在附近盟旗举办的“庙会”、“敖包会”上夺魁。日伪统治时期,扼杀民族体育运动,遇有结火集会、赛马、摔跤、射手等,便以“聚众闹事”为名予以治罪。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視发展民族体育,鼓励城乡各地开展民族体育活动,经常召开“那达慕”会,涌现出许多优秀运动员。如射箭手布和敖其尔、敖木拉西、利青;摔跤手优才、布和巴特尔。国际象棋手乌恩白音,女射手乌云其其格。他们分别参加国家、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锡林郭勒盟和昭乌达盟的体育运动会,创造了优异成绩。许多项目打破全国记录。旗马球队在1958年内蒙古第一届运动会上获得亚军,在昭盟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获得冠军。50年代末,全旗牧区体育锻炼小组132个,21626人参加民族体育运动。1959年参加全旗球类比赛的牧区队有16个,牧民中参加劳卫锻炼的2.1万人,牧民群众建立马球队5个,80%的青壮年打布鲁。从1953年至1986年,共举办旗级“那达慕”盛会或民族体育运动会21届。牧区的苏木、嘎查、独贵龙每年夏季都接连不断地举办“那达慕”,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80年代还有的牧民单独或联户举办“那达慕”,进行传统体育运动的比赛和娱乐。
城镇、农区、半农半牧区除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外,还开展球类、拔河、爬山、长跑、自行车、棋类等比赛活动。80年代由于离退休职工增多,开展打门球等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运动。1984年成立老年人体育运动协会,旗老干部局、体委每年都组织门球和其它体育项目的比赛。
改革开放后,那达慕大会增加了许多项目,比如物资交流、球类运动、科技推广、举办展览等项目,随着项目的增加,使那达慕大会,成为开展旅游活动、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综合集会。牧区旗级别,举办那达慕大会,举办一次间隔每年。盟市级,举办那达慕大会,往往在有重大政治、经济活动时同时进行,一般要三至五年一次。
参考文献:
[1]包金山,董庆吉.那达慕起源发展初探[J].内蒙古民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03).
[2]巴林左旗志编辑委员会.巴林左旗志[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3]胡日查巴特尔.成吉思汗[M].内蒙古民族出版社,2001.
[4]李锡厚.中国历史:辽史[M].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山西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