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018-08-02 10:17余晓萍
祖国 2018年1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高校

余晓萍

摘要:在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始终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我们给予更多关爱,这样才能提高他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文章以此为写作对象,首先介绍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接着分析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原因,例如,认定不同意、衔接不完善、心理关注不够、资金来源单一。最后论述了加强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别从专业一体化资助体系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关爱经济贫困学生心理以及拓展资金来源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可以更好提升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修养。

关键词:高校 经济困难 思想政治

0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对于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投入了更多关注。党和国家也开始关注这一群体,给予该群体更多温暖,保证人人都享有教育机会。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第一,对于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非常单一。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我们应当寻找出合适办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引导他们树立起健康向上的政治思想。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学生中,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大多采用激励教育方法,其次采用情感教育方法。除了前两种教育方法之外还使用了典型教育方法以及后进生转化法。

在众多教育方法中,激励教育法常常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它可以激励广大经济困难学生做到自强不息,自食其力。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不和谐现象,激励教育方法并不能获得理论上的完全成功,这种方法对于一些经济困难学生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很多经济困难大学生出现了言行不一、虚伪掩饰的坏习惯。他们在一方面非常感谢各方对于他们的资助,但是自身却很少有回馈他人行动,甚至出现了恶意拖欠学费,不按期还贷的恶性事件,这些事情的出现都与我们教育目标相违背,因此单一采用激励性教育方法并不能使广大贫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这就需要加强方法的综合性。

第二,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非常差。根据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感觉会有效果人数占比达到60%,感觉满意占比为30%,感觉非常满意人数占比为1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时效性并没有获得学生本人认可。与此同时,对于很多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他们教育效果与最终期望效果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在这一群体之中,他们思想和心理都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进行解决。例如,广大公众常常希望经济困难学生可以与其他学生群体一样共同参加学习和生活,共同参与劳动,与其他同学并没有任何差异。但是,这一群体在行动和思想方面都具有很大差异性,甚至有些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性并不强。根据我国当前政府文件,政府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目标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树立正确三观。家庭贫困大学生无论是在心理還是在行动上都具有一定特殊性,所以要完成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强教育内容针对性,体现对该类学生的深切关怀。根据调查显示,在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教育时,真正有区别的心理帮扶和素质教育非常少而且针对性都不强。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中,大部分都是停留在生活帮助层次上,心理援助和理论教育与广大学生无异,这就使得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主体。对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他们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依赖于学校,更应当由全社会共同参与,其中形成一个整体完成这项庞大而又艰巨的任务。这一项调查中显示,有47%的人认为教师在其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有30%人认为社会团体在其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有23%的人认为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当前,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群除了高校和公益事业单位以外,其他主体参与其中热情度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其中,家庭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但是家庭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作用并不明显,这就需要高校及教育工作者进行高度关注,将家庭教育纳入其中。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社会团体也可以加入到资助大军之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帮助,以便可以有更多力量参与其中,帮助困难学生走出困难,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品德。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原因

第一,贫困学生对于公平认定并不统一。在对经济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时,学生首先必须具有贫困生资格,这就决定了资助政策执行具有公平性。当前,各大高校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广义和狭义公平缺失。从广义上分析,高等院校学生结构非常复杂,贫困学生来自于全国不同地区,而全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又不相同,同样贫困标准下可能具有悬殊,这种差异也使得资助政策容易被人们忽视,出现了原生性不平等问题。从狭义方面考虑,贫困学生贫困等级是由学生工作队伍人为进行判定,虽然很多高校都已经加强了判定标准设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只能通过有限渠道对学生信息进行核对,这就很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判或者偏差。

第二,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衔接并不完善。当前,我国已经对教育阶段资助体系进行了全覆盖,并且通过贫困卡方式建立起了跟踪帮扶系统。但是,高等教育常常会使得学生出现地域性流动,这就使得学生个体资助存在着难以延续问题。例如,在建立贫困生信息过程中出现了传递障碍,主要表现为各个地方对于贫困户认定标准并不相同,作为贫困生资助执行主体的高校更是没有获取相关贫困生信息的基本渠道,这就使得贫困生暂时的隐形,造成衔接不够,资助政策难以有效落地。

第三,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关注并不够。在许多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资助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经济因素公平性和普及性上。许多高校常常会将贫困生资助条件进行公示,对于学生资助等级也会在全校进行公布,这种公司行为无疑会使学生个人信息尤其是隐私公开化,给学生贴上贫穷标签。在这其中,学生家庭收入、家庭收入来源、特定联系人都会全部透明,拒绝公开很可能会使得学生失去被资助资格,学生将会认为自己被划为了特殊群体,这就不能使他们在求学期间享有相同权利。

三、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第一,建立起专业一体化资助管理体系。为了使贫困生资助变得更加精确,我们应当加强专业化和一体化建设。高等院校应当建立起独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门从事资助性工作,将学生资助工作从一般行政事务中抽调出来,进行专业化管理。在进行资助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辅导员走千访万,对于贫困学生家庭进行走访,提高辅导员认知能力。在进行家庭资助过程中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合,通过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方式加强资助工作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提高广大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

第二,完善以育人为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除了需要加强励志教育之外还需要加强其他不同教育。首先,我们应当营造励志教育体系,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开展励志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派优秀辅导员和教师组建教师团队,挖掘大量榜样学习力量,充分发挥共享机制,推动励志教育向前发展。其次,应当加强榜样教育作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广泛张开,自强不息榜样排行,与其他学生工作一起作为典型向大家宣传并塑造良好形象。最后,创建励志教学氛围。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我们应当加强励志文化氛围的培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高等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励志教育月,在开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有效资源,使励志教育可以深入人心。

第三,关爱经济贫困学生心理。在对经济贫困学生进行筛选时,我们应当保护经济贫困学生隐私性,对其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和直接联系能状况进行内部有限度公开,不应当在全校进行全面公开,这样可以保护贫困学生隐私权利,保护他们自尊。

第四,积极扩展资金来源渠道。当前贫困学生资金帮助主要由政府财政支持,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社会民间力量,建立起一對一的帮扶机制。在帮扶过程中贯穿感恩教育,使广大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社会温暖,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谷霞.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

[2]徐丹枫.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武汉地区高校的调查[D].武汉科技大学,2016.

[3]曹怡骅.在校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4]武彦利.贫困地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6.

[5]王楚涵.高校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报告[D].长春工业大学,2016.

(作者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高校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