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云云 常青 陈四清 王珊珊 刘振华 王志军
摘要: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蛋白水平为50%,脂肪水平分别为8%、12%、16%的三组饲料(分别表示为A、B、C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进行10周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魚体的生长和表观消化率受饲料中脂肪水平影响显著,各组成活率均较高,A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饲料系数则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有升高的趋势。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以C组最高且显著高于A组和B组,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增加。从生产角度考虑,在本实验条件下,圆斑星鲽的最适脂肪需求为8%。
关键词:增重率;饲料系数;表观消化率;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
圆斑星鲽(Vrasper variegatus),属硬骨鱼纲,鲽形目,鲽科,星鲽属。其体型较大,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水鱼类。饲料中的脂肪既能供给鱼体能量,也能为鱼体提供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当饲料中脂肪含量缺乏时,会导致鱼体的代谢发生紊乱,同时还会引起脂溶性维生素或必需脂肪酸缺乏症,但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又会使脂肪过多的沉积在鱼体肌肉中,影响肌肉品质,同时,也不利于饲料的贮存和加工。因此,饲料的脂肪含量必须设置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才能满足鱼体的需要。
目前,圆斑星鲽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其生理生化相关研究相对滞后。本试验旨在探讨圆斑星鲽饲料中脂肪水平同营养物质吸收利用的关系,为探讨圆斑星鲽脂肪代谢调控具有重大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饲料
本试验以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三组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脂肪水平为8%、12%、16%,分别标记为A、B、C组。每组设三个平行,原料经粉碎后过60目筛,按配方比例混匀并制成3mm的颗粒饲料,烘干后保存备用。饲料配方及营养水平如表1所示。1.2试验设计
试验鱼(93.0±1.0)g饲养于山东科合海洋高技术有限公司,将鱼随机分到9个塑料桶(直径1.0m,高0.8m)中流水养殖,每池15尾,水深50cm。试验开始前,先用不含三氧化二铬的饲料暂养两周,使之逐渐适应环境,之后投喂含有三氧化二铬的饲料。养殖周期为10周,试验期间水温、盐度、溶解氧分别控制在18.5℃、35‰、5.5mg/L左右。每天饱食投喂两次(上午08:OO、下午16:00),投喂后1h,记算残饵,养殖期间如有死鱼,记录并称重。上午投喂完2h后,采用挤压法收集一次粪便于称量瓶中,每隔一周收集一次,保证鱼体能够恢复到自身正常的生理条件,收集完粪便后,使其在70℃的恒温干燥箱中烘干,置4℃冰箱中保存备用。
1.3样品收集与分析
试验结束时,采样前将试验鱼禁食1天,对各组鱼计数、测重,计算其成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饲料及粪便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和三氧化二铬的测定分别采用凯氏定氮法(VELP,UDK142automatic distillation unit意大利)、索氏抽提法(FOSS脂肪测定仪SOXTEC 2050瑞典)和分光光度法(GB/T 13088-2006)。
1.4计算公式
成活率(%)=试验结束时鱼体的个数/试验开始时鱼体的个数×100%
饲料系数(FCR)=饲养期投饲总量/(试验末各组鱼体总重+总死鱼重-试验初各组鱼体总重)
增重率(%)=(试验结束时鱼体的平均体重一试验开始时鱼体的平均体重)/试验开始时鱼体的平均体重×100%
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1-饲料中Cr2O3%/粪便中Cr2O3%)×100%
饲料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1-(饲料中Cr2O3%/粪便中Cr2O3%)×(粪便中营养物质含量/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100%
1.5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若数据差异显著,则进行Duncan's多重比较,数据的表示用平均值±标准误。同时,标注各组的差异性,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圆斑星鲽生长性能的影响
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圆斑星鲽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2,圆斑星鲽的生长受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影响显著(P<0.05),各组成活率均较高,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重率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降低,B组和C组的增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显著低于A组(P<0.05),饲料系数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有升高的趋势,但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圆斑星鲽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圆斑星鲽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见表3,圆斑星鲽的表观消化率受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影响显著(P<0.05),A组和B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显著低于C组(P<0.05),脂肪表观消化率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各组之间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
3讨论
3.1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圆斑星鲽生长性能的影响
鱼类的生长主要从饲料中获取所需的脂肪酸。当饲料中的脂肪缺乏时,鱼体不能获取足够的脂肪酸,易使代谢发生紊乱、生长性能下降;而饲料中脂肪水平过高时,会抑制鱼体合成脂肪酸,使鱼体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同时过量的脂肪易沉积在鱼体肌肉中,影响肌肉品质。在本试验中,鱼体的增重率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该结果与Liu等的研究结果相似。饲料中脂肪水平为8%时,鱼体的生长状况显著优于其他组,其原因可能是不同鱼类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同,圆斑星鲽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抑或是饲料中8%的脂肪已满足鱼体的生长及生理需要,过量的脂肪会使鱼体脂肪酸的合成受到抑制,同时也会使鱼体消化吸收脂肪的能力降低,最终导致鱼体摄食减弱、生长下降,该结果与刘兴旺等、Ng W等、Deng D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3.2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圆斑星鲽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消化率是动物所摄人的营养物质在体内被消化吸收的程度。在本试验中,饲料中的脂肪水平影响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圆斑星鲽对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呈正相关的关系,饲料中脂肪含量越高,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就越高,这说明鱼类对脂肪的表观消化率与其在饲料中的含量有关,这与王爱民等对吉富罗非鱼的研究结果相似。各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无显著性差异,这也与王爱民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而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以C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其原因可能是:粗脂肪表观消化率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从而使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也随之增加。同时,脂类物质可以作为溶剂能够促进鱼体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特别是对脂溶性营养物质的吸收,最终提高了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4结论
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增加能提高圆斑星鲽的表观消化率,但过高的脂肪水平不利于鱼体的摄食和生长。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脂肪水平为8%时,鱼体的生长性能最佳。
(收稿日期:2017-12-07;修回日期:201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