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藏寺碑》,是隋代碑刻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其碑刻文字记载了龙藏寺修建前后的事迹,其间歌颂隋朝之篇幅写得尤其绮丽。
《龙藏寺碑》局部1(拓片)隋
《龙藏寺碑》局部2(拓片)隋
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传说其父母常年征战,无暇顾养幼子,便将小杨坚寄养于尼姑智仙庵中,其母去探望孩子时,得见“金光满室”等等。尼姑智仙更是预言杨坚长大后会“贵有天下”。隋文帝从其外孙手中夺取天下之后,大力弘扬佛教。龙藏寺就建于此时。后来龙藏寺毁于战乱,人们又从原址兴建龙兴寺。《龙藏寺碑》就一直安放于龙兴寺中。全碑文字用笔沉着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安雅,方整有致,已是成熟的楷书形象。在众多流传拓本中,以碑末“张公礼之”未损本为佳。这位“张公礼”或者“张公”“礼之”,已无从考证,但是作为碑刻的撰述书写者,他使用了齐官职名号。也就是说,作者将前朝的官名写了出来,而那时已经是隋代开皇年间了。后世学人对此多有探究,如顾炎武等学者认为是作者不忘立身成名之初的名号,并以之为荣。
北朝碑刻文字变化繁复,至隋代楷书发展为技巧完备的书体,在大一统政权的有力推动下,渐渐成为人人遵循的楷则。清杨守敬说:“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可见,初唐诸家大多从此萌芽,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应是褚遂良。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与它似乎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因此,人们说《龙藏寺碑》是集北碑之众长,开初唐一代书风的“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梯。
《曹植碑》局部1(拓片)隋
《曹植碑》(亦称《曹子建神道碑》《曹植庙碑》),隋开皇十三年(539年)刻立。圆首方座,碑身高2.57米,宽1.03米,厚0.21米。该碑系利用北朝末制成的造像碑改制,因此碑首雕凿粗糙,碑阳首中凿一龛,内浮雕一佛二菩萨,面部残损。碑文阴刻,22行,行42至43字不等,共931个字,无撰文、书丹者姓名。书体篆隶相杂,结构严谨,笔力遒劲。
曹植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著名人物,后世许多艺术作品都与其相关。另外,曹植还是中国佛教梵呗音乐的倡导者。传说曹植履任东阿王之际,在鱼山之上初闻梵呗,于是开中国佛教音乐的新篇章。因此,碑首有佛龛也就不难理解了。《曹植碑》,楷间参用篆、隶,虽是东魏旧习,也已别开生面,便是隋时的遗风。颜真卿的《裴将军诗》,楷书中掺杂行至于诸体掺杂的书法,如《青州默曹碑》,隶中见篆。沙孟海先生曾撰文指出:“隋代书法家常有参杂多体,综合变化,奇正相生,别开生面者。”只有文采风流如曹植,方能杂糅多体以显其情怀。
《曹植碑》局部2(拓片)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