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 淦 图/关节熊
小王子说:善于逢迎,有时有效,然而不会总是有效。本文以具体史料贯穿,最后得出结论,写法并不算难,却颇有启示性,可以在写作时尝试。
三国时,魏国大臣刘晔甚受魏明帝曹睿的器重。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明帝准备大举伐蜀,满朝文武大臣都认为“不可”。明帝很不高兴,唯将刘晔召入后宫商议。刘晔侃侃而谈:“蜀国弹丸之地,后主刘禅又昏庸无能,我大军一出,必然势如破竹。蜀国可伐!”明帝十分高兴。刘晔从宫中出来时,文武大臣都围住他问道:“太中大夫,你看现在能不能大举伐蜀?”刘晔连连摇头道:“断然不可!”
中领军杨暨也是明帝的亲信大臣,他对刘晔也甚为器重。杨暨最坚决地反对伐蜀。这一天,杨暨又与明帝为伐蜀的事争论得不可开交。明帝很不高兴地说:“你是一介书生,写写文章倒还可以,怎么懂得行军打仗的事情!”杨暨磕头告罪道:“微臣确实不知兵事,意见固然不足采纳,可是太中大夫刘晔是三朝元老,他也经常说:蜀国必不可伐。”明帝不禁笑道:“你一定是记错了,刘晔明明向朕说过:蜀国可伐。”杨暨又磕头道:“只怕是陛下记错了,不信可以召刘晔前来对质。”明帝当即传旨,问道:“爱卿,你说蜀国可不可伐?”杨暨也问道:“太中大夫,你说蜀国可不可伐?”刘晔抬头看看明帝,又转身看看杨暨,不发一言。
后来,明帝单独召见刘晔时,刘晔责备明帝道:“攻伐敌国,这是大谋大略,微臣不才,连睡梦中也倍加谨慎,生怕泄露了国家的机密,怎敢轻易向旁人提及?”明帝听他说得头头是道,不觉连连点头说:“这是朕的过失,这是朕的过失!”
刘晔出宫见到杨暨,又责备他道:“要想钓到大鱼,就必须放出长线,随着大鱼移动,直到它游得筋疲力尽时再牵线,才能得手……你确实算得上一个耿直的大臣了,不过一味蛮谏的方法并不可取。只有先顺着他的意思,然后再慢慢诱导,才能使他回心转意。你看怎么样?”一番话说得杨暨心服口服。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位大臣终于对刘晔的诈伪有些认识,便对魏明帝道:“刘晔并不是个忠臣,不过是善于揣摩陛下的意图,迎合陛下罢了。”明帝不以为然:“你说这话有什么根据?”那位大臣道:“我此时还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见他每次都与陛下的意见不谋而合,深为怀疑。陛下以后碰到什么事情,不妨故意拿相反的意见询问刘晔,如果他表示反对,这就说明他果然与陛下所见略同;如果他也表示赞同,那么他的矫情诈伪就暴露无遗了。”明帝点头应允。
这一年,河北发生大灾荒,明帝有心拨粮赈济,却故意对刘晔说:“河北虽说有灾荒,可是目前国库空虚,只有让地方官设法向大户人家筹粮自救了。”刘晔立即附和。明帝心中暗暗冷笑,表面上却不露声色。后来又如法用反意试问了几件事,刘晔果然是只插顺风旗。这一来,明帝终于识破了他的真面目,便渐渐疏远了他。刘晔自知在朝中再也没有地位了,一直闷闷不乐,终于悒郁而死。
林肯总统说:你可以在所有时间里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里欺骗所有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里欺骗所有人。这道理,别说一两千年前的刘晔不太明白,一两千年后,也未必人人都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