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霁莹:15岁, 经历非洲

2018-08-02 08:57武冰聪
意林绘阅读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册子内罗毕肯尼亚

文武冰聪

二梦说:小小年纪的郭霁莹将她在非洲生活和学习的经历记录成书,在非洲的三年她度过了一段多彩的青少年时期,相信这一定是她人生中非常宝贵的经历。

2018年1月,一本名为《15岁,我在非洲》的旅游传记类书籍在实体书店和各大电商平台陆续上架,出版社给出的信息是,“属于同类书籍里销量不错的”。这本书的作者郭霁莹2000年9月出生于北京,是个标准的“00后”中学生,由于父亲工作原因在15岁时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留学,这本书就记述了她在非洲生活和学习的经历。

有关非洲书籍的最年轻作者

2016年7月,郭霁莹还不到16岁,刚刚完成考试,结束了在内罗毕的第一个学年。告别十年级的生活,她也迎来了在肯尼亚的第一个暑假,即将踏上一年一次的归国之路。“‘动物王国’似乎很难提供有特色的礼品带给亲友,于是我建议女儿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印成小册子,分送朋友。”父亲郭策在序言中这样写道。于是在一次庭院散步的闲谈中,父女俩就敲定了小册子《非洲游学记》的大致写作提纲。这也就是《15岁,我在非洲》的雏形。

一个偶然的机会,出版社的编辑读了小册子,了解了小姑娘的经历,觉得她的故事有出版的可能性。霁莹就根据要求开始对之前的内容进行更加严谨的增补修改,她利用圣诞假期补充了两个长章节:《我们一起来“抓马”》和《种子》,分享在非洲学习戏剧的经历和关于留学、爱国的认知。2017年暑假,又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校对并给全书配图,最终定稿。

完成整本书的过程中,身边的家人、老师也给予了霁莹不少的帮助。比如这本书的英文名字《Turning 15 in Africa》,就是由肯尼亚学校里的英文老师帮助霁莹修改选定的。

从最初讲故事的伴手礼,到现在成为一本内容完整的书,一年多的时间里,年轻的小作家和她的书一起成长。

做一颗中西兼顾的种子

在书中,霁莹将留学生比作种子,她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走向世界的各个地方落地发芽,但幼苗在生长时却会朝向着如同太阳般的祖国,“我认为我的使命就是传播,这与一颗种子的使命不谋而合”。出于这样的想法,身在国外的霁莹从来没有放下中国,放下她的原生文化。

当品尝过乡愁的味道,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间,有关自己国家的一切就会在心里刻画下更重的痕迹。“每当听到外国人在谈论时提到China我就感觉像是在叫我的名字似的。”

尽管怀有对原生文化的深沉依恋,霁莹却从来不排斥接受更多的文化碰撞,体验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她觉得,只有自己能理解和包容更多的文化,才有可能让别人也去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汲取知识并和别人交流的过程。

抱着这样的心态,霁莹很好地融入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中。她和朋友一起举办生日派对,在院子中搭一个大帐篷,体验临时租来的水滑梯和塑料水池;和妈妈一起去慰问中资援建在内罗毕贫民窟里的Mcedo北京小学的孩子们;在假期去国家公园里看斑马迁徙、鳄鱼捕猎的自然生态;在文化节上体验印度彩绘,了解非洲舞蹈。

在非洲的三年霁莹度过了人生中最多彩的青少年时光,大大小小的国家公园里可以乘坐敞篷车近距离看动物迁徙、捕猎,纳库鲁湖有澄蓝的水波和数以百计的火烈鸟,东部的岛屿群落是斯瓦希里文化的故乡……她计划将在今年的期末考试之后告别肯尼亚,到加拿大开启全新的大学生活。但15岁初到非洲的日子,依然生动地保存在记忆里。

猜你喜欢
小册子内罗毕肯尼亚
盐城大丰区开发设计小册子 助力三违行为治理
内罗毕隐藏的“宝石”
肯尼亚的奇妙探险
走进肯尼亚,拥抱大自然
大选登记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
毛泽东早期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五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