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消息,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至此,我国已有11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近年来,随着一个个项目相继开展,大量的殷墟甲骨已经得到了精细化整理,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共计4300多个,已释读的单字有1600多个。
据悉,我国国家档案局和国家文物局早于2013年7月就开始起草《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与《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两个中英文申请文本。2016年,又增补了甲骨文申报图文材料。2017年,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的积极推动下,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咨询、一系列实地考察、初审、终审,最终成功入选。
多維解读
甲骨文虽老,甲骨学却很新
2016年10月28日,一则发在报纸上的“悬赏令”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
目前,我国虽然在甲骨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有了很多突破,但在等待释读的甲骨文中,任何一个字的破译都将是一场“攻坚战”。在甲骨文百余年的研究史上,虽然几次出现号称能破译全部甲骨文的、有轰动效应的“新方法”,但在“轰动”过后,并没有使真正的文字考释工作有所前进。有人说,商代的甲骨文简直就是当时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有专家认为,甲骨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和档案。但从目前来看,对这部“百科全书”的阅读与理解还远没有达到深入与全面的程度。
百年来,为解读中华文化基因,几代学者著述不辍,他们或收集著录,或考释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蕴藏的古代社会奥秘,探索甲骨文的脚步从未停滞。然而,后继乏力是甲骨学研究长期面临的困境与难题,甲骨文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培养更多的接班人。盼望此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能使甲骨文研究的低迷形势得以改观,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甲骨文研究的工作中,也让更多的人学好汉字、用好汉字、爱上汉字、传播汉字,使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字在新时代下焕发生机。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历经多年的申报,甲骨文终于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世界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所做的又一次尊崇和呵护,是值得全民族自豪和骄傲的事情。
正因我们国人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勇于向世界推崇民族的文化瑰宝,才能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而这一点一点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我们能更加认同它的价值,并自觉保护和传承它,从而形成更加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每一件振奋人心的事件背后,无不折射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正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正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正不断扩大,这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福音。
此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让中国的甲骨文成了世界的甲骨文,不仅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践行了中国“开放包容、文明共享、互利共赢”的大国姿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把优秀的、有历史价值的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实现文明的共享与思想的交流,从而碰撞出创造与进步的火花,搭建起和平与友谊的桥梁,正是这次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深层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