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才
在盛夏,去参观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天气炎热,内心也是热烈的,澎湃着一种激情。尽管来了多次,但有些历史值得一再重温,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曾经来过。
从仰圣山庄大门口右转,行走数十米后左转,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就以小巧别致的姿态出现在眼前,其实纪念馆就在仰圣山庄后面。这是一幢两层的建筑,不大,只有一个门厅两个展室。没有什么花样,纪念馆朴素地存在,布展也是图片、文字和为数不多的一些当年实物,但就是这些东西,承载了一段历史,传递了诸多信息,把参观者的目光拉回到当年,拉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时光,呼啸岁月。
红军三平会师,是红三团和红九团的会师,是一次革命的会师,一次红色的握手,这不是简单的一次礼节,而是艰苦卓绝,是历经生死,是突破重围的握手。回到当年,这次会师是处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的胜利会师,在当时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它打开了闽西、闽南两块根据地的通道,减少了其它苏区的压力,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扩大了红军的影响,鼓舞了军民的斗志,为以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将领。当我们默读这段话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这段历史注定无法云淡风轻。红三团的发展史、红九团在平和县锅仔岽和永定县的犀牛岗与敌人的战斗、红军三平会师,看着那一张张图片,一段段简短的文字说明,一件件实物,每一次的目光停留,勾起的都是一段段历史,是生与死的考验,是血和泪的记忆,这些是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岁月内涵,时光解说词。
当我们关注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需要追根溯源。红三团的前身是闽南特委书记陶铸亲自组建的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1932年初,毛主席带领中共苏区红军从龙岩过来,击溃当时漳州城守敌张贞部队,缴获大量的枪支弹药,并会见当时闽南特委书记陶铸、游击队长王占春,在毛主席的指示和帮助下,1932年5月红三团在漳浦新厝顶成立。三平会师的时候,红三团的领导机关是中共闽粤边区特委,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开展的主要苏区有广东省的大埔、饶平县和闽南的平和、南靖、云霄、诏安、漳浦县,红三团当时在闽南根据地战斗;红九团的领导机关是中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当时在闽西根据地战。两个团,在各自的根据地辗转作战,但形势的变化让这两支队伍有了会师的契机和需求。1935年,红军主力已经进入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当局趁此机会加大了对地方红军游击队的“清剿”力度,他们调集了10余万的军队,主要对闽西、闽南、闽粤边区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残酷的“清剿”。当时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这种敌众我寡,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为避免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命令红九团下闽南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并跟红三团连成一片。这是一个选择,是一个谋划,是一个战略性决策。当命令下达之后,意味着长途行军,沿路作战,迂回穿行。4月的一天,一支1000多人的队伍在团长吴胜的带领下,从永定县三梅洲五指山出发,途经深山老林、高山峻岭这些敌人防备力量较薄弱的地方,一路披荆斩棘,风餐露宿……经过了广东的大埔、饶平和闽南的平和、南靖、云霄、诏安、漳浦等共七个县,辗转数千公里,历时三个多月,几经周折以后,与当时的地下联络点取得联系,获知红三团部分官兵在三坪这一带活动,决定在三平寺会师。
7月1日,红三团团长张长水带领800多名官兵,红九团的团长吴胜带领1000多人,在三平寺大雄宝殿前胜利会师。他们握手、他们拥抱、他们欢呼,这次的会师不是简单的相见,也不是简单的人数增加,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撕开了一条通道。突破重围,这是多么艰难而又珍贵的字眼。他们的会师,让国民党大为震惊,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国民党立即集中数万军队,对会师红军进行残酷“清剿”,会师红军利用深山老林与敌人周旋战斗。10月,红九团奉命回师,途中经过一系列的激战、血战,从出发时的1000多人,回到出发地时只剩下80多人。纪念馆里的文字、图片还有实物,还原了一段历史,就在那一厅两室的空间里,感受到的是艰苦卓绝、硝烟弥漫、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等一串串字眼。
历史是需要铭记的,于是就有了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纪念馆于1986年10月奠基,1988年11月落成开馆,建设是为了铭记,是为了弘扬。它是平和县乃至漳州市主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2007年12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纪念馆的屋后翠竹茂密,有风吹过,竹叶哗啦啦作响。纪念馆四周,绿树红花,纪念馆静谧地站立,透露出一种庄重。看着门口那个小亭,再次默读那块红军三平会师的碑记,朝着纪念馆深深地鞠躬,向那些英雄致敬,向那段历史致敬。
离开纪念馆,前往数百米外的三平寺。这是一座有历史的寺庙,距今已经一千一百多年,绝对称得上千年古刹。走进三平寺,不用钟鼓齐鸣,只要站立在那儿,看香烟缭绕,一种别样的肃穆油然而生,庄严的景仰自然地流淌,圣地三平的感觉汹涌而来。三平寺由卓锡于此,后又圆寂于此的唐代高僧广济大师,也就是三平祖师公——义中禅师于唐朝年间创建,三平寺院建在大柏山两峰对峙一处昂起的蛇头上,叫做“下水蛇”,溪的下游处有一“上水龟”,龟蛇相对,颇具特色。三平寺与一般寺庙制格局不同,少建了座天王殿,是颇具特色的三殿半。我们的脚步停留大雄宝殿,这个如今年近百万人次香客虔诚经过前往朝拜三平祖师的地方,当年红三团和红九团会师就在这个地方。仿佛听到他们当年的欢呼声,看到他们历经生死之后的喜极而泣,看到他们的握手拥抱。当年选择此地,也许是因为这个地方足够宽敞,历史,就這样给三平寺加上了具有红色色彩的一笔。香客来来往往,我却沉浸在那一段历史,细细回味。
遥想当年,三平祖师在毁寺汰僧的大气候下四处奔逃的时候,那时候的他只想天下之大能有他和同道的容身之处,于是他带着弟子直奔茂林修竹,悬泉飞瀑、群山环抱,清溪回映的三平而来,不过,那时侯他首先考虑的不是风景,而是安全。所有的逸致都只有在闲情的基础上才存在可能,可当时他不要说闲情,甚至可以说惶惶不可终日,而“登者必历三险三平,乃至岩顶”、“岩谷深邃,结曲奇危”的三平自然也就成为理想的栖息之地。当然,看到流淌的河水上有樟花的时候,他明白有樟花的地方平和三平寺 平和老促会供图
肯定是个好地方,因此直奔上游而去,可谓安全与优美的结合,可以说几近完美了。而红三团和红九团在三平的会师,同样也有对安全的需求,对突破重围的需求,对另辟蹊径的需求。历史深处,隐隐有了相似的地方,尽管,时隔千年。
自从三平祖师杨义中创建以来,三平寺历尽沧桑,屡毁屡建,每一次的毁和建都是历史沧桑的片段,留存有岁月的倒影,时光的印痕。在不断修葺的过程中,千年古寺有的东西消失了,有的东西留了下来,有的东西增加了,自有别样的风韵,无法简单言明是什么样的味道。其中有一次的沧桑变化和红军会师有关。当年祖师公助人为乐,他带领弟子和当地的山民和睦相处,传授桑麻耕织技术,给他们治病,并将自己强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欢迎和赞赏,赢得了敬重。因此当红军会师之后,经费十分困难,或许因为传承三平祖师助人为乐的精神,但不仅仅因为如此,也不能简单地以“出家人慈悲为怀”作为解释,同情革命、支持革命应该是主要因素,当时三平寺的和尚拿了大量的香火钱支持红军,给伤员疗伤,掩护红军。这样的决定需要勇气,需要睿智的目光,需要承担风险,但这些和尚义无反顾地做了。后来,这些事被国民党军队八十师沈东海(团长)部发觉。敌人恼羞成怒,放火烧了三平寺,庙内和尚全部被杀。从那以后,三平寺这千年古刹再也没有和尚。
站在三平寺大雄宝殿前,放眼寺庙四周,这就是当年战斗的地方,就是当年会师的地方,三平寺,这个三平祖师文化汇聚的地方,也同时拥有了红色的色彩,可以让我们一次次回望,一次次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