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伟
自我分管云南曲艺工作以来,在调研和征求意见过程中,见到云南曲艺界有一个认识是:曲艺实际上是北方曲艺或者东北曲艺。南方的曲艺或者说云南的曲艺要怎么搞?是学习北方引进北方曲艺,还是立足本地,因地制宜,做有云南特色的曲艺?这个问题困扰我许久,在不断思考和实地考察中,我逐渐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要抓少数民族特色,做大民族曲艺。
云南有26个民族,有25个少数民族。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文化没有多少交集,其在漫长的生活中为精神寄托和愉悦生活而发展出了独到的娱乐形式。但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交流,无法与外界文化交互、获得新活力的文艺形式,其僵化或衰微是不可避免的。如接受汉文化较多的白族、彝族,其曲艺发展就很繁盛。如白族大本曲、彝族海菜腔等,都是用汉语表述的少数民族曲艺形式,体现多民族融合发展曲艺的优点,并可为更大范围内的观众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还要继续挖掘整理民间民俗作品,在保留其特色的基础上适度融入其他曲艺形式的优点,使之能夠在融于曲艺发展新时代的基础上体现云南特色。
挖掘整理民间民俗作品离不开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为此,我们要整合曲艺作品,做大群众文艺。发掘、整合云南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的曲艺作品和曲艺表演团体,积极引导、团结在中国曲艺家协会的旗帜下,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乌兰牧骑精神,赋予其新时代的活力,着力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可以在全国舞台展现云南风采、也可在广大基层为群众表演的曲艺工作者队伍。
对于这一品牌的建设云南省曲艺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分管云南省曲协后,云南曲艺界正在寻找树立品牌把“小曲艺”打造成“大曲艺”的着力点。其中之一是为曲艺队伍构筑一个牢固的“阵地”,如云南文苑的多功能演艺厅正在做最后阶段的建设,这个有400个座位的演艺厅一旦建成,将成为搭建云南曲艺大舞台的有力保障。
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中国曲协帮助进行政策支持、平台建设和业务指导。
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凝结与高度统一,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其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实就是对地域文化多元化的阐述与概括。因此,发展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曲艺,就必须既要考虑到特定区域群体对于和本民族、本地区和本城市相关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及其载体的长期认同,也要考虑到在这种特色的基础上适度融入多样元素,使饱含地域特色的曲艺形式在更容易传播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保留自身的特色。在形成独有品牌后,以之负载正向价值、情感归属、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逐步扩大知名度,构建发展舞台,拓展传播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