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丰
商品经济的确是个有魔力的法宝,散发着能激起成功幻想的香气,深深地打动了年轻人不甘寂寞的心灵。很快又堂而皇之进入爱情——这个古老而又幽静的精神花园,并且它很快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问”,我给它加上个有趣的名字:爱情经济学。
爱情经济学迅速得以扩散,首先因为它的务实。它已不是什么山盟海誓、不得了的感情共鸣。它成为一种需要:男人需要女人关心,女人需要男人爱护。如同穿衣、吃饭、睡觉一样。而所谓爱情就是通过感情交换去满足双方的需要。这完全符合经济学家常用的一个术语“伯累托改善”:你有两个馒头,我有两瓶水,在沙漠中我们都无法满足自己。可是,你给我一个馒头,我给你一瓶水,总量未变,我们都得到了更大的满足。爱情其实是最著名的“伯累托改善”,是经济生活中一种可交换的商品。这似乎让人能轻而易举地明白“爱情”的指向和含意。
既然爱情差不多是一种商品,在恋爱过程中我们也似乎完全可以按商品经济的法则来运作。在恋爱的对象选择上,要能够给自己真正带来利润。所以,文凭、出国护照、家庭地位、经济实力、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因素要用运筹学、博奕论的方法进行系统的优化,做出符合科学规律的可行性分析。可以预见,在下个世纪到来以前,爱情经济学定会有个供人自由使用,界面友好的爱情分析软件。在寻求爱情的方法上,我们好像也完全不必像过去那样云山雾罩,浪费时间!只需一个最简单直接的行动:大踏步一跨,说声I LoveYou即可。如果你属于胆小又缺乏信心、手中无良策的那一类,也不要紧,随便到街头上买张小报或时尚刊物,爱情经济学原理尽在其中,它会教你如何写第一封情书,第一次约会说什么话,耳后根喷什么牌的香水……除非你的智商实在低下,否则你一定会对数套方法运用自如。爱情经济学把爱情变成了程序,变成了按钮。
然而,正像商品经济由天使和恶魔混合而成的特性一样,爱情经济学似乎也使人在迅速尝到甜头后感觉到了一种苦涩。伯杰和凯尔纳在70年代曾写过一本书《无家意识》,说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心里都有“无家意识”,而且绝望感、挫折感和失范感滋生。工业化国家的离婚率在近20年一直居高不下,美国达到了50%,而在中国的北京离婚率也达到了25%。社会学家议论纷纷,说不清这是进步还是倒退,但吸毒、爱滋病以及儿童问题作为一种恶果已经是显而易见了。即使是我,这个爱情经济学的推崇者,也会不时地在心里发问:是不是太累,太简单,太无聊?是不是在金属的华美音色中缺少了些海水撞击岩石的生命之声,自然之声?我在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无数次地唱起了那首歌:
BeautifulGirl在心的那边/是否可以收留/一份纯纯的爱/你可知道我的心/站得好远好远不敢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