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长庆,杨 明
(天津生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立克次氏体目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以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猪传染性疾病。今年在武安某养猪场出现了几例疑似猪附红细胞体病病例,病猪临床症状明显,病死率高。结合临床症状分析,实验室检验等,最终确诊该病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经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该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本文对此次病例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为今后的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该病发生于养殖场育肥猪舍,发病初期,病猪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活动,有些病猪出现一条腿疼痛无法落地,为其注射青霉素与安痛定,效果不明显。随着病程的延长,病猪便出现食欲废绝,大便干燥,便中带血,机体消瘦,精神萎靡,卧地不起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对其进行驱赶,强制其站立等方法均对其卧地不起症状无效果。发病期间,体表皮肤变红,出现大面积的红色斑块,体温升高,结膜黄染。在病猪采取隔离措施后,同猪舍的其他猪也陆续发病,据描述,后发病的病猪,在第一头病猪发病未进行隔离期间,有啃咬过病猪的尾巴及耳朵。
在发病一段时间后出现病死猪,病死猪外观腹下皮肤出现较大面积紫红色斑块。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猪血液稀薄,呈淡红色且凝固不良。皮下大面积淤血,粘膜脂肪黄染,肌肉苍白,心包积液,肝脏肿大、黄染、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且质地变脆。肺脏、肾脏肿大有小出血点、脾脏肿大质地柔软,切开时切面模糊不齐。胃、肠道及肠系膜可见出血点。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腹水增多。
挑选3头患病猪作为实验组标号ABC,另挑选3头健康且年龄、性别、体重与患病猪相当的猪作为对照组标号A1、B1、C1。对上述六头猪分别采血处理备用。
取上述6组血液分别进行压片,置于高倍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形态,以呈现凹凸不平的状态的红细胞数来确定附红细胞体的感染强度。镜下检测每张片大约观察30个视野,如70%~80%或以上的红细胞变形,记为++++(重度感染),50%~70%的红细胞变形,记为+++(中度感染),25%~50%的红细胞变形,记为++(轻度感染),如变形率低于25%,则记为+(无感染)。检测结果(见表1)。
对以上6组血液的血清胆红素(TBIL)(重氨试剂法),血糖(BLU)(邻甲苯胺法),血清尿素氮(BUN)(二乙酰一肟显色法),血清白蛋白(ALB)(溴甲酚绿比色法),乳酸(LA)(对苯二酚显色法),血清总蛋白(STP)(双缩脲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法),血清谷丙转氨酶(AST)(赖氏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见表2)。所有药品均购自大北农生物药品,且操作均按照说明书进行。
纯培养病原体并用药敏片进行药敏试验37℃恒温箱内培养 48 h取出观察结果(见表3)。
表1可见AB 2头病猪的红细胞形态变化呈重度,C猪为中度,表示ABC 3头猪均存在附红细胞体感染情况,且AB为重度感染C为中度感染。A1可能不存在附红细胞体感染,B1、C1存在轻微感染情况。
该表显示,血清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尿素,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血糖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却均下降很多,此结果表明机体出现低血糖酸中毒现象,且机体在极力抵抗疾病的同时,抵抗力以及身体状况却在愈来愈差。此结果正符合附红细胞体病的特性,进一步确定该病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表2 生化实验结果
表1 镜检结果
表 3 药敏试验结果
由表3可见,环丙沙星,头孢唑啉,氨丙西林等喹诺酮类药物与土霉素类药物,对该病原体的抑制有很好的效果。
检测结果可确定该猪场病猪所患病为猪附红细胞体病。且经药敏试验筛选出环丙沙星,头孢唑啉,氨丙西林等喹诺酮类药物与土霉素类药物可作为本病的有效治疗药物。
治疗时应注意对病猪及时补充能量,以标本兼治,增进病猪体质,控制继发感染为原则。对一些病情严重的病猪要及时强心补液。根据上述药敏实验结果本病可以用土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唑啉、氟本尼考、氨丙西林等药物配合治疗,效果很好。
本次治疗使用磺胺氯达嗪钠粉与饲料进行搅拌混合,连用5d;有些病例出现附红细胞体与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配合加奇颗粒拌料连用5d;对体温升高的患猪应用退热药物,附特配合毅力健混合肌注,1次/d连用 3d。对病程严重的患猪及时进行能量的补充,5%葡萄糖注射液 250mL,CoA50IU,ATP10mL,维生素 C 25mL 静脉注射,连用 3d;为增进病猪体质,饲料中混合葡萄糖粉剂,板蓝根注射液10mL肌肉注射。饮水中加少量盐,复合维生素,FeSO4,促进机体抵抗力的提升,并减少继发感染。
此猪场在采取上述治疗及防控措施后有效的控制了该病在本猪场内的传播。对本次传染病发生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该猪场在日常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
猪舍清理不彻底,日常消毒应采取覆盖式消毒,预防疾病的发生;日常管理不完善,没有做到定期驱虫,未能有效的控制昆虫或体表寄生虫对猪群进行叮咬以及寄生;为猪投喂的饲料也要进行监测,不能出现饲料腐败的情况等。
对本病的预防只能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对猪舍进行合理化的全面消毒;在蚊虫活动季节要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采取科学化的饲养管理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各方面的应激;日常用具要定期消毒;不滥用药物防止产生耐药性;在发病季节到来前,可用四环素类药物进行全群预防性投药等。总而言之,疾病的防控大于治疗,唯有做好日常的预防才能做到对猪群长期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