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睿 ,李桂芳 ,郭嘉铭
(1.北京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 教务处,北京100035;2.北京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 电大分校,北京10003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新技术、新理念给整个教育领域带来了新机遇,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也不断深入融合。教育信息化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整合网络学习资源,优化传统的教学环境,改善学校的教学效果”[2]。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应学生需求和学习环境的变化,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当前,一方面成人学习者普遍存在“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出勤率较低;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大多数院校仍采用单一面授或者“面授+自学”的学习模式,集中面授时间有限,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学效果欠佳,直接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在“互联网+教育”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混合式学习模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为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方向和思路。目前,大部分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课堂学习与计算机在线学习的混合,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信为平台的移动式学习模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微信作为一种移动通讯应用软件,以其覆盖面广、交互性强、操作便捷、精准信息传达等优势,为打破传统学习模式的时空限制,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提供了平台。
本研究以《标志与CI设计》课程为例,采用微信为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平台,按照行动研究的方式,从对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分析入手,探索如何设计并实施教学,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方案,从而有效开展混合式学习。
根据黄荣怀提出的“混合式学习课程的设计框架”[3],结合行动研究的步骤,我们构建了此次混合式学习的整体研究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混合式学习具体实施过程
(1)学习者分析
此次课程的学习者为学校2015级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作为成人学习者,他们的特点如下: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自身经验是个人的学习资源;学习需求与社会角色变化紧密相关;以问题为中心,并对立即可用知识感兴趣;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内部。
为充分了解学习者,研究者对学生目前CI设计水平、微信使用情况、对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方式的态度三方面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参加《标志与CI设计》课程学习的45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份,回收率为91.1%,随后对调查问卷的有效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此外,为了继续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我们制定了访谈提纲,对5位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学习者基本特征、对混合式学习的了解情况、混合式学习条件、对混合式学习的期待等几方面。
综合两方面调查结果,结论如下:
①学生大多从事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工作,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近90%的学生其工作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对于Photoshop和Illustrator这两款常用软件,有半数左右的学生较为熟悉;56.1%的学生对CI设计课程的内容多少有些了解。
②使用微信作为线上学习的平台完全可行。经调查,95.1%的学生开通了微信,而且使用频率较高,31.7%的学生则随时关注微信动态,活跃时间段集中在18:00-24:00。
③大多数学生对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持积极的态度。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是否愿意在微信平台学习相关知识、使用微信与师生交流这些方面持肯定态度。但是,也有30%左右的学生不置可否。
(2)学习目标分析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掌握以下内容和能力:
①理解标志与CI设计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使学生熟悉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的特征、企业形象实施与操作管理的步骤和方法。
②提升多角度、全方位、综合地运用各种设计手法进行创意与设计制作的能力。
③扩展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掌握获得设计思路和灵感的方法技巧。
(3)学习内容分析
《标志与CI设计》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和设计企业视觉形象系统开发与应用的学科,是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专业最为重要的一门综合性设计课程。该课程整合应用了字体设计、版式设计、色彩设计、图形创意与电脑制图等设计基础课程,在理论上有较大的广度,在实践上有极强的创造性,起着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意与制作能力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标志与CI设计的概念,了解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功能和作用。使学生熟悉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的特征、企业形象实施的操作管理,学会对标志与CI进行多角度的演绎与发挥。
(1)设计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微信支持的混合式学习,就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是师生面对面的教学,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化学习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因微信平台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强大的交互功能,便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地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本课程属于艺术类实操课程,学习重点是提高学生CI设计水平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充分利用微信交互性强的优势,把学习活动开展的重点放在学习者基于真实任务的协作探究上,体现学习者的主动性。
图2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如图2所示,该模式的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课程任务分配—微信协作探究—课堂总结互评。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基础知识讲解,提出基于微信协作的课程学习任务,明确评价方案,学习者进行分组。然后,在微信平台中,教师发布学习内容,学习者自主学习并搜集资料,通过微信群进行交流讨论协作探究,完成小组任务。并且,通过微社区分享和互评作品、交流学习心得,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互。最后,教师和学习者回到课堂。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小组之间开展互评。互评结束后,各小组再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总结反思。[4]
(2)《标志与CI设计》课程微信学习平台及学习资源的建设
①微信公众平台实例
该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取名为“标志与CI课堂”。通过微信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功能,将三个一级菜单分别命名为“了解我”“跟我学”和“互动社区”,并设计了不同的学习活动,实现教学资源分享、教学信息交流和师生互动等几大功能,详见表1。
表1 《标志与CI设计》自定义菜单功能表
②课程资源建设
学习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是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关键,在课程资源的建设方面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课程特点,制作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制作的教学资源,按照其使用目的不同,可分为学习辅助类资源、课程主体类资源、知识拓展类资源和作业点评类资源。学习辅助类资源包括课程基本信息、主讲教师介绍、课程考核要求等内容,在正式进入课程学习之前发布,以帮助学习者了解教师和课程概况。开课期间,每周要发布课程公告,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学习资源开展相对应的学习活动。课程主体类资源涵盖了教师讲义、重难点知识讲解、知识点测试等资源。知识拓展类资源,是为扩展学生视野、启发学生设计思路而设计的,包括大咖作品展示和拓展资料阅读。作业点评类资源,包括往届学生和本班学生的作业展示及教师点评。
其次,选用适合的媒体呈现资源内容。不同的资源内容要采用适合的信息视觉化形式表现。比如,重难点知识选用微课这种短视频形式呈现,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业点评、大咖作品展示等资源适合采用图文混排形式,展现作品的同时,通过文字表达教师的介绍和点评。在字体、色彩、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媒介形式方面,遵循媒介“最小代价律”的设计原则,体现方便性、显著性、吸引性、需要性与习惯性[5],尽量避免对学习者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再次,根据课程进度分布式推送资源。一是有序、分布式推送资源。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调整知识的发布序列,形成知识点由简单到复杂这一渐进的推送顺序,以降低理解难度,增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在面对零散的资源时仍能清晰地识别学习路径。二是根据课程学习进度,每天在固定时段推送一篇学习内容,如周一推送本周课程公告、周二推送大咖作品等。这样的学习资源推送频率,有助于学习者在较短的学习期间保持学习热情,培养学习习惯,更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最后,注重生成性资源的发布。学习资源包含预设性和生成性两类。预设性资源是指在课程设计之初,就向学习者提供的资源或者是在教学目标设定范围内的学习资料。生成性资源则是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逐渐动态生成的,能对学习者的学习起促进和帮助功能的学习资料[6]。随着课程的进行,教师要及时把学生作业及点评制作成文档,在学生作业展示栏目发布。这类时效性强的生成性资源,更能拉近资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投入学习。
(3)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在学习方案的设计中,先采用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相关理论分解教学目标、设计活动和评价方案。之后,将课程以知识模块为单元,一体化设计线上和线下学习活动的方案。本课程共划分为三个知识模块,分别为“如何进行LOGO设计”“如何进行VI基础系统、应用系统设计”“如何进行VI手册、企业树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中涉及课堂教学和基于微信的学习两方面。六次课程中,第三、五次为网络教学,其他四次为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说明课程整体安排,明确学习任务和考核形式。学生们现场进行自由分组,领取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重难点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教师在进行课程重点知识的讲解时,通过引用丰富多样的案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切入各个知识点。同时,配合讨论活动,不断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发学习的发生。学习者了解了各知识模块重难点之后,在微信平台开展协作学习,完成个人和小组学习任务,并在互动社区与教师、同学展开学习、交流、讨论。
最后一次课堂教学时,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小组作品展示与讲解,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与讨论,最终投票决定优胜组。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进行深入的碰撞和再加工,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共同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增强了学生互动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使用了UMU互动平台,用于课程签到、课堂讨论。一方面,有助于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增加了师生互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例如讨论活动中,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最终生成关键词滚动球,生动直观地体现出课程关键概念。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引入课程知识和相关案例,整个过程既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增加了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每次课程讲解完毕,教师将通过UMU互动平台,设计讨论活动“这次课程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引导学生复习课程重点,回顾印象深刻的知识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便教师实时了解学生们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见图3、图4。
图3 利用UMU课堂互动示例1
图4 利用UMU课堂互动示例2
学习者在基于微信的课程平台上,可以参加以下学习活动:
①课程学习
公众号将定期推送由课件内容制作的相关文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学生也可随时查看文章,复习课程重点。
②微课学习
本次课程中,教师将课程难点制作成系列微课,以短视频的形式讲解知识点,并放入公众号微课菜单中,方便学生们多次反复学习。
③拓展阅读
公众号不定期推送一些优秀文章,包括国内外前沿的设计作品,时尚的设计元素和行业发展动态等,帮助学生拓宽眼界、扩充知识,为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④提交作业及交流
微社区为学生互动社区,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设计作品,与教师、同学互动交流。微社区作为作品展示及讨论平台,将课堂向线上延伸拓展,弥补课堂时间有限、交流不足的缺陷。
(4)学习评价
①参与情况评价
在课堂面授时,教师通过UMU平台设计了各种课程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互相讨论,形成了良好互动。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参加课堂面授的学生,全部参与了各个环节的活动,效果较好。
在互动社区,39位学生通过平台提交了作业及设计说明,学生们查看并学习了其他同学的设计作品,进行了评论和点赞。互动社区达到了学生间展示作品、互相学习和讨论的目的。
②学习效果评价
为了解此次混合式学习的学习效果,课题组利用UMU平台的调查问卷功能,设计了课后调查问卷,从学生满意度、对课程设计的态度、对自我参与度的评价、改进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为在线问卷调查,课堂上学生数为36人,提交问卷30份,问卷回收率83%。
在问及对本课程采取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是否满意时,持非常同意和同意态度的学生占93.4%。关于混合式学习发挥的作用,93.3%的学生都认同 “通过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弥补了课堂学习的不足”。在时间安排上,56.7%的学生认为应增加微信学习的时间。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面,86.7%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和微信平台上的活动设计和组织合理、有效。自我评价课程中的表现时,93.3%的学生表示自己积极参加了课堂学习和互动,90%的学生认真阅读了微信平台推送的学习资料,另有10%的学生表示不一定。此外,100%的学生表示自己认真完成了作业和小组作品。在课程的改进方面,66.7%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同学交流,50%的学生认为平台的菜单应更加合理,46.7%的学生认为学习资料应提高吸引力,另有40%的学生认为应增加老师指导。
③学习资源评价
此次混合式学习实施过程中,微信公众号推送学习资源共28篇,平均每周4-5篇,阅读量共计645人/次,平均每篇文章阅读量为23人/次。学习资源类型丰富,包括课程主体类资源、知识拓展类资源、学生作业展示等作业点评类资源。
但从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反馈中,我们也认识到学习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首先,资源内容吸引力不足。学习资源中的知识类内容较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导致学生阅读量不足。其次,与学生互动有待提高。在学习资源呈现过程中,注重了知识内容的重要性,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内容的反馈,学生留言互动等较少。再次,内容未及时更新。部分学习资源的素材选取不够新颖,时效性有待提高。
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馈表明,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教学交互、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微信作为功能较为完善的社交软件,有着很强的交互性、开放性,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适合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有效弥补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面授时间有限的不足。以任务驱动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较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能有效激发学习者主动性和参与性。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各自优势,避免线上和线下学习的简单叠加,从学习结果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混合式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核心。本次教学设计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学生之间互动和教师如何有效引导线上教学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从平台来看,微信作为非专业的教学平台,在学习者学习过程追踪和记录上发挥的作用有限,不利于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如何加强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还有待完善。在后续的改进中,一是学习任务的选择上,应考虑成人学习者特点,内容应更加贴近学习者职业背景,以期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在学习资源建设方面,要增加内容的交互性,及时更新教学案例;三是在学习支持方面,有针对性地提供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和有效引导。一方面,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布学习辅助类信息,从学习内容的告知转向更多提供学习引导和帮助服务。比如,资源学习顺序和方式的建议、学习活动指导和学习评价等,以确保学习者能顺利参加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微信社交网络的技术与平台优势,为微信用户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情感支持和约束性服务。采用带微信语言特点的学习鼓励、设置移动学习的定时提醒、协助制定微信课程的学习计划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实践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将通过下一轮改进,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