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及全流程管理的信息素养通识课程探索*
——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人生》为例

2018-08-01 07:12潘修强汪丽霞潘益婷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年14期
关键词:通识素养信息技术

潘修强,汪丽霞,潘益婷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与传媒分院,浙江 温州325000)

一、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背景分析

1.信息素养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在1974首次提出信息素养[1]的概念,即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2]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理论及信息技术。信息意识指的是人对输入信息的自觉反应;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查询获取、组织分析、加工挖掘、评估传播等信息应用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信息活动的各个参与者在信息相关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

2.信息素养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3-4]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他认为这种自由教育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必需,而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当前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尚未达成一个较为一致的认识,李曼丽[5]提出的概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她认为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培养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公民的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需要具备的能力素养也要发生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更新调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是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个人与群体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素养。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是知识与信息的生产传播、分析利用、信息价值挖掘等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应该匹配这些变化。

陈劲[6]等指出,工程科学和计算机学科将在21世纪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日本对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内涵所做定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即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分析等能力、信息道德等等。加拿大安大略省提出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个技能领域就是信息管理,[7]并开展了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学生也即今后社会公民素质、能力的主要途径,开展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符合社会、个人发展需要,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因此,信息素养是当前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开展的信息素养通识教育是所有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部分高校逐渐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把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列入通识教育体系,探索性地开设了关于信息素养的通识教育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则开设了通识课程《信息素养与实践》,[8]主要内容集中在文献检索、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与道德等专题内容。暨南大学开设一系列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作为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程解决方案。

而在高职教育领域,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相关理论。如李理[9]等提出开展学科课程整合模式的信息素养教育;罗志娟[10]提出通过跨越式教学培养信息素养模式;陈芷[11]等提出基于信息素养培养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李正大[12]提出专业课程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王永宁[13]等提出加强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和宣传力度,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效果。

综观国内高校有关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没有提升到通识教育的高度,仅仅把信息素养教育看成是信息技术和知识的教育。

(2)存在知识教育中心倾向,与人的素养养成和现实生活问题脱节,另外忽视信息素养教育的时效性。

(3)内容上停留在图书馆信息检索教育、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上,与信息技术发展脱节,或走通识教育专业化极端,把计算机学科的部分课程作为信息素养课程。

(4)对信息道德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尤其是信息安全、信息生活中的伦理道德。

(5)教学方法较陈旧,与课程本身、技术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二、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探索

2012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立德树人”总体目标,启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课程教学团队从信息素养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领域的重要性角度出发,针对高职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并申报立项了《信息与人生》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程,并于2013年春季学期开课。经过四年多的改革、完善、创新,已经成为一门受到学生广泛欢迎的通识教育课程。

1.课程发展总体情况

2013年2月,《信息与人生》通识课程正式开课,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放选课,开设一个班级,课程设计为32课时,2个学分。教学团队由5名具有深厚信息技术类专业教育背景和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组成。

《信息与人生》通识课立足信息技术背景及特点,瞄准一个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设计信息素养养成所需的通识内容,从身边的案例着手,力求使信息技术“通俗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悦读”中了解信息技术、提升信息意识、培养分析利用信息资源去解决生活及今后工作中难题的能力。

经过2个学期教学积累和课程完善,从2014年春季开始,课程开设2个班级,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教学规模,提升课程影响力和学生受益面。

2.基于建构主义构建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构建方面,根据当前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参照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价标准”[14]、英国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协会(SCONUL)制定的信息素养七支柱模型[15]、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资讯素养学会(ANZIIL与CAUL)创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标准体系》[16]以及曾晓牧、孙平等人提出的《中国(北京)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17],确定《信息与人生》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内容。

然后,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情境创设为课程内容设置方向,以学生信息素养养成为中心,设计历史发展、日常生活、未来生活等不同情境,并根据前述分析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状况及本校学生特点,将《信息与人生》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分解为不同情境背景的6个模块:信息技术与历史、信息技术与个人、信息技术与生活、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技术与安全、信息技术与未来。把学生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应该培养的信息意识、应该具备的信息应用能力、应该具备的信息道德等4个方面内容,通过名人名言、案例、故事、知识解读等多种形式分散渗透到这6个情境模块,课程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以学生信息素养养成为中心的课程模块设计图

基于情境创设并以信息素养养成为中心设计课程内容,有效避免了知识教育中心陷阱,更好地体现了信息素养养成过程,实施文化养成教育[18]理念。比如,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情境模块中通过 “语言促进人类文明诞生”“文字让信息突破时空”“印刷与信息传播”“电子信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等5个小场景的讲授,让学生深入理解信息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认识信息的价值。又比如,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情境中微信的使用情况的讨论,延伸到学生如何教会父母使用微信、如何与父母加强微信交流和日常沟通,引导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守。

3.基于翻转课堂设计实施教学方案

在课程教学实施中,针对上述情景模块内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指导,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相关内容,包括问题设计、小组讨论组织、小组成果展示形式、反思评价方式等等;在本节第(四)部分所述“课堂派”在线课程教学管理平台支持下,设计并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促进者的《信息与人生》通识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图2所示即为以“课堂派”课程教学管理平台为支撑,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案。

图2 基于课堂派平台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表1 模块“大数据的力量”相关要素

以“大数据的力量”一个模块为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翻转课堂设计理念,形成如表1所示的主要模块相关要素,借助课堂派平台,开展从课前、课中、课后的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4.基于“课堂派”实施全流程教学管理

《信息与人生》课程是一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必须在信息化教育的新方向上有新的体现,目的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可以提高课程管理效率和教学效果;第二个方面,课程管理和教学方法的高度信息化才能体现课程的特色;第三个方面,课程高度信息化本身也是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一个重要环境和支持。

本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引入“课堂派”[20]全流程在线课程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全方位全流程在线管理,又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课堂派是一个全方位在线课堂管理平台,支持PC、智能手机以及其它智能终端,支持微信、网页等访问方式,提供了班级管理、课程资源分享、作业批阅、互动管理、成绩管理与分析等功能,这些功能也为后续的翻转课堂实施提供了有效支持。在《信息与人生》通识课程教学中,主要利用了如表2所示的几个主要功能。

表2 《信息与人生》主要使用的课堂派功能

图3至图7是《信息与人生》课程实施中手机端的部分管理界面,图8是PC端的作业批阅界面。通过该平台的使用,可以使用手机、PC端实现高效的全方位、全流程的课堂教学管理。比如,可以通过“数字考勤”或者“GPS+数字考勤”快速有效考勤;通过课件互动或者试题互动加强课堂交流;可以通过手机、PC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交流。比如了解学生作业提交情况并在线批阅和答疑;根据需要可以对作业进行查重并及时退回作业,避免学生抄袭。图9即是PC端作业查重分析界面。

图3 班级列表

图4 班级成员列表

图5 数字考勤界面

图6 作业成绩管理界面

图7 发送私信催交作业界面

图8 PC端作业批阅界面

图9 PC端作业查重分析

三、实践成效与思考

1.实践成效

《信息与人生》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立足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以学生信息素养养成为目标,利用“课堂派”全方位全流程的新型课程教学管理平台,努力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促进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参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能力,有效促进了高职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职业人培养的总目标,课程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高度认可。

在实施过程中,课程组多次通过座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情况,发现课程的不足,并总结经验,以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通过两轮75位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 (共回收问卷75份,有效份数75份),经过数据统计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课程满意度高

如表3所示,在针对课程整体满意度、教师整体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的调查中,按照10分制(10分为极佳)打分,绝大多数受调查学生给出9或10分,说明学生对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非常满意。

表3

(2)课程内容满足度高

针对课程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要方面进行的调查中,主要有三个调查项:内容满足度、内容能否应用到工作、内容对生活的帮助度,绝大多数受调查学生给出了9或10分,说明学生对课程内容是高度认可的,课程内容对他们的工作生活是有帮助有价值的。三个调查项数据见表4。

表4

(3)学习收获多样化

在“通过《信息与人生》通识课程学习,你有哪些学习收获?”这个开放性调查问题上,每个受调查学生都写了2-3个学习收获,比较丰富和多样化,经分析归纳,比较集中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深感性认识,对信息的价值有更多的认识

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利用视频等多种资源,从案例故事着手,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讲解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方面,让原本抽象遥远的知识变得具体丰富,加深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学生认为信息的价值超过了他们原有的想象,想不到通过对简单的数据做组合分析就能产生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也认识到数据和信息背后可能蕴含着非常有价值的商机。

②拓展了知识面,也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学习

除了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外,《信息与人生》课程还加入了很多新技术新思想,向学生展示了诸如制作二维码、刷脸支付、智慧城市、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知识,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对一些新技术新动态有更全面的认识,认识到一个大学生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拥抱新技术。另外课堂以丰富的故事案例入手,展示了相对生涩的信息技术,他们有兴趣进一步通过慕课、公开课等教育新技术学习。

③有能力更好地寻找信息源,查获并应用信息

学生认识到网络不仅仅能网购、娱乐、消遣,还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工作、生活中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可以有合适的信息源去查获信息、分析加工信息,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④对版权有更全面的认识,对网络言论更加谨慎

学生普遍认识到,网络上的资源是有版权的,对如何合法使用网络资源有了清晰的认识。另外学生认识到网络言论并不是不需负责任的言论,尤其是盲目的、谣传的、非法的、不符合伦理道德的网络言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巨大的、无法承担的,大学生应该能独立思考、能批判性地对待网络言论。

2.课程实践思考

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本课程的实施中,总体上是有效果的,但是课程组也认识到,信息素养养成和提升是一个持续缓慢的过程,不能说上完一门课程就完成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养成任务,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很多方面工作可以做:

(1)信息素养的多层次体系化教育

目前,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到高校等不同教育阶段都在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在不同阶段以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体现,信息素养教育的通识教育属性、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如何在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上形成多层次体系化教育,保证不同阶段的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紧密衔接、逐步提升,是一个重要课题,是不同阶段教育者尤其是信息素养相关教育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高等学校的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作为整个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时要充分结合中学及以下阶段的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开展情况,还要与终身学习理念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2)计算思维在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中的适当引入

计算思维是指利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科学思维方法,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通俗的说就是使用受过训练的计算机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包括典型手段、方法与途径,由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21]在2006年提出。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计算思维日益融入到人类活动中,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和途径,也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科学思维。在今后的《信息与人生》信息素养通识课程中,有必要引入计算思维的内容,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清晰、抽象地描述问题,能利用信息处理流程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课程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自身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有直接的示范效应,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课程教师要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要在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要紧密跟进信息技术发展,不同教学环节能够通过最合适的信息教育手段高效展示,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教学活动中无处不在的信息元素、信息应用。

另外,信息素养养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和学生所处的整个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不能仅仅是课程教师的任务,所有教师应该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推进教育信息化,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共同努力。

(4)多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良好信息道德的养成同样如此。对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学生,现在乃至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与信息网络息息相关。但是良好的信息道德培养仅仅通过一门通识课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的所有参与方要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信息技术观尤其是科学的网络观,帮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新生的信息网络事物形成正确认识,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合法合理使用信息尤其是合理使用网络。

当然在信息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体现时代特色,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与探讨,注重言传身教,重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避免单纯以知识条例为中心的说教式教育。

四、结束语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要属性,信息素养养成的漫长和持续特征,决定了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程在通识教育领域乃至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高职教育体系本身特点、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特征等又决定了高职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应该有自身特点,要有与自身相匹配的目标、内容、方法。

《信息与人生》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程,根据高职通识教育、本校通识教育体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参照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素养标准,合理设计课程教学模块,借助“课堂派”全方位全流程课程教学管理平台,实施基于建构主义的翻转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广大信息素养相关课程教师努力下,在所有教育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体系必将在新的信息时代环境下不断完善,进一步凸显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体系乃至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全面可持续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通识素养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