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文倩
搭弓射箭是古代男子的本分,狩猎抑或征战,都需要有精良的射箭本领。曹植《白马篇》云:“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诗中这位游侠少年驰骋马上,左右上下,箭不虚发,已经出神入化了。今人读此诗,总觉是文学家在渲染夸张,其实这纯属古今隔膜。
冷兵器时代,射箭脱不开实用。古代箭术最为发达和普及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时诸侯争霸,兵戎之事此起彼伏,提高作战技能就成了当务之急。那时流行车战,战车和随行的若干徒兵,构成一个作战单位。战车标配是甲士三人,分居车左、中、右位置。左方甲士持弓,主射,为一车之首,称“车左”,可远距离攻击;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近距离击刺,并负责为战车排障,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为御者,佩带护体短剑,通常不直接参与格斗。长矛宝剑击刺格杀纵然重要,然而均得待对方近身才能施展,相比,箭术可远距离击杀,就很有优势。所以,当时各国诸侯为获得优秀的射御贤才也是绞尽脑汁。魏文侯曾请法家李悝作相,遂下“习射令”:“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官司诉讼,不问是非曲直,只教双方比试射箭,赢者则判官司胜。此令一下,人皆“疾习射”,与秦人战,果然大胜。(《韩非子·内储说上》)
古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兵戎都是促成百戏杂技繁荣的动因。前者与乐舞、戏剧等“文”艺密切相关,后者则是举重、击剑、箭技等“武”艺的温床。射箭时全神贯注,精神和肌肉都处于紧张状态,箭飞射中靶,即刻放松,焕然冰释,这种灵与肉的一张一弛,超越常规的入定与释然,交错而至,给人带来特殊的快感。若箭术甚佳,正中靶心,引来观者惊呼,提弓四顾,不禁踌躇满志,这或许都是箭技的魅力所在。
射箭虽有臂力、视力的要求,但最根本还要讲“心劲”,要有胆识。胆是勇气胆量,识则是见识心理。竞技者个人情绪、心理、竞技状态等内在修养至关重要,好的射手是能进入到人箭合一的高境界的。大概也正因此,周礼专门设置了“乡射礼”,《礼记》专有《射义》讲解这一礼仪背后的道理。
乡射礼程序可分迎宾之礼、献宾之礼、三番射、送宾之礼四部分,都有相应仪节形式。核心是“三番射”,即三次射箭。第一番射为习射,不计成绩;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赛,要分出胜负。第三番射,才是整个乡射礼真正的高潮和核心,其过程和第二番相同,但增加了音乐伴奏。对射者的要求是“中节中的”,也就是说,只有应着鼓乐的节拍而射中靶心者,才抽出算筹记数。乐工演奏的是《诗经·召南》中的《驺虞》,歌词唱道: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驺虞是射猎的官吏,诗中歌咏其射猎技艺的高超:看那芦苇、蓬草长得多壮啊,一箭就射中五只小(母)猪,哎呀呀,驺虞射箭顶呱呱!这首乐歌用在乡射礼中,实在是很应景的。
音乐伴奏下展演射技,选手不仅要射技精湛,更要有良好的音乐感受力。而且,礼仪之中,众目睽睽,仪态自然也要从容得体,这就要有相当的自信和良好心态。所以,《射义》篇才说射箭,“所以观盛德也。”不仅检验了射箭技能,也测试出射箭者的文化修养和德行品质。因此,“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把歌诗引入射猎活动,礼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也富于观赏性。相当于花样滑冰、水中芭蕾、自由体操,不仅强健体魄,还要文明精神,愉悦情志,就很艺术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