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 雨
南京这一沧桑古城,地处江东,历尽近2500年风雨兼程,长江在此转了一个大弯浩浩汤汤顺流东下,而其小小的支流一缕的秦淮河,大体上自东向西逶迤蜿蜒注入扬子江中,却因其见证了六朝的繁华绝代烟水凄迷,也饱尝了明清的天崩地裂革故鼎新,其文采风流,其桨声灯影,其斜晖脉脉,其举手投足,其一撇一捺,都引人无限低徊,发人遐思悠悠。高安宁先生大半生厮守在秦淮河畔,为其魂牵梦绕,在其花甲之年,向世人奉献出了几乎耗尽其毕生心血的《千秋风雅秦淮河》。千万不要把看似一部并不起眼的十多万字的袖珍图书混同于一般的风景名胜的千篇一律的广告文宣文字。在简约的篇幅之内,作者道出了对一条历史之河的真挚眷恋,对一条文化之河的深情款款,对一条都市之河的独到心得。
秦淮河承载的故事多多,粘稠而多元,世人熟知的是秦淮八艳,是秦淮的风月无边,是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文人猥琐巾帼不让须眉,作者无意于做翻案正名文章,但他并不是一味指责所谓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在有限的
篇幅之内,尤为着眼于十里秦淮的最为核心的部位,用21个篇目,既有对秦淮河这一“南京母亲河”的简要梳理提要钩玄,也有对“金陵王气”“帝京门户”“越城长干”的历史寻踪平实观察,更有对彰显秦淮文化的“天下文枢”“中国诗河”“贡院首斯邦”的深入解读条分缕析;作者眼中的秦淮河两岸的“周处读书台”“凤凰台”“赏心亭”“桃叶渡”“佛都圣境”等等,不一而足,作者都力求以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令人耳目一新由衷心折。
与秦淮河相关的文字多多,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作者对《建康实录》《六朝事迹编类》《景定建康志》《板桥杂记》《金陵琐志九种》《秦淮画舫录》等与秦淮河相关的乡邦文献,几乎是信手拈来,自然妥帖。这种有一分证据说一份话的踏实求真,而不是望文生义的无端悬猜,特别令人钦佩。他在《中国诗河》中,历数秦淮河与诗歌的种种因缘,从鲍照、谢朓到李白、杜甫、杜牧、刘禹锡,秦淮河就是货真价实当之无愧的“用诗歌来述说文脉的河流”。
书中所描绘秦淮河,饱含真情,溢于言表,渗透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令人感慨。当说到越城长干的时候,他用了敬畏、敬慕、敬爱这“三敬”的由衷之言,敬畏这座城市的诞生之地,敬慕范蠡西施的爱情传奇,敬爱这座城池的最初奠基。这“三敬”是发自肺腑掷地有声的坦荡心声。在谈到“天下文枢”的时候,一连用了三个“画龙点睛”,“天下文枢”牌坊的出现,为以传扬儒学主流文化为己任的文庙学宫、为以南京文化渊薮而自豪的十里秦淮、为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十里秦淮两岸的“河房”,作者在《河房千秋》中,也是纵情挥洒,豪迈慷慨,“秦淮河房,宛如透着风雅气的线装书,一排排,一排排地立在秦淮河两岸,既可在外欣赏,也可让人走进去,细细的品读,慢慢地享受。”
秦淮终古流汤汤,山河转瞬悲咸阳。说不尽的千秋风雅秦淮河,值得为其魂牵梦绕的秦淮河。据说,刘铭传曾在河边居住过,而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桐城派的重要人物之一的戴名世也曾在河边生活过不少时间,竟陵派的钟惺写《史怀》也是在南京秦淮河边,周亮工更是“我傍秦淮住”,但因为篇幅所限,高安宁先生只能是忍痛割爱无暇提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