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青措
摘 要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阐释了竞争式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它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论。竞争式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形成依据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和心理狀态,实现了异步教学,体现了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良好促进作用。此教学方法将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弹性与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学方法之中。
关键词 数学 教法 竞争
竞争学习往往被理解为传统的班级排名,其实不然,竞争教学法正好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力争胜过对方的行为,当今社会,不仅需要人们的竞争意识,同样也需要人们之间的合作意识。人们总是相互分工、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一项任务。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培养一些既会与他人合作,又会与他人竞争的人才。
为提高竞争教学效果,教师需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竞争方法。
1巧用竞争教学法,学习新知识与数学难题
在教学新知识或学习较难的题目时,教师可先分析与讲解,然后组员相互学习与交流讨论,最后小组竞赛。如教学换元法的运用时,教师可先讲解其含义、运用方法与目的。所谓换元即引入辅助未知数,将题目中的某个或某些字母表达式以另外一个或一些字母表达式式加以替换,该解题方式称为换元法或变量代换法。运用换元法的目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沟通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譬如运用换元法可将根式、分式化为整式,也可降次等。其关键在于优选适宜的式子加以替换,比如解二元对称方程组,一般运用二次基本对称式加以替换。同时,在换元时应注意新旧变元之间取值范围的变化,注意求解后进行检验。然后教师举例来说明换元法的运用。
2巧用竞争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探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简单的题目或知识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而后组际竞争与学习。如学习《统计的简单应用》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炼本节学习重难点,提出相关问题,比比哪位学生提炼的知识点最准确,提出的问题最具有探究意义。然后教师呈现相关资料,进行小组竞争与学习。
3巧用竞争教学法,帮助学生有效复习训练
在复习单元或章节知识时,教师可运用竞赛形式进行复习学习。如学习完《锐角函数》这一章知识后,教师可通过非常6+1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式复习。在这一学习中,学习活动的主持者、参赛者的都是学生,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次,对于一些数学竞赛题目,通常是教师分析与讲解,然后中等以下的同学可以比葫芦画瓢,把握即可。而对于成绩好的同学,则比比哪组会讲的多,则予以相应评分,然后确定小组名次。另外对试卷评奖,教师可先分析与讲解,而后学生相互讨论与学习。若学生有独特的、创新的解题方法,可向全班加以展示,接着数学教师抽选一些题目,要求全班进行测评,当学生做完题目之后,可小组推磨评卷。此外,在基础训练中,教师应先让学生牢固把握课本知识点,然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基础训练中的每一练习。
同时,教师还可运用如下方法来检查小组竞赛学习情况:为避免小组相互作弊,不可对改,应运用推磨式检查;而为快速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让每组前四名对另一组的后四名加以检查,可利用后四名同学的成绩来定小组名次;数学教师可布置简单考试题,如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展开小测验,小组推磨改卷与评卷。而后以小组平均分确定名次;亦或选择一些难题要求小组比赛,以增强学生研究难题的能力;对于一些数学感念、定理、法则等知识,则可进行背诵比赛。
4巧用竞争教学法,激励学生积极投入
众所周知,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高难度的环节。很多学生最怕就是应用题,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难懂难学,且听懂的题很容易就忘记,根本找不到应用题的动力。据调查,在其他班级通过采用传统学习应用题,比如,例题讲解,相关强化练习,小测结果也很不理想,不及格的学生80%是由于应用题做错,而且调查表明很多学生解决应用题没有思路和方法;在任教班采用竞争式合作学习,把4名整体相当的学生分为一小组,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布置每个同学的作业是相同的应用题,通过课堂合作学习,课后小组强化练习,每小组四个同学在所在竞争小组的第一、二名加4、3分,第三、四名加2、1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能在竞争中不被扣分,要争取加分。结果表明竞争式合作学习有利于扩宽学生学习渠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投入的程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此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有效运用竞赛教学法,教师还需注意课下辅导,以让每位同学在对比中成长与进步。如教师可课后进行基础知识辅导或心理辅导等,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使其积极进取,学会相互竞争,学会自我对比。亦或建立第二课堂,以顺延竞争学习理念。如模仿娱乐节目模式进行知识抢答赛;课后分组探究性学习等,以丰富课外生活,顺延竞争意识。
总之,在竞争教学法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这样学生更能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改变数学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一)[J].人民教育,2004(01).
[3] 柯政.论研究性学习中的竞争性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13(06).
[4] 陈清容.为数学合作学习选准内容[J].人民教育,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