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2018-07-31 15:49吴少娇
农家科技 2018年6期

吴少娇

摘 要:湛江市水稻稻飞虱发生特点是:迁入早、迁入峰次多、发生为害前轻后重,防治难。防治方案上以水稻抛秧后15天,用噻嗪酮防治;分蘖盛期用噻虫胺防治;破口期用吡蚜酮防治的策略较为适宜。

关键词: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防治方案

水稻稻飞虱是湛江市水稻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发生为害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为各类害虫之首。在湛江市,水稻生长前期发生的主要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农民使用烟碱类农药如吡虫啉、啶虫脒等进行防治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能有效控制白背灰虱的发生为害。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发生为害的主要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烟碱类农药对褐飞虱基本无效(有无根据,参考文献之类的?),由于农民不了解这一情况,同样按照水稻生长前期防治白背飞虱的办法进行防治,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造成水稻“穿顶”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水稻生长中后期稻飞虱难以防治的问题,农民反映十分强烈,迫切需要摸索出一套综合防治方法,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握调查,湛江市稻飞虱发生特点为迁入早、迁入峰次多、为害重、防治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较少大面积发生成灾,但八十年代以来大发生频率上升,发生面积扩大,为害损失增大。我市位于中国大陆的南端,是迁飞性害虫迁入我国的第一站,稻飞虱的发生为害与其它水稻区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从2013年起,我们开始探讨湛江市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以及筛选综合防治的方案,对指导做好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特别是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的综合防治工作具有主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经过近三年来的观察与试验,我们认为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程度主要与迁入时期、迁入峰次和迁入量有关,迁入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则发生严重,反之则发生轻。主要防控技术为:在做好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应做好水稻分蘖盛期和破口期这两个关键生育期的化学防治工作。使用药剂主要为吡蚜酮和噻虫胺,特别是破口期,是防治稻飞虱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做好防治工作。如果在破口期能抓好防治,就能有效地控制水稻成熟期的稻飞虱发生为害。

一、稻飞虱的发生为害特点及其防治重点时期的观察

1.主要种群的差异。湛江市稻区发生的稻飞虱主要是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白背飞虱发生普通,发生早,但为害相对较轻。褐飞虱发生迟,但为害严重,主要为害早晚稻的中后期,特别是晚稻后期发生为害较为严重。

2.迁入早。白背飞虱一般在3月上旬迁入,最早年份在2月下旬,如2014年2月25日即有迁入峰,褐飞虱迁入相对迟些,一般比白背飞虱迟20天左右。防治经验表明,其迁入时间越早的年份当年发生为害都较重。(两种飞虱在湛江能否越冬?)

3.迁入峰次多。稻飞虱的迁入主要受高压、低压、峰面等天气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湛江市常年迁入峰普通在7次以上,达到迁入峰次多的标准。在晚造,特别是中后期,由于当地台风活动频繁,加上冷空气的南下,稻飞虱特别是褐飞虱回迁峰次增多,造成田间虫口密度剧增,增加防治压力。尽管迁入峰多,迁入量大,但迁入代造成严重为害的情况往往较少发生。但如对迁入代未能及时防治,让其在迁入田繁殖下代,则田间表现为害十分严重。因此,做好迁入代的防治工作,是水稻中后期稻飞虱防治的重点。

4.发生为害前轻后重。在水稻生长前期,田间主要以白背飞虱为主,发生比例普遍占85%以上,为害相对较轻,防治也较为容易。正因为这一特点,给农民留下稻飞虱容易防治的错觉,为稻飞虱的发生、危害留下隐患。在水稻孕穗后,褐飞虱发生比例上升,普遍占70%以上,加上田间阴蔽,湿度大,水稻植株营养丰富,特别有利于稻飞虱的发生为害。由于水稻生长浓密,田间阴蔽,稻飞虱多集中在稻株中下部取食危害,施药时药液难以下落接触虫体,使一般的触杀性药剂防治效果差,防治十分困难。

5.灯下诱虫量的时间与发生轻重。稻飞虱灯下诱虫量与下代发生有密切关系. 调查测报灯下稻飞虱诱虫量发现,4月和5月上、中旬的诱虫量越大,后期稻飞虱发生危害就越重,反之亦然。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如果当年4、5月灯诱虫量大,水稻分蘖盛期的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抓好这一时期的防治工作,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将大大地减少破口期虫口密度,从而减轻成熟期的防治压力。

二、药剂防治方案的筛选试验

为了科学选用药剂,探索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稻飞虱防治方案,我们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推荐,结合当地常用药剂,于2014年晚造和2015年早造选用四组防治方案进行试验,从而筛选出最佳的防治方案进行推广。

1.防治方案设计

方案一:抛秧后20天 ,用2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20克/亩防治;分蘖盛,用20%噻虫胺悬浮剂50克/亩防治;破口期,用50%吡蚜酮水分散性粒剂20克/亩防治。

方案二:抛秧后20天,用2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20克/亩防治;分蘖盛期,用50%吡蚜酮水分散性粒剂20克/畝防治;破口期,用20%噻虫胺悬浮剂50克/亩防治。

方案三: 抛秧后15天,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克/亩防治;分蘖盛期,用20%噻虫胺悬浮剂50克/亩防治;破口期,50%吡蚜酮水分散性粒剂20克/亩防治。

方案四: 抛秧后15天,用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克/亩防治;分蘖盛期,用50%吡蚜酮水分散性粒剂20克/亩防治;破口期,用20%噻虫胺悬浮剂50克/亩防治。

2.小区设计

以上四个方案不设重复,每方案面积2亩,同时设40平方对照区。

3.施药及调查方法

按方案时间和面积要求进行施药,亩药液量为45kg。分别于破口期施药前和破口期施药后25天调查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同时调查试验田周围一块农户自防田防治效果。调查方法用跳跃式盘拍法,每处理调查五点,每点调查5丛水稻。在调查防效时,同时调查稻飞虱的种类。

4.试验结果

5.试验结果分析

2014年晚造和2015年早造共四次调查,水稻稻飞虱种类调查表明,各方案残留虫90%以上为褐飞虱,只有少量的白背灰虱;试验虫口密度调查表明,四次调查,其虫口密度均未超过防治指标;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四个方案中,以水稻抛秧后15天,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克/亩喷施;分蘖盛期用20%噻虫胺悬浮剂50克/亩喷施 ;破口期用50%吡蚜酮水分散性粒剂20克/亩喷施这个方案防治效果最好,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均超过90%。四个方案我们一直观察到水稻收获,稻飞虱均未达到防治指标。且经测产,四个方案亩产相当,但比农民自防田增产10%以上。

三、观察和试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和防治重点时期的观察分析,水稻稻飞虱应抓好分蘖盛期和破口期这二个关键时期,特别是破口期。但如果当年4、5月灯下诱虫量大,分蘖盛期和破口期同等重要。在防治药剂选择上,由于噻虫胺与吡虫啉同属烟碱类杀虫剂,它们之间是否有交互抗性,本试验未能证明。但从延缓害虫对农药抗性产生的原理出发,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不宜连续使用。因此,我们认为,在湛江市防治水稻稻飞虱的药剂防治策略上,可选用:水稻抛秧后15天,用噻嗪酮防治;分蘖盛期用噻虫胺悬防治 ;破口期用吡蚜酮防治的防治方案。

参考文献:

[1]陈超 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南方农业,2012 6(8):39-40.

[2]张勇 60%吡蚜酮.20%烯啶虫胺水分散性粒剂防治水稻田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现代农业科技 2012(9):169-171.

[3]徐肖平 25%噻嗪酮WP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农业科技通讯 2011(9):60-61.

[4]刘庆友,张玉美,姚骏 不同药剂及剂量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对比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2011(7):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