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来福 王锐
摘 要:省委、省政府支持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赋予韩城省内计划单列市城市试点,加快建成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转折性、开拓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了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开阔的视野,更高的发展目标,更有效的措施,重新思考我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使我市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对全市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建议
一、对我市农业发展的基本认识
1.农业规模小,农业经济比重小,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例小。我市目前有耕地36.8万亩,人均土地0.73亩,2017年粮田面积29.9万亩,果业总面积9.6万亩,蔬菜播种面积5.7万亩,肉、蛋、奶产量分别为0.96万吨、0.19万吨和0.36万吨,农牧业总收入1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1%,约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4%,是一个农业小市。农民人均农牧业纯收入约13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7%,其中,果业人均纯收入500元,蔬菜人均纯收入400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300元,其它100元。
2.产业区域特征相对明晰,但聚集程度不一,种养业比例不协调。目前,我市农业以畜牧业、果业、蔬菜、粮食为主导,呈现出相对明显的立地条件特征,粮食主要分布在高水肥田的川道灌区和山区淤地及东部灌区;果业稳步发展,主要集中西南部龙亭到板桥的七个乡镇的扩灌及早塬区,聚集度较高;蔬菜主要分布在滛水灌区和塬区灌溉条件较好的区域,为相对集中块状分布;畜牧业发展迅猛,猪存栏7.5万头,牛1.1万头,羊6.3万只,禽61万羽,家庭适度规模户、规模户占到总量的80%以上,点状分布,较为分散。按照现代农业要求来看,我市种养业比例还不协调,畜禽饲养量距种养业协调点(理想状态一亩三猪)短缺40%以上。
3.農业市场主体发展较快,但组织经营层次低,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不强。2017年,我市重点农业企业达到42个,固定资产规模5亿元,年经营额8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97家社员10400余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8个,总体上看发展速度较快。但是,龙头企业组织农户的能力差,它们的经营与农户基本无直接利益联接关系,主要是买断卖断关系。全市仅有为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金太阳花椒公司两家企业发展“订单农业”,3000余亩,占全市种植业面积的1%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负责人趋利思想严重,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多停留于“松散地组织生产”层次,仅有个别的合作社较好运行,农户从销售、加工环节几乎得不到收入。
4.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服务体系不完善,保障能力不强。除川道灌区外,塬区的农田灌溉主要依赖于薛峰、盘河、西南等几座水库,遇降水少的年份,经常是“有渠无水”,山区的农业纯粹是“天雨农业”,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波动很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小,土壤改良率低,土壤配方施肥普及率不高,土地质量差,土壤肥力低下,营养失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到位,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职能分类不科学职责有重复、交叉、空缺等情况。技术单位仅有20%的技术干部能胜任技术推广工作,普遍存在技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40岁以上技术干部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同时,产业的发展科研推广等缺乏政策、经费支持,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处于自发状态,技术单位开展正常工作举步维艰。
二、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按照以上思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围绕城市建设,打造城郊服务型农业。围绕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在芝川、金城、板桥新城、昝村、西庄等川原灌区,建立15万亩粮食核心生产基地;以生猪为主,适度发展鸡和奶牛,在108国道沿线的川塬区,建成30万头生猪、50万只蛋鸡,100万只肉鸭生产基地,利用沿黄地带饲草资源和西部山区、滩涂资源,发展10万只生态散养鸡,10万只肉羊和万头肉牛生产基地,建立三条养殖产业带;以川灌区为主,建设2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以西部冷凉山区为主在建成万亩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建立农产品基地,努力满足城市扩张消费需求。
2.建立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领农业发展。按照集中扶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提档升级的思路,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全力加快花椒芽菜设施蔬菜、现代果业、肉鸭产业园区、苗木花卉、休闲娱乐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带动特色农业向标准化、生态化和规模化生产转型,挖掘农业多种服务功能,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3.扶持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发展,提高产业各环节关联度。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骨干型、成长型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贮藏销售、加工企业,培育发展集研发、产加销、农工贸等多种功能为ー体的大企业。力争每个主导产业都有相当数量的规模企业。积极引导和状持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基建设,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抓好合作社的规范运行管理,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其开拓市场的能力。
4.加快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集成配套,大力推广农资农技结合的“大荔模式”,抓好重大实用技术推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加强条件建设,加大农业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健全市、镇(区城)、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积极扶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5.建立农业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动力。一是设立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拿出1500万元,支持基地建设典型示范、生产方式、基地认证、品牌建设等,促进农业发展水平提高。二是出合相关政策措施。通过财政扶持、信贷优惠、税收减免、农业保险等政策措施,积累和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领域。三是抓好项目建设。抓住计划单列市试点的政策扶持机遇,加强项目策划、论证、贮备、申报和争取工作,加快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