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伊万
优雅的流线身形、独特的椭圆机翼、出色的性能和战绩,让英国的“喷火”战斗机当之无愧地在空战史上占据着耀眼的地位。她不仅是二战初期抵御入侵的“不列颠救星”,也是最终击败法西斯的胜利象征。从半世纪前的《不列颠大空战》到去年的《敦克尔克》,大银幕上不乏“喷火”搏击蓝天的矫健身影。不过,在这样的主角光环下,飞机的设计者却已很少被提起。也难怪,“喷火”之父雷金纳德_米切尔在1937年就英年早逝了。好在还有一部二战时拍摄的《精英先驱》为他树碑立传,让观众得以了解“喷火”是怎样用过人的才干和燃烧的生命炼成的。
《精英先驱》是不列颠航空电影公司在1942年出品的黑白传记片,用118分钟重现了飞机设计师米切尔为打造超前于时代的机型而大胆创新、呕心沥血的不凡经历。影片开头先以新闻播报的形式介绍了二战初期的欧洲局势:波兰、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先后沦陷于纳粹铁蹄之下,英国从敦克尔克败退后陷入孤立。希特勒扬言英国很快就会被摧毁和占领,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则发表了坚决抵抗的演讲。1940年9月15日,不列颠之战达到高潮,德军轰炸机发动大规模空袭,英国空军的“喷火”战斗机频频出击应战。返航后,英国飞行员们在汇报战绩之余也对“喷火”赞不绝口,将其比作艺术品。中队指挥官克里斯普回应说这确实是由一位“艺术家”设计的,接着就追忆起他的老朋友米切尔为此付出的长期努力……
时间回到1922年,供职于超级马林飞机公司的米切尔在海边度假时,从观察海鸥的飞行中获得灵感,想要设计出同样优美而灵巧的飞机。当年超级马林的水上飞机为英国赢得了施奈德杯飞行大赛的冠军,但米切尔的新设想却遭到冷遇,结果第二年奖杯就失落了。当米切尔埋首于设计桌时,从空军退役的老同学克里斯普前来寻找试飞员的工作,两人一拍即合。然而公司高层顽固坚持传统的双翼机更可靠,不愿冒险接受全新的单翼机方案,米切尔愤而提出辞职,才让高层改变主意。
米切尔着手研制的新型单翼机将机翼与机身整体结合,摒弃双翼机上的支柱和拉索等繁杂结构,并采用轻便结实的金属部件、更高效的动力和冷却系统,在当时颇具革命性。这架外形利落的水上飞机在1925年的施奈德杯赛上惊艳亮相,可惜克里斯普驾机冲刺时因眼前发黑而失控坠海。不过他们没有放弃,继续改进设计,终于在1927年和1929年的大赛中以性能更好的机型连续夺冠。之后,米切尔还得到贵族夫人的大力资助,在1931年实现三连冠,将施奈德杯永久收入囊中。
虽然赢得了比赛,但英国政府不重视航空业的政策让米切尔感到郁闷。当他和克里斯普到德国旅行时,看到德国人正利用航空俱乐部积极培养飞行员,而在与同行梅塞斯密特和德国军官的会面中,对方也透露出德国暗地扩充军事航空的动向。这让米切尔警觉起来,回国后加快研制高速战斗机以应对未来的空中入侵。在政府拨款不足的情况下,他找上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寻求合作,获得了最新的“梅林”发动机。由于长期废寝忘食的工作,米切尔积劳成疾。医生要他休养一年,但他不愿为此延误研制进度,尤其是看到西班牙内战当中德国轰炸机摧毁平民城镇的消息后,更感到了紧迫性。
美国版海报之二:施奈德杯赛上米切尔向准备驾机登场的克里斯普面授机直。
随着被命名为“喷火”的新型战斗机从生产、组装进入测试阶段,米切尔的健康每况愈下,不得不住院养病。克里斯普驾驶原型机在试飞中展示出优异的性能,还特意飞过老友的休养地让他看到。得知政府已决定大批订购“喷火”后,米切尔欣慰地闭上了双眼……
回忆结束后,克里斯普率队投入新的战斗,驾驶“喷火”痛击来犯之敌。得胜返航之际,他不禁仰望天空感谢米切尔倾注生命留下制敌利器。影片结尾还打出了丘吉尔对不列颠之战所说的那句著名评语:“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作过这么大的贡献。”而米切尔无疑就是这些做出决定性贡献的少数精英中的先驱者。
大敌当前,生逢其时——这说的既是“喷火”,也是指这部电影。影片的拍摄和公映正值二战胶着阶段,虽然德军主力陷入东线战场,英伦三岛遭到直接入侵的威胁已经消减,但仍要面对持续空袭和海上绞杀。《精英先驱》凸显米切尔打破陈规、敢为人先的执着精神,让英国不仅能在飞行大赛中傲视群雄,也能在危急时刻捍卫领空。这显然和战时的主流电影一样带有宣传意味,旨在鼓舞英国军民的士气和斗志,坚信将会扭转战局直至取得完全胜利。
整部影片只在开头和结尾处安排了少量作战场面,主要剧情都发生在和平时期,但也先后展现了两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前半部分是围绕着施奈德杯赛展开的较量,后半部分则是为赢得未来的制空权而在与时间赛跑。先说前者,施奈德杯赛由热衷航空的法国金融家雅克·施奈德出资创办,目的是通过竞争来激励民用航空技术的发展。这项赛事由国际航空联合会负责监督,比赛方式是让各国选派的水上飞机沿三角闭合航线飞行,速度最快者胜出。揭幕赛于1913年在摩纳哥举办,之后每年一届,由上届获胜国担任东道主。由于战争和事故等原因,期间有过中断,1927年后为了让准备时间更充裕又改为两年一届,到1931年结束时实际共举办了11届。
施奈德杯赛可是航空早期黄金时代的一大盛事,最多时吸引到20万人现场观赛。《精英先驱》中就借用了一些真实的比赛影像,结合搭建的布景后,部分还原了当时的盛况。这项赛事也确实起到促进航空技术突飞猛进的作用,尤其是在空气动力学和航空发动机领域。第一届创下的速度纪录只有73千米/小时,而最后一届夺冠的超级马林S.6B就飞出了547千米/小时。欧美各大国无不为此投入最好的人力和物力,不只为拿到沉甸甸的奖杯,更是要抢占航空高端领域。在英国,成立于1916年的超级马林规模不大,但以研制水上飞機见长,3年后跻身为施奈德杯赛的“种子选手”。在11届比赛中,法国只在首届夺冠,美国连续两次折桂,意大利先后3次称雄。而英国累计5次捧杯,后4次用的都是超级马林的飞机,并且率先达成三连冠,按赛事规则成为施奈德杯的永久持有者(该奖杯现保存在伦敦的科学博物馆)。
1931年参加施耐德杯赛的超级马林S.6水上飞机
通过比赛收获的技术成果不仅应用到民用航空上,对二战前夕各国的军用飞机设计也影响颇深,由此展开了另一场更重要的竞赛。《精英先驱》没有提到的是,在“喷火”之前米切尔还设计过—种不成功的战斗机。那是1931年,英国空军部提出需要时速能达到400千米的新式战斗机。米切尔交出的224型方案虽然是单翼机,但还沿用敞开式座舱和固定式起落架,动力系统也不可靠。1934年原型机试飞后,性能令人失望而惨遭淘汰。米切尔意识到必须采用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才能有所突破。他带领研制团队根据施奈德杯赛的经验另起炉灶,改以金属合全为主要结构,设计出流线形的机身和机翼,结合封闭式座舱和可收放起落架,再装上罗尔斯-罗伊斯最新的PV-XII“梅林”发动机。全新出炉的300型方案可谓脱胎换骨,原型机于1936年3月试飞后,在速度、机动性和操控性各方面的不俗表现让军方折服,很快就拿到了生产订单。
如今有关“喷火”的资料已经非常丰富了,当年的《精英先驱》对其技术细节却着墨不多,一来是战时保密需要,二来剧情是以人为主。不过影片中的米切尔倒是特别强调机枪要有8挺之多,而当时的现役战斗机大多只配备2~4挺。这一点其实是英国空军提出的,因为根据火力试验测算,要对新型全金属轰炸机造成致命伤害,至少得命中266发7.7毫米子弹。而在高速拦截中,战斗机的有效射击时间只有两三秒,因此需要安装8挺射速为每分钟1000发的机枪才能达到足够的火力强度。只是“喷火”的机翼比较薄,不得不做出改动才能同时容纳武器弹药和收起的机轮,后期型号还改装了20毫米机炮来增强杀伤力。
此外,米切尔形容自己的心血之作是“一架呼吸着火焰,喷吐出死亡和毁灭的飞机——一只喷火的鸟”,“喷火”由此得名。实际上,这个名号是他的老板、维克斯公司董事长罗伯特·麦克莱恩起的。“喷火”原意是指那些性情火爆容易冲动的人,用在战斗机上倒也贴切。不过米切尔对此并不满意,称之为“愚蠢至极的名字”。无论如何,“喷火”可是实实在在地打出了自己的威名。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在不列颠之战屡屡受挫后,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催问手下还需要什么才能获胜,著名王牌阿道夫·加兰德的回答是:“喷火!”
作为航空界一代宗师,米切尔在本当年富力强之际猝然离世令人惋惜。他生于1895年,16岁到机车工厂当学徒,同时在夜校学习工程技术。1917年,米切尔进入超级马林公司,尽管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凭着扎实的根基和过人的悟性很快得到重用,没几年就当上了首席工程师。让他在业内崭露头角的就是为1925年施奈德杯赛设计的S.4水上飞机,首次试飞就打破了水上飞机速度纪录,可惜在赛前热身时不慎损坏(电影里改为在比赛中失事)。不过此后的S.5和S.6接连夺冠,成就了米切尔的声望。1928年,军工巨头维克斯公司收购超级马林时,就特别要求留下这位奇才继续担任设计师。
当米切尔和他的团队为冲击1931年的三连冠做准备时,英国政府却撤回了官方支持,幸好还有来自私人的“及时雨”。在电影中为米切尔开出10万英镑支票的休斯敦夫人确有其人,她是英国一位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女权支持者和慈善家,丈夫是被封为贵族的造船大亨,去世后给她留下了大笔遗产。当时的英国政府因政治和经济等缘故削减了国防和航空等领域的开支,也殃及到将由英方主办的施奈德杯赛。多亏休斯敦夫人雪中送炭才确保赛事顺利进行,并让及时改进的S.6B如愿夺冠。
由于为英国留住了施奈德杯,1931年底米切尔被王室授予大英帝国指挥官勋章。然而不久后他被诊断出患有结肠癌,动过大手术,曾到德国治疗休养。电影中只说他因操劳过度而病倒,度假时与德国飞机设计师威利-梅塞斯密特会面的情节也是虚构的。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米切尔强撑病体坚持设计和改进工作,将“喷火”送上蓝天,直到1937年初才停工疗养,终因病情恶化于6月11日刚满42岁时去世,没能等到自己的杰作投入实战发挥威力的那一刻。
米切尔出身劳工阶层,个性颇有些“喷火”,但在银幕上却是温文尔雅的绅士形象,这就得说到他的扮演者莱斯利.霍华德了。当米切尔专注设计水上飞机时,霍华德正在演艺圈发展。1930年代他在美国百老汇和好莱坞闯出名声,出演过《卖花女》和《乱世佳人》等佳作,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二战爆发后霍华德回国效力,参与拍摄多部爱国题材影片。1941年他兼制片人、导演和主演于一身筹拍《精英先驱》,得到首相丘吉尔和英国空军部的支持,特批剧组进驻多个基地拍摄“喷火”起降和空战的镜头。当时出动了“布伦海姆”轰炸机用于空中拍摄,还安排一架缴获的德国He111充当敌机,但拍摄进程经常会被真正的作战行动打断。而原型机试飞那一段则是由维克斯公司的试飞员驾驶“喷火”生产型完成的。
虽说霍华德演绎的米切尔与真实原型有所出入,但更符合观众心目中谦和坚毅的设计师形象。至于米切尔的老朋友克里斯普则是虚构的人物,他那风流不羁的做派以及对米切尔的友情和支持给这部传记片增色不少。其扮演者大卫·尼文是拿到过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英国著名演员,资深影迷应该还记得他在《纳瓦隆大炮》《尼罗河上的惨案》《海狼》等影片中的演出。
《精英先驱》剧照,霍华德扮演的米切尔更像是一位学者。
《精英先驱》在英国上映后赢得不少好评,但也招来一些人的不滿。他们就是霍克“飓风”战斗机的支持者,认为影片完全忽略了“飓风”,会让观众以为不列颠之战完全是靠“喷火”打赢的,这很不公平。诚然,新技术含量更高的“喷火”从颜值到性能都更胜“飓风”一筹,但制造起来也更费时费力。当不列颠之战打响时,英国空军装备了396架“飓风”,“喷火”只有228架,在空战中主要由前者拦截德国轰炸机,由后者对付护航战斗机。据统计在这场战役中“飓风”共击落656架敌机,“喷火”收获529架的战绩,两者的贡献确实不应厚此薄彼。当然“喷火”的发展潜力更大,最终以2.2万架的总产量超过了“飓风”的1.4万架,其魅力和传奇性自然也更加“吸粉”。
瑕不掩瑜,《精英先驱》不失为英国战时电影中的佳作,可惜天妒英才的命运同样落到了主演身上。1943年6月1日,时年50岁的霍华德搭乘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DC-3客机从葡萄牙里斯本飞回英国,途中被德国战机击落。客机坠入比斯开湾,机上17人全部遇难。本来进出葡萄牙等中立国的民航客机是免遭攻击的,但在战况日趋激烈后就难保安全了。这次袭击据称是德军收到丘吉尔正在机上的情报后发动的,也有说法是霍华德当时身负英国政府的秘密使命,德军欲除之而后快,但也可能只是因识别错误导致的误击。
这场悲剧让《精英先驱》成为霍华德留在银幕上的绝唱。此外,在影片中出镜的“喷火”飞行员们有些就是空军现役人员,遗憾的是当中有人没能看到影片上映,有人没能等到战争结束。这部影片不仅为过早陨落的米切尔和霍华德留下了纪念,也是献给那些年轻飞行员的赞歌。
责任编辑:王鑫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