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进入商业航天正当其时

2018-07-31 09:22雨菲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卫星与网络 2018年6期
关键词:航天商业资本

+ 雨菲(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国内商业航天的喧嚣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的大规模商业资本进入。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却迎来了“黄金海啸”一般的商业资本。对比起来,商业航天似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不过我们要说,如今正是资本进入商业航天的最佳时机!

商业航天的问题:赚能看见的钱

从有关各方的宣传口径来看,资本似乎早已经活跃于商业航天之中。在几个主要民营火箭公司和卫星公司的背后,都有着商业资本的身影。国有航天集团公司设立的投资机构也一直在寻找值得出手的机会。不过总体来说,商业航天吸引到的投资并不多。国内资本市场的规模以万亿计算,而在商业航天领域,千万量级的投资已经可以上新闻了,甚至有些还只是新闻,并没有实质性的到账。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资本为什么对商业航天的兴趣有限?

有学者撰文指出,在资本眼里,赚钱的企业和值钱的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类型。《为什么在资本眼中,正在赚钱的公司反而不值钱?》一文指出,资本视角内,“赚钱”并非指“现金流充足”而是“缺乏想象力”;值钱的公司衡量标准并非现金流,而是数据带来的无限想象力。这也就是《卫星与网络》杂志在和各级企业负责人交流时提到的:大多数销售型公司,不仅仅本身缺乏品牌认知度,也因为过多依赖“一对一”的销售文化,而显示出企业发展的被动与局限性,每年的营业额大大地局限于销售员的数量与能力,尤其遭遇到核心销售被更高的利益所驱动而离开平台时,企业当年的营业额等,就会出现明显的下滑;这里的“缺乏想象力”等同于缺乏发展空间:

同样,国内几乎所有以商业航天为名的企业,都在努力追求“赚钱”这个目标。这就迫使企业把大量精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用在满足少数客户需求的工作上,这些也让这些企业的营销,因缺乏内核而显得华而不实。而最好的早期客户,就是政府。这也是诸多商业航天企业紧盯政府需求的理由,一个政府订单或者一个政府扶持项目就能让公司活好几年,怎能不全力以赴呢?

在追逐政府订单的过程中,相当多企业失去了具备想象力的机会。然而,政府的订单不仅仅拼杀激烈,终归订单量也是有限的,具体额度,根据每年的预算情况就能判断出大概。这样的商业模式,缺乏了一种文化,也缺乏一种精神,对资本来说,更是缺乏投资价值。

实际上,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赚能看见的钱这个问题更严重。在当前的国有企业考核机制之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年产值的逐步增长几乎都是硬指标。这就迫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特别是二级、三级单位的经营者,每天为产值而奔波、为型号而操劳。如何才能让这个行业更值钱、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企业更值钱、如何建立更宏大的格局,往往成了一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

缺乏格局的商业航天及其企业

从人类和国家的角度来说,航天事业从来不缺乏格局,《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和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文件中,都对空间基础设施和航天技术发展给出了宏伟的蓝图。但这是国家的大格局,而不是商业航天的格局,更不是具体企业的。在我们这个行业里,缺乏格局、甚至缺乏格局构建意识的企业比比皆是。哪怕最为突出的企业,所期望的也只是在某个具体细分市场上有所作为,例如开发几种火箭、发射一个星座、实现某项应用。虽然企业在描绘这些期望的时候,往往用亿为单位来烘托自己的抱负,但这实在称不上产业格局。

我们还是要再来谈一谈伊隆·马斯克这个人。最近围绕马斯克的新闻似乎有些负面。因为特斯拉Model 3的产能不足,马斯克遇到了不少麻烦,甚至开始大规模裁员。很多人开始讨论这个乘用车行业的新手其实还是不如福特、通用这样的老手更懂得如何去组织规模化生产。然而我们相信资本一定不会这么想。无论猎鹰火箭还是特斯拉,马斯克所强调的从来不是“我要赚多少钱”(当然,有格局的人,最终也不会少挣钱),而是如何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执著不懈地开始架构,是具有潜力和成长性的。至于产能不足,这可能是资本最喜欢的局面:这无非是购买新的生产线、雇佣有经验的组织管理人员而已,只要投入足够多的资本,就可以让特斯拉具备足够强大的产能。一种市场如此期待的产品,还有比这更好的投资对象吗?一旦特斯拉产能到位,传统汽车厂是不是就必须面对“跟进还是死亡”的局面了呢?

所以,中国商业航天的问题并不在于赚不赚钱、什么时候赚钱,而是缺乏大的格局,缺乏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勇气和梦想及其中的产业架构基础与优质资源的整合能力,或者是创业过、失败过;不畏艰险再创业这样的阅历所赋予一个人的承受能力与责任和担当。这些反而是决定商业航天产业值不值钱、值多少钱;商业航天产业中的企业值不值钱、值多少钱的关键问题。

资本可以把商业航天变成一个高风险而值钱的行业

商业航天和其他高技术产业一样,是个风险极高、成功少失败多的领域。在美国,在近20年时间里,已经经历了多轮商业航天企业大规模兴起又大规模淘汰的过程。第一轮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1999年前后美国放开了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市场许可,当时出现了地球观测、太空成像、轨道成像、数字全球等多家企业,一时颇为繁荣。但随着市场演化,经过淘汰与合并,那一轮企业只剩下了数字全球公司一家。

NASA启动商业空间站货运服务合同后,包括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内的19家企业竞相涌入,经过淘汰,目前只剩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轨道科学ATK公司。这19家企业中,除了波音、洛马、劳拉、SPACEDEV几家传统大型企业之外,安德鲁航天公司被收购、行星空间公司注销、宇宙科学公司退出航天器制造、Kistler火箭飞机公司破产、太空货车公司因为创始人去世而烟消云散、奥德赛空间研究公司转向了工程咨询和分析,俄罗斯背景的星座服务国际公司退出美国市场,转型宇宙有限公司虽然没有倒闭,但是网站已经停止更新;另外四家企业早已不知去向。

亚轨道太空旅游领域的淘汰也非常残酷,目前除了布兰森爵士支撑的维珍银河公司之外,其他企业都已经退出,特别是XCOR刚刚在4月破产。至于低轨道通信星座,熟悉业界的人们对铱星、全球星等企业的第一轮破产狂潮记忆犹新。当下这一轮低轨道宽带接入星座也必然会面临严酷的竞争和淘汰。

资本应该对这样高风险的市场避而远之吗?恰好相反,资本最喜欢这样大胜大败彼此交织的故事。实际上,商业航天市场的竞争并不比通信、电子、计算机、新能源领域的风险更高。高风险意味着庞大的市场潜力。就像淘金一样,虽然多数人只能淘到沙子,但是金矿是确实存在的。高风险所带来的必然是高利润。能在残酷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脱颖而出的企业,股价高涨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实。而这些,就是资本想要的!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几个企业——数字全球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轨道科学ATK公司、维珍银河公司——都被资本市场看好,它们的业绩俨然已经成为某个细分市场是不是能搞好的指标。

回过头来看国内的商业航天市场,这样的高淘汰率似乎还不存在。这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创业企业中已经融资成功的,融到的钱还没有花完,承诺还没有到兑现的时候。其次,商业航天市场的潜力还没有变成现实,冲进来的冒险家还不够多,分母还不够大。

但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中国就会彻底失去商业航天这个未来产业。因此,需要有一个或者一批资本主动进入商业航天,扶持一些有格局、有雄心的企业来改变行业,刺激和启动真正的市场,吸引足够多创业者进入商业航天,在持续扩大市场的同时优胜劣汰,打造一个强大、值钱的产业。事实已经证明,靠政策引导不足以做到这些,靠产业的自发生长也不足以做到这些,商业资本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商业航天如今是个估值偏低的产业

与商业航天应当具备的市场价值相比,今天的中国商业航天是被严重低估的,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有关企业的定位及其商业模式存在严重的问题。甚至出现“一哄而上”发星座,哪怕企业毫无产业技术根基的情况,反而混乱了市场。

对于国有企业,人们一般用固定资产规模、年销售收入等指标来衡量,对与品牌效应、专利技术成果的价值并没有进行详细的估算。就商业航天企业来讲,由于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处在初创阶段,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备、星座还没有入轨、业务模式还没有搭建、产品还没有进入大规模销售,所以这些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往往看不出真正的价值。

然而,真正被严重低估的,并不是上面所说的这些,而是庞大的航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些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高智商的优秀人才在航天科研体制内已经做出了巨大的成绩,累积了非常难能可贵的技术功底与型号经验,并具有非常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等,但是很少有人对他们进行商业化的估值。即使是在那些已经存在的商业航天企业,其中的优秀人才,所得到的估值也是严重不足的。

这样的低估意味着商业资本拥有很好的机会去重新梳理这个行业的基本规则,不会面临虚高的股价和注水的业绩。同时,这也意味着资本退出的时候,所能够获得的投资回报率将是空前优厚的。

资本要找合适的人,而不是合适的项目

上面所说的问题都是战略领域,那么具体在战术执行上,资本进入商业航天所应当寻找的,不应当是某一个具体的技术成果或者产品,乃至于卫星系统。应该寻找的是一个了解行业,有能力、有资源、有信心、有责任,并具备非常良好的资源调度和整合能力,以期许将商业航天的潜力变为现实的人或者人群。

其实这在任何行业的投资当中都是通行的规则,只不过是在航天这个领域,人们太容易过多的关注那些史诗级的国家航天项目,过多关注国宝级的院士和专家,更加容易忽视那些已经在航天领域深耕并愿意投入进行商业化运作的普通人群。

当然我们也有好消息,宇宙人航空航天港的团队已经在这个领域当中耕耘了将近20年。他们对于传统航天和商业航天特别是航天创业者群体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国家高层乃至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人脉;在商业航天应当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也已经研究并探索出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同时,也是一群创业过、失败过,最终又再次走向成功的、执着的、经受得住各种考验的有底蕴和口碑的创业者。他们不仅仅有创业基础;也同时是很有情怀和高度的产业发展责任的人。实际上,宇宙人航空航天港最大的价值还在于其正确认识到了商业航天的本质,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切实可行的实现手段、实现形式、实现模式。商业航天并不仅仅是一种拿来赚钱的产业,而是人类通向未来社会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真正成为多星球种族后的主要生存方式,也决定了中华民族在宇宙时代是不是还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商业航天企业所应当具备的不一样的视野和格局,也是资本为什么要进入商业航天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

对于资本本身来说,能不能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人来进入商业航天,决定了这个资本在未来是占据商业市场的舞台中心,还是被边缘化后空留一声叹息。

猜你喜欢
航天商业资本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逐梦航天日
商业前沿
资本策局变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