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贸易战,不卑也不亢

2018-07-31 01:56:14刘小勇
汽车观察 2018年7期
关键词:合作项目贸易战全球化

在7月份被刷屏的,除了俄罗斯世界杯,还有中美贸易战,以及中德汽车合作项目的豪华派对。

中美贸易战从争吵到沟通,到正式开打,牵动了世界的神经。7月6日,双方加征关税正式生效,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之间的过招,终于演变成公开宣战的方式。

纵观对贸易战的分析报道,认为美国在犯傻的占据上风。“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不顾美国和美国人民的利益”、“中国手里有足够的牌可以应对”等等,这些言论充满了莫名其妙的亢奋之情。

两天过去,更加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借着中国总理李克强访德的东风,中国和德国之间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其中汽车项目成为主角,戏份占到了1/3左右——中德签署了《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宝马与华晨的合作再升级;大众中国将与江淮汽车和西雅特品牌共同成立一座研发中心;蔚来与博世集团将在传感器技术、自动驾驶、电机控制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领域展开重点合作;戴姆勒与清华大学进一步深化双方在可持续交通研究领域的合作;宁德时代与德国图林根州州政府拟设立电池生产基地及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长城与宝马合资成立光束汽车公司;滴滴与大陆集团签约,共同推动智能出行发展。

两天之内8大合作项目签约,确实有点迅雷不及掩耳。于是更加亢奋的情绪开始蔓延:“德国成为最大的赢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大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畅快淋漓。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既然是以加征关税为主要形式的贸易战,当然是谁的出口多谁吃亏更大,这是一个用脚都能想明白的问题,我们有理由亢奋吗?中德之间的合作,都是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并不是为了气美国,用得着拉仇恨吗?

反观2001年,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悲观之情笼罩大地,许多人认为中国的不少产业尤其是机械和汽车产业会受到灾难性的冲击。但事实是,中国几乎所有的产业在这十几年中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再看看上个世纪的美日贸易大战,几十年的较量虽然让日本损失惨重,但最终的结果是,丰田照样是世界上最赚钱的汽车公司,而通用则几乎破产,福特也在世界排名中逐渐式微。

中国不是日本,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这就是我们的底气。当然,我们在享受全球化的红利时,也要学会承受全球化的风浪。不经历足够大的风浪,就谈不上全球化的成功,在颐和园操练的水军,肯定上不了太平洋。

但毕竟贸易战不是什么好事,我们没必要卑,更没理由亢,最好的心态就是淡定,并做好打硬仗和打持久战的准备。

猜你喜欢
合作项目贸易战全球化
我校成功入选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
中俄核能合作项目核岛主设备安装正式开启
水泵技术(2022年1期)2022-04-26 14:20:10
进博会江苏签订55个合作项目 总规模近50亿美元
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0-11-17 11:28:32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贸易战是错误的决定
玩具世界(2018年9期)2018-12-07 01:03:04
浅谈中美农产品贸易战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能源(2018年6期)2018-08-01 03:42:04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20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