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木
摘 要:版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是通过人的观看而得以实现自身艺术价值的。人类的视觉形成过程以及观看的产生方式,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的进步而被人们所了解,而观看版画这种平面视觉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诸多心理观念及其背后的意义却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述。文章从视觉形成过程入手,讨论了视觉的成因,及其视觉作用于版画的观看后所形成的人与被观看物的关联性以及相互产生的影响。同时以凸版印刷版画中材料语言的成因及其呈现方式为切入点,对凸版印刷中版画肌理如何形成,以及如何作用于人类视觉的过程从制版、印刷、承印物等多方面做出了相对具体的分析。在人与被观看物以及版画呈现过程中人与印版的关系讨论中,文章浅显地探讨了版画的印版作为“摹本”与版画创作者之间的互动与关联。
关键词:版画;观看方式;凸版印刷;肌理;关系
一、视觉的形成过程与观看的背后
版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种类,是通过观看而被人所感知到的。也就是说版画是作为一个被定义在艺术范围内,通过被观看而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物象而存在的。在视觉艺术的体验过程中,人们总是轻易相信自身的眼睛,可我们怎样去“看”这些视觉艺术的呢?看到之后这些建立在视觉经验上的“遐思”又从何而来?
在前人的世界观中,光是作为第一要素而存在的。当下的医学界也证明了这一点:人类的眼睛作为视觉感受器官,唯有光线才能与它形成实质的交互关系。这种光线分为人工和自然光,当光照射在某个物体上后,一小部分的光线则会被物体吸收,而其它大部分的光线则被物体表面反射出来。这时,被反射的光就会投射在人类眼睛敏感的视网膜上,视网膜上众多的感光细胞又连接着脑椎体细胞,它把光线的刺激传递给了大脑。由此可知,人类对视觉信息的最初的基本组织过程,正是通过这些神经节抵达位于视网膜上的对视觉刺激最敏感的层面。随着生物电化信息不断传导至大脑的目的地,就会在大脑信息接收站里进一步成型,直到最终到达主管视觉信息的大脑皮层上,形成视觉图像。[1]一个物体所能被感知的视觉信息形成过程,是以光为信息传导媒介的物体和观者正在运行着的神经系统发生交互作用后而产生的结果。然而,人的眼睛能接受到的只能是物体外部表面及其整体外部轮廓的信息,光线是无法穿透不透明的物体的。因此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投射所反映的只能是物体的表象,作用于人类眼睛使之获得视觉信息的正是这些物体表面所反射的光线,这就是为何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光源或角度观看会有不同结果的原因。因此“看”的过程是物体的表面通过中介物“光线”被视觉系统接收组织之后,串联一系列神经作用并在人脑中形成的图像,而人与所观看之物并没有实际的接触,所谓的“看到”的也只是眼睛受到光的刺激后“像”在人脑中的以被感知为目的的显现。
但是,人类又是如此敏感智慧的生物,不可能“看到”之后却无所思动。人的诸多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因此,所谓“观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思考的过程。尤其是在观看艺术品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外在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当观看者在观看一个物体的过程中,不仅会将物象自身印制在敏感的可信的视觉器官上,更会主动地对物象进行探索,由此形成了观看的过程。
与此同时,在观看的过程中所有的视觉经验都被包括在空间与时间的情景下。物体的表面形象会受到所在空间相以及邻物体的影响,同样也会呈现时间顺序所留下的痕迹。但是这些影响即便存在,也并不意味着围绕在一个物体周围的所有物体会自动修正其形状和颜色。即一个物体的表面形象只不过是它所接收到的所有影响的现阶段产物。
二、 版画的观看
在版画的观看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在当下视觉经验中存在的版画,并不仅仅是一个单薄的表面的图像而已,实际上它的背后隐含着种种存在物的累积。这种积累也不单单是存在于物质层面上的,也同时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层面上。具体来说,一幅版画作品在视觉上展现的是“印版”在经过印刷后,其反像被复制,并在承印物上展现出的印刷痕迹的积累所形成的图象。首先,印版的制作过程是一个材料累积制造痕迹的过程,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与交融是材料语言展现的契机,也会促成材料属性不可避免的变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这种版画语言的构建,或者说破坏其单质完整性后所形成的新的构建。在此,不仅仅是材料的参与,每种材料的真实属性中都不可或缺时间的关键性,与其说材料展现了时间的痕迹不如说是时间酝酿着材料。时间会让材料在融合的过程中自然“发酵”,最终使得一个沉淀后的完整的整體面貌得以显现。在这里所指的材料包括着任何可以拿来被印刷的现实存在物,甚至可以说除了水和空气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能被印刷的。当然,在“印版”的印刷过程中与其“印版”制作的过程也是同理的。印版上材料的累积所形成的版的面貌,在印刷的过程中被转印到承印物上,在转印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印版”表面所呈现的材料语言得到了转印,在“印版”形成过程中所有参与的因素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痕迹,以及给人留下的“感觉”统统都得到了转印。同时,在印刷过程中印刷的色彩层面也是一个印刷材料累积叠加和质变的过程。这些被转印的材料会消解自身单一层面图像形式,最终与这种“印版”的痕迹被转印到承印物上的印刷形式相合而为一。最后,我们得到了版画在视觉上给观者留下的视觉印象,虽然在承印物纸张上所展示的仅仅是一个二维的人为制作并蕴含着作者意象的印刷痕迹所形成的图像,不可否认这在观者眼中的印刷“图像”是如此的“表面”,但是它同时也展现出了如此多的材料语言层面所构建出的整体。当印刷完成时,“印版”及其“印版”所融合的多种物质材料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这种呈现方式是在材料以及多种元素的自我消解中完成的,“印版”作为摹本在其自我扬弃中实现自身。如此一来我们观看的是一幅版画,同时也是一系列在印刷、转印中消解的“物”。然而,我们的视觉感知外物的方式与外部事物存在的方式却又是一致的。造成这种极其有意义的一致的原因是:那反映着大脑视觉区域中所进行的生理活动视觉经验,与自然界的物体一样,都服从着同一个基本的组织规律。因此,视觉规律是我们不可遁逃的边界,版画的观看方式不可避免的遵守着一系列的既定的法则。绝版木刻版画作为版画中的一个种类同样遵循着版画的基本制作规律,它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也必须遵循当下的观看方式,但是这一切实现都依托着现实中存在的物质条件。所以,材料语言的讨论是必要和不可或缺的。
三、绝版木刻肌理的呈现及其意义
相同特质的呈现是成熟艺术作品的共性,在直观印象中构筑世间万物,并使得这些实物同质化。而这种同质化非但没有遮蔽这些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而是在艺术本身具有的整合力量下,将事物自身的特性都释放出来。所有伟大艺术家们都在创造一个全新的宇宙,而在这个宇宙中,一切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都具有一种人们从未见过的外表。这个新奇的外表,并没有歪曲或者背叛事物的本质,而是以一种扣人心弦的新奇性和启示性对古老的真理再次做出解释。[2]材料语言的同质化在技术语境下符合此种情况的表述,即在视觉艺术范概念内“世界”通过材料得以重构。此种状况也普遍存在于版画创作中,这取决于版画的间接性和复制性。以实现最终作用于人类视觉经验的对实物肌理的模仿,在阐明形成此种肌理视觉印象的原理后我们会发现,这种对实物肌理的模仿并非只有凹版印刷这一种技术条件可以实现。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作为凸版印刷方式同样可以实现这种对实物肌理的印刷模仿。在技术层面需要理清的是把形成这种视觉印象的条件进行区分,即分成整体均匀分布于底版的重色和附着于肌理表层凸起部的亮色。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在印版上形成有效肌理,并附着亮色油墨于其上,然后在一张印刷完成的黑底上进行二次印刷,最终会得到一个如同凹版印刷方式所模仿的版面肌理那样的,以凸版印刷方式呈现的模仿版面肌理的像。此时,不论通过凹版或者凸版的印刷方式,作为实物存在于印版上的肌理是通过印刷技术手段而被复制、转印、模仿,同时肌理作为一个实物存在的立体的图像,也在这一系列的间接转印过程中被二维化了。因此我们把印版上的制作的肌理看作是一种“可消失的存在”。印刷一旦完成,作为摹本的印版及其印版上的肌理,以及印版所呈现的图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版画语言的形成过程中摹本作为手段而发挥作用,并且像所有的手段那样,当目的实现过后其自身便丧失了作用。就此意义而言,摹本扬弃其自身,摹本在其自我扬弃中实现自身。 通过制版的过程而渐渐呈现的版画之印版,其本身所拥有的那些“物”的特性,即如质感、肌理等等,他们在为版画作品整体服务的同时亦显示着他们的自身这个意义上的版画“语言”,这就如同把字与词的本身作为材料的诗歌:字与词为诗的整体服务,诗的整体亦同时服务着字、词这样的“材料”且让他们自身得到着显现。[3]此时,在整体与材料的关联与沟通中,一个同质的“世界”才能得以合理的构建。
注释:
[1][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7-8,42.
[3]孔国桥.在场的印刷[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148.
參考文献
[1]杨锋.综合材料版画技法[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张奠宇.西方版画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3]阿尔布雷特·丢勒.版画插图丢勒游记[M].彭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陈琦.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20世纪前中西版画形态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5]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C].张旭东译.见:[德]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启迪:本雅明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9
[6]孔国桥.在场的印刷——历史视域下的版画与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7]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玉溪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