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魁夷绘画作品中的日本“间”文化探析

2018-07-30 11:08金洁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自然文化

金洁

摘 要:日本“间”文化深深根植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在人际交往、建筑、绘画当中都有体现。东山魁夷的绘画和散文都与自然密不可分,与日本间文化注重与自然的一体感相似。

关键词:“间”文化;自然;东山魁夷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间”这个概念,“间”这个词可以查到的意思有九种:第一种表示空间范畴的“间隙”“间隔”;第二种表示时间范畴的“间歇”“闲空”;第三种表示适时、时机、机会;第四种表示房间、屋子;第五种表示间数、间;第六种表示长度单位,一间=六尺=1.82米;第七种表示音乐、舞曲等的节拍间隙;第八种表示当时的情况、样子;第九种表示船停泊的地方。

着眼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间”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各个方面都能有所体现,故而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这一种特殊的文化概念也就逐渐形成了日本人的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

诸多学者认为日本人的“间”这种概念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于日本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相对独立,也从未曾受到过外来民族的入侵和统治,所以社会构成单一,民族不呈现多元化,交流所使用的语言也统一。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的日本人民极其容易具有相似的行为方式或者生活习惯,在相似的思维模式的作用下,整个日本的风貌趋于一致。那么审美观、价值观也趋于相似,具有很强的同一性是必然的趋势。“间”意识也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长,故而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剑持武彦的《“间”的日本文化》艺术中讲述到:“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在自然观上有微妙的差别,这还是与“间”有关的。中国人把自然解释为阴阳的二元论,即“双”的思想。日本人重视的是二元论的中间,即“間”。中国人的相对的世界观扩及到了他的造型艺术,喜欢左右对称的形态。而日本人喜欢临摹自然山水的本色。”中国人追求对称美,日本人讲求与自然的一体感,追求不完全美。在中国的建筑中可以非常明晰地看到对称的关系,但在日本的建筑中经常会遇到一个看起来非常日本但却没有运用日本的元素的日本建筑。因为日本的“间”文化在建筑中充当一个虚拟的丈量单位,在小房车的案例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sLtsYJLmc),房间功能的切换上可以看到,日本“间”这个虚拟的丈量单位的灵活性与可塑造性。通过木板的移动就能改变房间功能,从办公的空间转换成睡觉的空间。对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剪纸艺术中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对联、诗歌等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显示了对称之美。日本人则非常喜欢俳句,松尾芭蕉是江户时代的著名俳人,其中一首:“古池,一蛙入水,水的声音。”将古池、青蛙、水声三者巧妙地用一个“跳”字传神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画面。给人一种想象的余地,“间”是一种情景一种氛围。“山谷明月光,流萤皆彷徨。”这首日本小诗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物”本身的重视,强调自然。

日本人在人与人的交往之间是非常强调“间”意识的,他们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之中非常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仅在语言表述上崇尚委婉的表达方式,在其他生活细节中也注意距离感,因为他们做事都喜欢留有一定的余地。日本的“耻感文化”对“间”意识的形成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因为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非常注重一种无形的精神约束。在著名的日本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先生《日本语》一书中阐述道:“对日本人来说,不能丢脸是指导自己每天行为的准则。”据此可知,日本人是非常注重自己的举止仪表,希望自己表现出来的是体面的、高尚的、有教养的,日本人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

对于日本画家,东山魁夷是我相对较熟悉的,他是一位风景画家,善于表现纯洁的大自然风光,笔下的作品呈现出不曾被现代文明污染的脱俗样子。他的作品既保持了平面性同时也增强了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时常还透露出淡淡的伤感。他也是一位散文家,曾留学德国,旅行北欧,在音乐上也颇有造诣,曾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水墨画也有一定了解。我买过他的一套画册和散文集,画册一套三本分别是不同色调的作品集合,青、橙、白的风景画,配有短小的诗文,看起来非常有日本特色。他在《风景开光》中说:“我的活着,与野草一样,也与路旁的小石一样。”这是不是与日本“间”文化中的注重自然,将自我融入到自然中去,追求与自然的一体感是一致的。作者也曾说到:“在自然风景之中,我感知到作为天地根源的生命的跃动。”在他的绘画和散文中同样都能感受到这强烈的“生命的跃动”。单纯的从画面构图上来说,他的画面非常有东方风格,一看就能判断他是日本画家所画的。东山魁夷为了表达最真实的自己,经常在不同的时间到同一个地方写生,探索用色的效果与传达出来的意境。有时甚至整夜凝视一幅画,配上莫扎特的音乐,来感受画以及自己的内心。画者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一切外在的浮躁,此时渐隐到天边,听得到的只有内心的声音,想得到的只有原本存在的理想。我认为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传达了“人与自然的浑融”,而且他选择与风景对话这种生存方式,绘画题材上的选择也证实“间”这种意识潜移默化的存在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并且根深蒂固。

“间”文化的与自然一体感在东山魁夷的作品中有多处可以印证。剑持武彦的《“间”的日本文化》一书中说到日本人讲究与自然的一体感:“日本的国民性情根本就在于神与人是一样的,是来自大自然的,一切融于自然。日本人把自然至于生活圈内,体察、观悟、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自然、神、人一体的生活思维模式使自然、神、人之间没有隔阂。”东山魁夷说:“我所画的,是作为人的心灵象征的风景,我不是在描绘,而是在细语人的心灵。”恰恰也体现了东山魁夷将自身置于自然之中,将人、自然融为一体。而且在东山魁夷的画中,没有画人的,虽然画面中没有出现人,但实际上你能从画面中窥见两个人,一个是画家本人,另一个是观画者,这其实也是一种“间”意识,其中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画与人之间的一种空间,一种距离感。如果说人与自然的合一,是“间”文化的一种形式,那么东山魁夷的画作与散文所表现的“亲和自然”是与“间”意识完全吻合的。

东山魁夷曾记录下:“当我坐在人际全无的山顶的草地上,远眺群山的黄昏时,感到自己如同完全被融汇到天地之间一样。我想这是自觉到自然同自己成为一体,生死与共的一瞬间。冬季草木凋零,群山空寂。”在这一段文字中亦能感受到东山魁夷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因此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是期望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他说:“弥漫着夕阳的平静的天空给人以安闲和希望之感。整个身心似乎与整个天地融为一体。而且在这一瞬间,包容着我的天地和所有的一切,同我的命运是同样的,我感到一种无声地对相互存在的肯定和息息相通”。由此可见东山魁夷是在追求“天人感应”的境界,并非仅仅是一味地沉浸在自然之中。他忘我地投入自然,通过人与自然之间这种息息相通之感,对自然充满生机灵动的生命产生触动,并且将这种深深的感触在作品之中呈现,让更多的观众感同身受。

日本人追求“安与自然,委身享受于自然”。一根野草也被当成自然的生命的体现,对自然的敏锐的感觉能力,是日本人所独具的精细的神经反应。日本把自然引入日常生活,并把它作为生活空间里的艺术。

在深入思考胡俊博士“Ma as a Machinic Component”这篇论文之中:“为什么日本建筑看起来非常日本,但是却没有日本元素。”这个问题之后,目前,对于“间”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日本人的“间”的感觉也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东山魁夷的画面及散文中所追求的自然一体感,是根植于每个日本人内心的。而“间”包并和协调了不同性质的文化,东山魁夷选择与自然对话也是“间”的一种表达方式,归其根源就是日本人的“间”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群群.谈日本人的“间”文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

[2][日]东山魁夷.美与游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自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传承 民族 文化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