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婧 黄杰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中小学校开展特色德育教育提出新挑战,如何在新时期正确把握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切入点,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简单介绍现阶段中小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实施特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校 地方特色 德育教育 挑战 有效途径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原则、目标以及内容进行了明确。《指南》指出,实现中小德育工作目标必须基于多个视角同时推进,比如德育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加强制度建设等。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高度复杂性,中小学校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特点,进行全局统筹与协调,才能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一、现阶段中小学校开展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工作目标过度理想化,脱离当地实际情况
现阶段,中小学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其工作目标往往缺乏系统设定,抽象口号式的内容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素材,对当地历史人物的解读过于理想化,甚至有悖于历史事实,不仅导致学生知行脱离,还会引起中小学生的思维混乱,对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德育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弱化学生主体性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能力。由此可见,德育必须突出学生主体性,逐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目前,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并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重理論、轻实践,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机会,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较为浅显,并将德育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未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德育资源,不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互联网多元文化给德育工作提出新挑战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辨识能力较差,因此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导致其认识出现偏差。互联网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给中小学生拓展认知范围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给德育教育带来一定挑战。学生无法正确对待互联网文化,盲目模仿,追求新鲜刺激,过度沉溺于网络新事物,对身边事物缺乏关注,不利于建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性特色德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中小学校开展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教师素质,创新德育意识
教师在开展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开发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资源的主要力量,教师结合德育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特点,创新德育交设计,降低学生理解德育案例的难度,从生活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身边事物,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德育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由此可见,对于教师而言,必须创新德育意识,既要重视德育理论的宣讲,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整体规划德育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比例,并结合当地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特色资源,比如优秀人物、正能量事件、红色历史等,向学生宣讲德育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因此对于中小学校而言,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建设涵盖诸多内容,比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目的在于创建良好的育人环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小学校生源主要覆盖本地区群体,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德育教育必须充分注重本地化特色德育资源素材的搜集。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分享家庭教育案例,将德育教育生活化,培养学生正确的分享以及审美意识。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以及行为方式的建立,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意识。其次,注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抓典型案例,增强德育教育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三大内容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影响、促进,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共同组成德育教育体系,从不同维度让学生认识德育教育的内容。针对当地社会环境,充分提炼并解剖德育素材,组织学生集体学习与交流,进一步发挥地方性特色德育素材的教育意义。
(三)利用互联网丰富德育教育方式和形式
中小学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极具重要意义,在互联网环境下,必须重视并合理利用互联网文化,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文化的积极作用,减少和消除不良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所以需要构建一套健全的德育课程资源生成以及分享机制,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和形式。第一,应注重本地化特色德育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形成资源数据库,供学生、家长以及教职工下载或提取,并鼓励分享与扩散,形成扩散效应。第二,采用微课模式,针对不同成长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德育教育,比如对小学初段学生开展礼貌用语的德育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对初中学生进行思维模式的锻炼,通过本地化特色案例的解读,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第三,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反馈沟通机制。不同学生对本地化德育素材的理解会存在一定差异,传统德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为主,沟通时效性受到一定影响,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运用,学生可随时针对生活或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提升沟通时效性的同时,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深化德育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在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凸显,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教师必须积极进行引导,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才能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依托具有地域色彩的德育素材,实现了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整合,有助于将德育教育生活化,通过情景化教学增强学生对德育价值的理解。因此需要通过提高教学素质,创新德育意识;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利用互联网丰富德育教育方式和形式,只要这样才能提升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成效,实现以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许艳玲.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7,(05).
[2]李晓东.新时代中学德育课程的发展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德育,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