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戈
这个冬天,博物馆火了,《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接连热播,掀起了一股博物馆热潮。而从去年年底开始,BTV卡酷少儿卫视推出了一档给小朋友们看的博物馆节目——《穿越吧少年之爱上博物馆》(以下简称《爱上博物馆》),自播出以来,收视节节攀升,观众好评不断。这样一档少儿版《国家宝藏》是怎样诞生的?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爱上博物馆》制片人许隽隽,主编庄严、阿炯,主持人瘦不了、周妞妞,以及节目中的少年团导师朋朋哥哥和四位小团员,让他们来揭晓答案。
方创的爱
走遍北京所有博物馆
只为呈现一档有情怀的节目
博物馆是《穿越吧少年》一直以来关注的对象,2016年播出的第一季节目就去了晋商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国消防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这次播出的季播节目《爱上博物馆》又带着孩子们走进中国民航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大唐西市博物馆、北京天文馆、中国海关博物馆等12个博物馆。这么多博物馆,观众看到的只是每期30分钟的节目呈现,而在节目背后隐藏着许多观众不知道的幕后故事。从生手变专家,听课看书来充电
《爱上博物馆》的团队很年轻,最大的1984年生人,最小的1994年生人,做这档节目之前,博物馆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为了让编导们先爱上博物馆,制片人许隽隽带着大家搜集了北京所有的博物馆教育机构,把它们的课程梳理了一遍,“他们跟孩子们是第一线接触的,我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去讲博物馆的,是用什么切点去给孩子们讲博物馆的。我们选择了跟所做主题契合的博物馆课程,全组人都去听课学习。”除了听课,还要看书,“编导们要保证在做某一个博物馆选题的时候不是靠百度去查资料,而是必须去图书馆看书,至少要看一两本关于这个博物馆相关知识点的书,才好去做节目。”
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节目组又走了万里路,前期采访了北京市所有的博物馆,甚至连鲜为人知的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都去了。主编庄严告诉记者:“我们在前采的时候会跟博物馆里的研究员、讲解员、馆长接触,编导还会实地去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请专家讲解这个博物馆涉及到的相关专业内容,根据学习到的知识再提炼,呈现出一个节目方案,门槛既不是特别的高,又能学到一些知识,让孩子们比较能接受。”在这样的努力下,节目组的编导们人人都成为了某类博物馆的半个专家。从筹备到播出,经过半年时间的打磨,《爱上博物馆》才终于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天文馆节目最难产,文案至少推翻五次
博物馆节目想要拍好并不容易,庄严向记者透露,节目组每次拍摄前,一般会用两到三周的时间来做前期的准备工作,直到真正的拍摄,一般要将近一个月,反复地磨,光节目文案就要碰两个星期左右,推翻五六次,甚至全篇推倒重来的情况都是非常常见的。说到最难产的节目,主创们异口同声地提到了同一个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天文馆的文案至少写了五遍,框架推翻了六遍,细节改了好多。天文太难了,不是所有人都能说清楚的,我们在节目里跟孩子们讲脉冲星、讲黑洞、讲红巨星、讲白矮星、讲月亮,尽了最大的努力,把一些很生涩的天文知识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听|董。”许隽隽感慨地说,“为做这期节目我们跟天文老师反复沟通了无数遍,最开始想做的是月球,还想过做火箭、登月舱、空间站。导演很聪明,最终让我眼前一亮的文案设计是寻找天空中最亮的星,最后落在人类的智慧之星,这样的设计很巧妙。”看完天文馆的节目,许隽隽特意重温了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星际穿越》,“原来看的时候一知半解,这次再看就更懂了,包括脉冲星是宇宙的坐标,是中子星爆发出来的,看完节目真的懂了。”
一周只能拍一天,严寒酷暑不怕难
《爱上博物馆》的拍摄要在不影响博物馆正常参观的情况下,所以只能选在闭馆的时候,而所有的博物馆都是每周一闭馆,因此周一就成了节目组最忙的一天。“一拍就要拍一天,好几拨人同时开工,有拍空镜的,有拍人的,吃饭都是错开的,经常微信群里发通知,暂时能走开的同志们赶紧先过来吃饭,吃完再换一拨儿人来吃。”谈起拍摄时的忙碌和辛苦,统筹郑佾能举出一连串的例子,“博物馆有关门的时间,经常拍着拍着,馆里的灯一下子就灭了。拍清华艺博那天要赶拍两期,从早上六点一直拍到晚上八点多,馆里没地方坐,所有人站了十几个小时,后来实在站不住了,直接坐到了地上。因为博物馆里展出的是从意大利运来的达·芬奇的原品,所以不能在展厅里吃饭,外面有一个咖啡馆,有几张特别小的桌子,大家轮流就着风吃饭。”
在博物馆展厅里拍摄还算舒服的,寒冷冬天的户外拍摄对节目组来说更是一种考验。“我们拍民航博物馆和园林博物馆的时候,北京特别冷,民航博物馆在室外拍,我贴了四个暖宝宝,还冻得受不了。少年团的小团员们一直在坚持,说话都哆嗦,一喊开拍,他们马上把羽绒服脱掉,一喊关机,我们立马冲上去给他们把羽绒服包上。后来到西安拍摄,实在是太冷了,贴四五个暖宝宝也没用,我们就让孩子们穿着羽绒服拍。”对于小团员的敬业,许隽隽很是感动。
除了严寒,高温下的拍摄同样辛苦。主持人瘦不了至今还記得第一季拍摄时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穿着皮毛衣服演北京猿人的“痛苦”经历。“我们在山洞里拍摄,模仿当时原始人的生活状态,搭木头架子烤鱼。当时是夏天,穿着毛皮戏服从山下走到山顶,走了将近40分钟,大汗淋漓,衣服脱下来一拧都是水。因为天气热,我们带的道具鱼已经变质,为了掩盖气味,道具老师在山洞里洒了两瓶花露水。虽然拍摄很辛苦,但是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北京猿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左右,这份知识的传递是很有意义的。”
一期节目30分钟,拍摄素材10个小时
《爱上博物馆》有三个拍摄场地,除了博物馆,还有给孩子们发布任务的四合院,以及主持人拍摄知识点情景剧的摄影棚,拍摄量非常大。节目主编兼主持人阿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这个节目如果静止在博物馆,会让孩子们觉得比较沉闷,得想尽办法让整个成片的节奏更加舒适、轻快,所以我们的节目包括博物馆里的内容、四合院的内容和情景剧的内容。我们算过,大概三天才能拍一期,博物馆里拍一天,四合院拍一天,白棚还得拍一天。博物馆里的内容在节目中最多占十七八分钟,但是我们的拍摄不止8个小时,经常人家下班了,我们还在拍,素材的时间大概有10个小时。”
从10个小时的素材中选出十七八分钟的内容,《爱上博物馆》呈现的都是博物馆的精华,而这些精华要如何选择呢?许隽隽有着自己的想法,“博物馆很大,展品很多,我跟导演们沟通,首先要找大家身边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太远的东西是没有共鸣感的,一定要和他的生活、和现在的东西产生勾连。30分钟能呈现的东西不多,大概也就是三四个展品,所以我们在一个博物馆里要先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东西开始,再去找下一个。”作为国内首档做博物馆的少儿节目,带着孩子们在节目中逛博物馆、让他们了解整个博物馆并不是《爱上博物馆》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对这个博物馆感兴趣,自己去发现更多的东西,我们节目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庄严说。
第一次出京拍摄,在西安探访丝路起点
在《爱上博物馆》12期节目中,有两期的拍摄地是西安,这是节目组第一次走出北京去拍摄,十三朝古都西安,是喜欢博物馆的人不容错过的地方。早在好几年前,许隽隽就已经有了西安博物馆的情结。“我个人对博物馆特别喜欢是从陕博开始的,当时我刚结婚,和先生一起去陕博看唐墓壁画,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我们俩盘腿坐在壁画前面看,唐朝的繁盛扑面而来,那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那天我在陕博待了6个小时,连饭都没吃,当时我就想等孩子长大了,一定要带他来。”
在西安拍摄的两个博物馆都非常有特色,一个是西安博物院,一个是大唐西市博物馆。阿炯是大唐西市博物馆这期节目的编导,他介绍说:“大唐西市被定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胡人去唐代的长安做生意,就在西市里做商品交易,这期节目以孩子们寻找唐朝时在长安的外国人的足迹为切入点,引出大唐西市当年的繁荣,让小观众们感受到强烈的文化自信。”主持人瘦不了则对西安的开远门印象深刻,“当时波斯人要进入大唐,只会走这里,就像海关做安检一样,我们去了开远门重走历史之路,通过现代和过去的对比,让孩子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大唐的繁荣昌盛。”
在西安博物院这期节目中,主持人周妞妞穿越回了唐朝,体验了一把唐朝女性的生活。“穿着古装站在博物馆里,周围全是文物,我真的有一种穿越感,这也是我喜欢这个节目的初衷。通过做节目,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唐朝的礼仪,怎么通过唐朝女人的发型、头髻分出她们的年龄、社会地位,录完节目对那段历史有了一个更深度的了解。”
各种专家严把关,历史细节不含糊
给孩子们看的博物馆节目,一定要正确和准确,《爱上博物馆》里每期都出现的“少年侦探团导师”是给孩子们讲了14年博物馆故事的朋朋哥哥,此外,每到一个博物馆都有馆方推荐的专家现身,比如首期节目“中国民航博物馆”中的资深军事评论员田晨老师,第二期节目“中国园林博物馆”中的张宝鑫博士。一期两位专家的配置,让《爱上博物馆》更严谨,也更权威。
除了节目中出现的专家,节目外还有各种专家在把关。许隽隽告诉记者:“在节目策划的时候我们就找了社科院的专家专门在服饰方面给我们进行指导,第一季时还给参与节目的小朋友专门定制了符合那个朝代制式的服装,汉服,襦裙,袄裙,从帽子到鞋都有。另外,我们要演绎的那个朝代的礼仪手势一定要正确,比如唐朝时女子行礼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男子行礼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我们都会跟专家确认。”对于这些细节问题,节目组绝不含糊,曾经因为苦寻不到符合朝代制式的汉朝皇帝冠冕,精通历史的主编庄严自己动手缝了一顶。
节目组的认真不止体现在服饰上,更体现在知识点的准确上。作为印刷博物馆这期节目的编导,阿炯在节目中给蔡伦的身份做了更准确的定义。“我去了三趟印刷博物馆,以前我们都知道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其实不是,他是纸的改良者。还有毕昇,我们知道毕昇是活字印刷的发明者,但是有一位专家说,毕昇做的是泥塑的活字印刷,又有一位博士说毕昇就是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最终我们还是采用了毕昇是活字印刷发明者的说法。”
以大博物馆概念讲述大運河,未来节目会更好玩
就在前一周,《爱上博物馆》冒着北京的严寒一连拍摄了六天,其中就包括这一季节目的结束篇—一京杭大运河。许隽隽说:“京杭大运河是北京特色之一,现在又提出了运河文化带,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我们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开着大巴车带孩子们沿着大运河走一趟,在那些依旧能够看到遗迹的地方,跟他们讲大运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而建、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最后的落点就是告诉孩子们,城市就是我们的博物馆,只要你细心留意身边的细节,都能学到东西,这是一个大博物馆的概念。”
如今,《爱上博物馆》几乎播出过半,收视率节节攀升,收获好评无数,每周五17:25看卡酷少儿已经成了很多家庭的习惯,甚至有家长留言,希望组织全年级120名小学生一起来参加节目。连许隽隽的母亲也是节目的忠实粉丝,“我妈妈现在是我们的义务宣传员,她跟别人推荐,并不是因为这是我做的节目,而是她觉得确实非常好看。还有很多家长跟我们反馈,说节目没看够。正说明了对这种知识类节目,家长是很认同的。朋朋老师一直跟我们说,所谓的博物馆教育不是针对孩子的,而是针对家长的,要让家长首先知道博物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学会一种理解博物馆的方式和方法,学会如何带孩子去逛博物馆,这正是我们节目想要传达的。下一季我们仍然不会脱离博物馆这个主题,会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让我们节目变得更好玩、更有影响力,让孩子自发地加入进来,参与到节目当中,我觉得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专家的爱
朋朋哥哥:希望我的付出,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爱上博物馆》里的少年团导师朋朋哥哥是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在国家博物馆为孩子们讲解十多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慕名来追他的讲解,但他在展厅里的服务,每次最多只能面对几十个孩子,“所以我特别希望通过更多新的形式,不仅是图书,也包括音频节目、电视节目等方式,让更多的孩子们能听到我讲述的博物馆故事。同时,北京有着非常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我也希望通过卡酷少儿卫视呈现的节目,把很多家长和孩子们并不熟悉但却非常有意思的博物馆讲述给他们。”
在此前的《穿越吧少年》节目中,朋朋哥哥已经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北京地区的很多博物馆,这次《爱上博物馆》在选择博物馆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从孩子的成长需求出发,既要认识孩子发展成长中的阶段特点,也要充分关注他们的兴趣,通过节目组的呈现之后,让他们对博物馆有着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二是从树立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不论是通过西安的博物馆讲述唐代文化繁盛及丝绸之路,还是通过中国民航博物馆讲到国产大飞机的研制生产,都希望通过节目里带着孩子们观察、发现和思考,真正自内而外地树立起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激发起他们内在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这次录制节目,朋朋哥哥有两大收获,“一个是兴奋,看到节目组这样一群年轻人,愿意花如此大的精力,为孩子们呈现博物馆里的奇妙,节目每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分钟,但仅仅拍摄就要整整一天;让我兴奋的还有看到节目后的小观众们对节目的喜爱,记得第一期民航博物馆的节目播出之后,有个小朋友的妈妈在微信里写道,孩子看了节目,主动提出周末要去民航博物馆。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想告诉孩子们,博物馆很美很棒,你可以去看看。另一个是辛苦,辛苦的是节目组的伙伴们对博物馆不熟悉,我和很多博物馆的老师专家们对节目制作、尤其是少儿节目的制作也不熟悉,大家都在尝试着、磨合着、努力着。期待着将来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加入到给孩子们讲述博物馆、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
做了这么多年博物馆教育推广工作,又创办了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在朋朋哥哥看来,博物馆教育非常重要。“博物馆是我们每个人终生学习的场所,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公共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青少年群体来说,博物馆教育是我们培养学生核心发展素养的重要平台,从知识的学习到技能的养成,最后到情感的建立,让每个孩子的生命能凝结起更多闪耀的精彩。展厅里我常说一句话,走进博物馆,更多的是培养起我们走进博物馆的习惯和传统,这远比知识更重要,是让我们终生受益的。我最乐于看到,当听我讲解的孩子长大了,读高中、大学了,他们有机会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因为我的一点点付出,让他们可以不再需要像我这样的人,自己可以主动地走进博物馆。”
从《国家宝藏》到《爱上博物馆》,博物馆类节目逐渐升温,朋朋哥哥觉得这是很好的事,“一方面使社会公众对博物馆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那洋高高在上的学术研究机构,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身处其中的终生学习场所,让博物馆更大程度的发挥社会公众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平台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博物馆来说也是个成长和发展的契机,随着社会公众对博物馆需求的旺盛,使得博物馆能更好地通过展览、教育、文创等不同的形式,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我也想和观众们多说一句,不必太把目光和焦点放在大博物馆、大展览上,其实有很多精彩的博物馆可能就在你生活的街道附近、你读书的学校附近、你旅行时的那个小县城里。”
孩子的爱
四位团员收获多
录制经历堪称人生财富
节目中的少年团由四位成员组成,分别是14岁的黄星羱、10岁的卢庆福源、12岁的李嘉桐和12岁的王若茗(naonmi)。对于四位团员,“导师”朋朋哥哥大为赞赏。“小朋友都非常聪明,也保有着孩子们对未知知识和领域的好奇心,相信通过节目的拍摄,让他们对博物馆也有了更新的认识,甚至有了感情。这份认识和感情,对他们未来的成长都是受益无穷的。”
黄星羱是一位很有人气的小童星,曾和古天乐合作出演电影《喵星人》。在参加《爱上博物馆》之前,他就对博物馆很感兴趣,“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了解它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去过很多博物馆,比如香港历史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河北博物馆、陕西博物馆等。”为参加这个节目,黄星羱上网看了很多资料,“要去的每一个博物馆我都会大概了解一下它的馆藏展品。节目中去的北京天文馆和海关博物馆我都很感兴趣,我从小就比较喜欢天文知识,这是第二次去北京天文馆,因为有朋朋哥哥带队,给我们讲解了更多知识,让我了解了镇馆之宝——月岩。”在众多博物馆中,黄星羱最难忘的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在录制那期节目的时候,因为天气太冷,摄像机都冻住了。而且我们获准破例敲响了一年只能敲一次的永乐大钟为大家祈福。”
卢庆福源是电视剧《芈月传》中7岁的小赢荡,也是电视剧《俺娘田小草》里可爱的小胖。生活中的他很喜欢去博物馆,去过军事博物馆、民航博物馆、航空博物馆、天文馆、恐龙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井冈山博物馆,去年还去了一次澳大利亚的巧克力博物馆。有些博物馆录节目之前他就去过,但是因为有专家老师的细心讲解,让他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和之前自己去时那种走马观花截然不同。在西安博物馆的拍摄中,民间艺术传承给卢庆福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雕刻、活字印刷等使他了解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流长。“参加《爱上博物馆》是我人生中的一笔财富,让我在少年时代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博物馆,学习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慢慢思考,伴随着我一起成长。”
李嘉桐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喜欢看书、音乐制作等。平时他大概一两个月去一次博物馆,去过自然博物馆、电影博物馆等。在这次节目录制中,李嘉桐最喜欢的博物馆是北京天文馆,因为在那里他知道了“宇宙的神秘和令人惊讶的美”。
中法混血小美女naomi喜欢运动和写作,平时她很少去博物馆,这次参加节目录制,所有的博物馆都是她第一次去,但是现在的她明显对博物馆更感兴趣了。
对于科普节目,几位小团员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李嘉桐欣赏“能告诉你一些从前不明白、不清楚、不知道的知识,科学严谨但又不死板的”;naomi认为“要不枯燥、更有趣味的”;黃星羱则大力推荐《爱上博物馆》,觉得它“就是最好看的青少年科普节目”。
博物馆里的“冷知识”
中国民航博物馆 里一2飞机是我国第一批引进的民航飞机,它和现在的客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设有增压客舱,因此只能在3000米左右的高度来飞,这个高度正好是大气层里的对流层,风向风速变化比较大,上下的气流也很强烈,经常还会遇到风雨和雷电,气温很低。里一2飞机不大,只能坐20多个人,而飞机越小,颠簸程度就会越强烈,所以飞行颠簸起伏,十分寒冷。飞机在空中飞行,机舱内加压后,高达百分之七十的舱内压力都集中在方形机窗的尖角上,玻璃因受压而破裂,圆形机窗能够通过分散压力均匀受压,所以小朋友们现在乘坐的飞机窗户都是弧形的。
中国园林博物馆 俗话说无石不成园,园林选石讲究形式上的“瘦漏皱透”。“瘦”就是竖高横短,顶部宽重,底部窄狭,这样就显出灵秀之美来;“漏”就是石体表面有眼,四面玲珑;“皱”指的是皱纹纵横,涡洞相套,大小有致;“透”就是通透,石体之内有孔洞彼此贯通。具备这四点的石头,才能制作出完美的假山山景。
北京天文馆 脉冲星是高速自转的中子星,是巨大的恒星爆炸后所形成的星体。宇宙里基本上就数脉冲星最“牛”,它是星星里绝对的健身高手,肌肉最发达,密度极高,每个立方厘米相当于地球上一万艘万吨巨轮的质量压缩起来,身上一块方糖大小的肌肉,重达几亿吨。地球自转一周要24小时,而脉冲星的自转周期要按秒计算,最快只要万分之几秒。正因为这样,它会发射周期性的射电脉冲,所以叫脉冲星。脉冲星的脉冲信号十分的稳定规律,是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中国印刷博物馆
在蔡伦之前,我国的西汉时期早就有纸了,蔡伦是纸的改良者。西汉纸由于粗糙不方便使用,所以当时还是以竹简作为主要的文字载体,蔡伦发现竹简过重,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于是他翻遍了书库,并找到了更轻便简易的材料来代替竹简,他带着工匠们,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改良了造纸术,通过多种工序,反复实验,成功造出了更加精细的纸张。
编后:少年,向上生长!
在我写这篇报道的时候,《爱上博物馆》的团队还在冷风刺骨的户外奋战。当郑佾结束了最寒冷最辛苦的一天外拍回到家,听老公和妈妈讲了一件事:他们从超市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旁边还有两三位女性亲戚,小男孩一路上都在振臂高呼“爱上博物馆”,大人们也都很开心地说说笑笑附和着,这个孩子的高呼一下子温暖了郑佾的心,让她开心地感慨:“这事儿没白干!”
的确,这事儿没白干,因为节目中传递的科普知识,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了博物馆,像节目宣传语一样,“少年,向上生长!”同样向上生长的还有这个团队,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一颗向上的心,正是这颗向上的心,让他们不怕给自己“挖坑”,即使累得连轴转也要坚持用三个拍摄地丰富节目的内容:正是这颗向上的心,让他们不怕把文案推倒重来,哪怕再写五遍十遍也要为孩子们提供最合适的“养料”……这颗向上的心赋予了节目向上的气质,“有情怀、有知识、有趣味”是许隽隽做这档节目的初衷。我想,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