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一部开山著作,也是一部奠基著作。胡适曾这样评价它“在小说史料方面,我自己颇有一点点贡献,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严谨,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经历。”
关键词:《中国小说史略》;构建小说体系;言辞简约精炼
《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开篇由“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讲起,随后按照时间流变,从神话与传说一直写到清末之谴责小说,完整的描述了小说的起源、发生、发展、到成熟,一脉贯穿下来,脉络清晰的展现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历史进程,犹如一本小说发展简史。鲁迅先生的这本《中国小说史略》也开拓了中国小说史这片荒芜的领域。在介绍小说演变的过程中,鲁迅先生还精当地评价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家和作品,深刻地分析了前后期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史料钩沉与论述小说流变结合起来,并在构建小说体系的过程中,赋予自己的小说观。
一、《中国小说史略》之内容简介
在中国传统学者眼中,小说历来不受重视,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汉书·艺文志》虽将小说列入诸子十家之后,但却说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在《中国小说史略》序言中,作者写道“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鲁迅先生自幼爱读小说,后受梁启超等人重视小说功用观的影响,致力于古代小说的辑佚与整理,决心改变小说无史的现状,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
《中国小说史略》全书共二十八篇,它从远古的神话与传说起溯,其后依序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各个阶段,从汉代小说、六朝小说至唐宋传奇,从宋代话本及拟话本、元明的讲史小说、明代的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至清代的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及公案小说,直至清末的谴责小说。鲁迅先生对历代小说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其背后的历史变迁和思潮影响,都做了总结概括;对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精炼的分析。
二、《中国小说史略》之学术价值
1、文学史层面:梳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胡从经在他的《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中论述:“鲁迅先生从古史体(如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史评体等等)中吸取了有益的养分,又借鉴了西方史学著作(如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的若干先进之处,将之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寻求最适于表述小说史内容的体例形式。即以时代为经,以小说类型、流派为纬的章节体。”《中国小说史略》的编排形式以时代为经,纵向排列,书中从先秦到清末,每个时代将小说命名归类,改变了过去人们作史时常常将历史看作人物史的思路。书中以小说派别、类型为纬,对于同一时期的小说形式,又分章叙述,尤以明清为代表。比如将清代小说分为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清之讽刺小说、清之人情小说、清之狭邪小说、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清之狹邪小说、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清之谴责小说。《中国小说简略》分篇叙述,每篇下又有简目。让读者很清楚自己所读的内容。这种包含了“章节体”要素,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写作手法,也很独特。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非常重视小说与朝代的关系,以小说自身的发展划分历史阶段,它也意味着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在中国是最特别的,当然这种论述体例,也有利于读者把握好一个朝代文学的整体画面。
2、兼具小说家的审美和史学家的严谨
鲁迅先生作为小说家,又拥有长期的小说史料的积累与自身的小说创作经验,小说家写小说史,自然与正统的小说史编写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小说家拥有切身的小说创作实践经验,对于事物的描写、文字的叙述和写作技巧等,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因而鲁迅先生在创作《中国小说史略》时,将这种创作小说的艺术性融入到小说发展史的写作中去,使得这本书不再是史料的单调堆积,可阅读性大大增强,也不像其他的史传一样深奥难懂,枯燥乏味。在《中国小说史略》这本书中,作者非常重视小说的审美价值。他指出汉以前的小说多以“喻道”、“论证”为主;魏晋则以“为赏心而作”“远实用而近娱乐”,赞同魏晋小说的小说性。在唐宋传奇相比时,认为唐传奇“叙述婉转、文辞华艳”,而“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采,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重视小说的审美价值,是鲁迅先生认识到的文学特殊规律。
为撰写此书,鲁迅先生曾做了长期的资料准备工作,并出版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作为中国小说史略的历史参考。并将他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修补增订,最终形成此书。《中国小说史略》中史料多而确,评论则少而精。鲁迅有意让史实说话,让历史证明问题。其治学态度之严谨,不逊于同时代的任何学者和大师。
3、关注作家创作时的心境及时代赋予的社会文化背景
鲁迅先生研究小说,并不仅仅着眼于小说,而是关注小说背后的社会政治背景、思想文化潮流和当下的风俗习惯给小说及小说演变所带来的影响。他说“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如在比较《水浒传》与《三侠演义》的不同之处时,他就仔细分析了两部作品形成时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每每涉及两种相近的小说类型时,鲁迅先生既能找出两者的密切联系,又能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辩证看待问题。如在介绍六朝多鬼神志怪之书,是由来已久的社会风俗习惯造成的,巫文化是中国本土生成,加上后来神仙之说的盛行、小乘佛教的传入,自然有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的大氛围。
三、《中国小说史略之不足》
鲁迅先生对晚晴小说持排斥的态度,这是受当时学术界思想的影响。在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中,他认为谴责小说艺术水平低下,应予以否定。但从今天的角度出发,晚晴小说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果没有晚晴,又何来五四思想运动呢?又如何来发掘晚清文学中被压抑的现代性呢?一般意义上认为,中国的新文学发端于五四时期,但其实五四新文学中的启蒙思想的现代性可以追根溯源到晚晴文学中去。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虽材料观点运用得当,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非常遗憾。
当时社会环境纷乱,社会文献资料难寻,所以《中国小说史略》在知识上存在漏洞和缺陷也在所难免。但鲁迅先生对此书还是耗费很多精力和心血的,它仍然是一部关于小说发展史很珍贵的资料。
四、结语
《中国小说史略》见解精辟、线索明朗而清晰,给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作了言简意赅的总结,勾勒出中国小说的进化轨迹。该书取材详实,分析精当,结构谨严,脉络清楚,内容丰富,填补了小说研究史上的空白。对于此书,我们应该用新的眼光来审视,书中关于鲁迅先生本人的史论、观点等,可以参考,并不一定要当做定论。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译林出版社,2014
[2] 高静洁·浅论《中国小说史略》的学术意义[J]·黑龙江史志,2015(07)
[3] 赵旭·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缺陷探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06)
[4] 刘保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史识”与小说教育[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06)
作者简介
梁晨静子(1995-),女,籍贯:安徽合肥,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相山校区文学院,学历: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在读,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