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

2018-07-28 10:00王莉娟
世界家苑 2018年5期
关键词: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转型

摘 要: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在金融领域,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等词语越来越火热,在此背景之下,一个更加抓人眼球的“互联网金融”出现了。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的含义、传统银行现状、互联网金融的现状、怎样转型等相关问题出发,结合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和互联网金融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转型

一、国内外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近些年出现了许多新生的事物。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之下,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成为近几年的热词。在此影响之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造成的不断冲击,正在不断的显现。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具体含义:是指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手段之下,能够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金融模式。从本质上来讲,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基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之下的,在技术的支持和引领之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网络技术手段实现的。互联网金融其实是需要给每一位消费者画像,利用信用积分,利用大数据,预测你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金融能力怎样,能贷款多少比较合理做到风险可控,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在拥有足够的大数据和技术分析手段支撑之下才能实现的。

目前,BAT(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三大巨头也进军金融行业,微信和支付宝支付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百度和百信银行联姻产生的百信银行,也都是互联网技术在金融方面的一个体现。互联网三大巨头进军金融行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对我国金融模式创新上面带来一定的改革冲击。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当下比较流行的观点主要是分为这以下几派: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陈晓灵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草根性”的金融服务,不会对传统的金融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不监管严格的话,可能会带来很多潜在的金融风险;但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谢平则认为互联网金融将会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主要是体现在支付方式及其带来的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此外还有很多专家对此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主要是分为以上两大观点,我们可以明白的是,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应该还是金融,是在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的基础之下,结合金融出现了一些新的金融模式。至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能产生怎样的改变?怎样产生改变,对整个经济社会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还是需要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现状

我国互联网金融是在我国现有经济背景之下产生的。现在,网上支付已经相当的便利,我们几乎可以利用支付宝、微信支付完成我们日常所有需要现金支付的场景。但是,大额交易、大额汇款等还是要到实体柜台才能完成。因此对我国互联网金融来说,尚存在很多机会。

举一个例子可以更加具体的说明这个问题。目前由由百度和中信银行联合推出的直销银行——百信银行,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但不具有实体柜台的纯网上银行。这里需要先了解一下网上银行和直销银行的差异:网上银行包括微众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可以进行网上交易,但是不能够吸收存款,只能用自有资金放贷;目前有113家直销银行,基本上附属于传统银行,但是百信银行是一个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银行;传统直销银行不能直接吸收网上存款,但是百信银行可以;传统银行贷款必须在柜台办理,百信银行可以在网上完成;传统银行不能够绑定其他银行储蓄卡转账,百信银行可以绑定其他银行储蓄卡转账;百信银行可以进行信贷,进行标准化模式化,数据要求标准化,办理业务的速度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百信银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实体店的网上银行。百信银行出来以后,很可能继承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便利,也可以进行大额交易和大额汇款等无需到实体柜台进行的操作,因此此类银行可能会成为人们以后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工具。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三大巨头: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现在集体进入金融领域,成为金融届的三大巨头。其中,阿里和11家银行开始合作,腾讯和百度是7家,进军金融,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发现,金融界的三大巨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未来生活。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2016年的全民消费支付额中,支付宝和微信的总支付额是99.27万亿元,传统银行业的支付额2484.45万亿元,两者的差距是可以明显观察到的。虽然目前网上支付的范围很广,支付笔数是银行业的60倍,但是在支付总额来说,还是传统银行业具有数量上的优势。再者,因为安全性的原因,很少有人会选择在支付宝或者微信上支付100万人民币,而且微信和支付宝也有交易额的限制。互联网加银行不等于互联网金融,要实现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不仅是需要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需要传统银行的不断改革创新,真正做到金融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区别

(一)传统银行的本质和现状

传统银行作为金融的基础性存在,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在这里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和一般商业性质的银行,政策银行由于政策性较强,是对特定领域具有特定任务任务的特殊银行,暂且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类。

传统的银行是在工业化时代产生的,具有相当的工业时代的特征。在形态组织方面主要是依靠总部对分行进行指挥运营,拥有大量网点和前台柜员。其主要利润来源于贷款和存款的利差,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出现,不断在挤占传统银行的蛋糕。近几年银行的年报表明,银行利润逐步下滑,可以说银行躺着挣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此背景之下,思考如何利用现有基础来进行资源重新整合和思想革新是银行的当务之急。

此外,不仅是银行利润在不断下滑,其负债率也是越来越高的。这主要体现在银行的信贷业务方面。银行的信贷业务采取事前、事后监管策略,而当初次的审批完成后,事中缺乏监管。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往往已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所以,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银行的信贷业务负债率不断地额升高。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银行的重大不良资产比重也来越重,已经成为银行的一大隐患。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风险点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与传统银行恰恰相反,这一点不容赘述。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背景之下,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目前仍然处于一个萌芽和发展的时期。以“开放、平等、互动、合作”作为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正是迎合了现在人们追求的极致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在于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以及通过数据获得的信息点,是新的商业机会的风口。因此技术人员在互联网金融的占比将会大幅度增加,因为只有拥有技术保障,以技术为驱动力,才能做好数据挖掘和消费者画像,抓住人们消费的痛点,促使大众产生消费行为。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作为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生事物,面临着许多挑战。

1.监管风险:金融监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重点监管的对象,因为经济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风险可控是保证继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新生事物的监管上,我国相关部门更是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和责任,一方面不能阻止这一新事物的发展,另外一个方面又要控制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巨大风险。现阶段,国际上主流的监管框架是根据新巴塞尔协议设计的相关规定和惯例。但是新巴塞尔协议里面的监管内容都是根据传统银行业的监管来设计的,对互联网金融这个新生事物的监管几乎无效,这几乎导致了我国乃至整个世界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都是不够的。面对互联网金融“爆发式”的发展,我们更是要警惕风险的发生。

2.声誉风险: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银行业的搅局者,其资本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其背后缺乏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背后的政府资金保证或者信誉保证,所以在信誉上面可能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即使背后的事有强大的民营资本如BAT,但是风险依然是过高的,尤其是在我国政府体制机制之下,一旦被管制,可能面临取缔的风险。最重要的就是,互联网金融是以民营资本发展起来的,其背后缺乏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背后的政府资金保证或者信誉保证,所以在信誉上面可能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即使背后的事有强大的民营资本如BAT,但是风险依然是过高的,尤其是在我国政府体制机制之下,一旦被管制,可能面临取缔的风险。另外,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风险计量模型需要进一步验证,风险控制的标准也应该进一步规范完善。

3.投机风险:现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其实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不是那么密切。如果互联网金融不是最终服务实体经济的,那么可以说是没有根基的大楼越来越多的人都来参与互联网金融风口,而忽略了进去的准则以及政府的监管,那么势必会增加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在达到某一个关键点的时候,风险可能会集体爆发。

4.信息与安全风险:毋庸置疑,在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数据的时候,如果遭受黑客攻击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个人信息外漏,将会对人民的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冲击。相比传统银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风险是高于传统银行业的。

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的融合路徑和发展方向

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双方都存在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二者都需要继续发展。那么,思考如何将二者优势互补,进行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的对接融合,将可能极大改变传统银行的模式,改变途径包括长尾效应、迭代效应和社区效应,具体如下:

1.长尾效应:长尾效应指的是主要看中重要的部分,如二八效应,看中的就是“八”这个部分,而不在乎“二”这个部分。在传统银行业里面,其主要看中的是主流业务和大众市场,关于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这个模块做的不够好,所以大银行存在难以满足小众市场个性化的服务。但是正是这样的无数个小部分,组成了一个大市场。互联网金融的机会就是来自于此,抓住了“草根”,给人们带来了支付便利。但是银行对支付这块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在乎的,因为传统银行的利润来自于存贷款利差。所以在这个效应的影响之下,长尾的客户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银行也要注重这一部分。通过精准营销,个性化有效客户群的迅速增加将是长尾效应最直接的体现。

2.迭代效应:迭代效应是互联网金融改变传统银行的另一种路径。通俗地讲,银行推出的原型产品或原型服务尽快上线,让普通用户参与产品试验与验证,通过用户互动、反馈迅速调整原型设计,持续微创新、不断完善,推出关注用户体验、真正有竞争力的差异化金融产品。

3.社区效应:在之后的发展中,我们会发现,银行会越来越多的依靠外部力量来支持自身的发展。例如与电商、互联网技术公司、数据处理公司等相互合作,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专业性更强的技术支持。所以,银行业的竞争模式将转变为以银行为中心的银行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五、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我们发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了解到了二者的关系。在全球经济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自我革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传统银行应该秉承敞开怀抱、解放思想的态度,寻求与互联网金融的最大交集。传统银行的思想转变是进行自身改革的基础,一定要放开眼界,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愿意学习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了解互联网金融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总之,传统银行的转变是最基础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认识未来金融发展的趋势,不断改进自己。

2.认真研判跨行业重大商业模式创新,抓好重大课题的务实超前研究。这一点是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传统银行业要积极运用现有的技术,做出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革新。抓住最新技术,对传统银行业进行全方位的整改和创新,打开视野,最好能实现超前的模式创新,不断突破,以期在激烈的竞争市场获得效益。

3.把握时机,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以成立子公司或独立事业部,大胆谨慎的试水较成熟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出现,传统银行业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要敢于创新。在坚持风险可控的情况之下,要敢于大胆试水一些新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不断在实践中调整改变。

4.树立技术核心的思想,坚持以科技带动金融发展。让技术引领金融,金融应该为所有的大众提供自由与平等享受到金融和科技的机会。但是无论技术手段怎么演化,模式创新最关键的点是:一是要精准,给客户提供的任何产品都是客户需要的,必须一次击中客户消费的痛点,这个精准是需要支付来实现的;第二是高效率,要快速的满足见客户的需求,因为时间就是金钱,人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能接受长时间的等待;第三点是一致性,主要体现在,无论是在任何一个地方得到的服务应该都是一样的。

5.充分了解消费者,以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抓住消费者需求,要走人性化的道路。首先要先了解消费者需要,设计产品打包再卖给客户,互联网金融是要去主动抓住消费者需求,传统银行现状往往不能够抓住客户的需求,做不到支付场景,不能很好的了解消费者画像,也就不能给消费者提供准确的银行业务服务。所以以后要走人性化的道路,利用大数据挖掘的技术手段,进行客户需求的准确了解。同时,这也是增加长尾效应最快速、最直接的体现。

6.数据挖掘相关的技术人员比例要大大提高,用于数据挖掘和消费者画像。大数据、AI人工智能是构成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而这就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专业性人才。另外一个方面,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安全性也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所以,大量的技术人才也是数据安全性的保证。再者,运用技术手段对数据和业务进行标准化、模式化,有利于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上更好的发挥和施展,有利于快速的实现业务模式的改进。由此可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实际,传统银行首先就要做好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储备,以求以人为核心促進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

六、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白的一点是,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应该还是金融,是在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的基础之下,结合金融出现了一些新的金融模式。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所以在之后的实践当中,传统银行可以“大胆设计、谨慎试行”,放开思想,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之下大胆试水,抓住客户需求,不断更新和调整金融业务,以期真正能够做到金融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广大民众的理念。让金融回归金融,打败传统银行的不止银行自己内部的竞争,而是像微信支付宝这样的网上支付,已经悄悄的改变了人们的支付形态,无现金时代很快就会到来。传统银行的信贷业务标准化,让客户能够自己在网上完成,省时省力,提高效率,这才是未来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方向。而将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金融结合,则是希望在用户角度实现“最了解你的人将是你用过的支付系统。

参考文献

[1]宋楠.试论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时代金融,2018(08):101-107.

[2]于洋.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现代经济信息,2017(11):286.

[3]李仕博.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8):188.

[4]薛炜星.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7):130.

作者简介

王莉娟(1973.03-今),女,汉族,河南省偃师市.

(作者单位;西藏拉萨农行城西支行西郊分理处)

猜你喜欢
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探寻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