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朝东
摘 要:有人说,职校的学生难管。我说,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中考落榜造就的“机缘”,共同命运形成的巧合,让这样一个群体错开高中,走进职校,构成职校的生源主体。自感被边缘化的他们,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抽烟喝酒,打架上网成为生活常态,加之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推波助澜,开始自暴自弃,游戏人生。常规的管理手段根本不起作用。由此观之,确实难管。但是,看似难管,其实不难,只要我们方法得当,拿出耐心,捧出爱心,“对症施治”,使这些学生先“亲”我们这些“师”,进而“信”我们那些“道”,久而久之,这些难管的孩子,同样可以闪耀出自己绚丽的人生华彩。
正文
有专家作过调查:中职学校是单亲和留守两类家庭孩子的集中营。以本人多年的職业学校经历来看:此言不虚。单亲和留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各种媒体的报导已屡见不鲜:这些孩子正是应该享受亲情的年纪,但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享受不到,致其倍受身心煎熬和情感折磨。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隔代溺爱”,使他们在是非观念形成的关键时刻却迷失了方向。这些“隔代家长”的事必躬亲,造成孩子边界感的缺失,由此导致的恶果是: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意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更成为所有“反抗”意识的催化剂:招惹不得,点火就着,不管不顾,且做事不计后果。其实,凡此种种,无非因为这些学生缺少一种最为关键的情感——爱。所以,在与职校学生交往时,“缺什么,补什么”是良方妙药——即不遗余力地给学生“补爱”。我把这个过程分成三步来走:积极发现并处理问题,争取学生的认同;拿出诚意和耐心,博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利益“捆绑”,作学生的良师密友,从而最终达到我的“亲其师,信其道”的目标,为进一步的学生管理工作铺平道路。
一、积极发现并处理问题,争取学生的认同
我们上学时都有过这种感受:如果喜欢哪门课,肯定喜欢讲这门课的老师。反之,亦然。所以,想让学生接受自己的理念,首先得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人!而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人,一些功课是必须要做的。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职校的学生虽然有诸多不足,但只要我们张开慧眼,就会发现,他们身上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肯定。职校老师就是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学生的这些亮点,并找到恰当的时机,进行大张旗鼓地表扬,使其在情感上向你靠拢,从而使学生管理变得简单而富有人情味。
曾经有一个叫张伟的学生,见到老师从来不打招呼,性格孤僻内向,生活中几乎没有朋友。看得出,他自己也很苦闷。为了帮他走出这种境况,我决定另辟蹊径:你不理我,我先理你,如何?——拿他做个小试验试试。
有一次,我故意在楼道里和他“邂逅”,他依旧打算像往常一样躲过去。我哪能让他得逞,主动和他打了一下招呼。他似乎很意外,勉强叫了一个“老师”。这一声老师就是一个契机!在随后的一次班会上,我表扬张伟,说他在路上主动向我问好,懂礼貌,有非常好的品性。果然不出我所料,随后好长一段时间里,张伟见到老师就问好,不仅对我,对所有老师都这样。老师们都觉得张伟变化很大,像变了一个人。只有我心里清楚:这是表扬的力量,是那些简单粗暴的批评斥责所无法取代的!
所以,有时候我想,老师适度放低一点姿态,拿出诚意,才是促使学生走近你的关键一步。
二、拿出诚意和耐心,博得学生的信任
有专家说:职校的孩子是一批长歪的秧苗。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慢教育”理念是符合其成长规律的,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职业学校,要想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是行不通的。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长期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他们身上消除掉。但是,“虽然不能把恶习一下子掷出窗外,但我们可以一步步把它赶下楼梯”。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中,积累百倍的耐心,拿出千倍的诚意,去换取学生的信任,进而逐渐帮其改正缺点,弥补不足,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个叫白鹏辉的学生,是他姥爷把他带到我面前的。他姥爷无奈地说,这孩子仅有小学三年级的智商,不指望能在学校学什么东西,只要不惹事就成。而且明示我:只要不听话,打骂悉听尊便,家长绝不会找学校的麻烦。
在随后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姥爷没有骗我——这孩子连起码的生活都不能自理——不会叠被子,不会扫地,不会自己洗衣服。更要命的是:他领会语言的能力极差!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一再告诫自己:慢下来,慢下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一遍又一遍地教他拿扫帚的姿势,一遍又一遍教他叠被子的要领,并嘱咐班里的干部平时多关照他,有什么情况及时向我汇报。遗憾的是,不管我怎样努力,鹏辉同学依然没有丝毫长进!我几近崩溃。但理智告诉我:慢下来,慢下来,时间未到,时间未到。
转机来自于他的一次感冒。
那次班里查人数,我发现鹏辉同学没在,就去宿舍里找,果然在,但是浑身滚烫——他在发烧。当时是冬天,学校条件也很差。束手无策之际,我拿来一个家长送的大梨,洗了洗,让他吃了下去——奇迹出现了——时间不长,他的烧退了!(到现在我都不明白梨能退烧是个什么原理,呵呵)。从那以后,鹏辉同学事事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内务也做得越来越好。到临近毕业时,他的各方面表现已经在班里可圈可点了。
事后我分析:他虽然脑子不太灵光,但却知道谁对他好。以前之所以一直踯躅不前,是因为我的努力还不到位,还没有感化到他。一旦我的付出和耐心触动了他,他就会用他的表现对我进行“回报”。
三、与学生的利益“捆绑”,作学生的良师密友
“众人拾柴火焰高”是对“团结就是力量”的另一种解释,一个班级要想具有凝聚力,就需要调动班里每名的同学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同学都能设身处地为班集体考虑。作为班主任,就是如何努力地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曾经有一段时间,教室里的卫生搞得很好,但保持得不行。常常是搞完了干干净净,一会儿又一片狼藉。这个问题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养成教育及未来修为,必须解决!
于是就这个问题,我组织了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上,我提了两个问题:
一、大家讨厌不讨厌形式主义;
二、大家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反而一个子激起了大家的兴趣,立刻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第一个问题当然众口一词,答案是:讨厌。第二个问题答案几乎也一样:和平。接下来就是我的时间了:大家讨厌形式主义,我跟大家一样,也讨厌形式主义。大家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和平,可有人不这么认为哟。看到大家面面相觑,我问:想不想知道这个人是谁?想!又是意料之中的众口一词。他是毛泽东毛主席!想不想知道毛主席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当然又是意料之中的众口一词。我继续:毛主席说,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战争!如果毛主席这句话可以借用一下的话,我们可不可以说成:搞卫生的目的是为了不搞。看到大家一脸蒙圈,我开始耐心解释:我们搞卫生,是为了创建一个干净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可我们做完了之后保持不住,只能一会儿再搞,久而久之,我们搞卫生就失去了意义,像不像在走形式?我们大家反对形式主义,自己却又在犯形式主义的错误。你们告诉我,这样可以吗?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个问题不是没有关系,是有关系的,而且还关系如此紧密。从此以后,教室里很少出现乱丢垃圾的现象。同学们互相监督,互相配合,共同把教室内的物品管理得井井有条。因为保持得好,也没必要像有些班级那样动不动就突击搞一下,真正实现了“搞卫生的目的是为了不搞”。而且,因为教室卫生和宿舍内务平时保持得好,在各项检查中屡获好评,从奖励中得到动力,全班同学更加团结,更加有凝聚力。同时,也更加融洽了我与同学们之间的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情谊,班级管理水平也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总之,学生管理不尽是花开花落的诗情画意,职教学生管理更少有云卷云舒的浪漫情怀。有的,只是老师春风化雨般地谆谆教诲,润物细无声式的默默付出;有的,只是学生在体验关爱时的真情表露,感受温暖时的善意流淌。作为一名普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我深深知道,只有让学生认可你,信任你,他们才会支持你,亲近你,爱戴你。
亲其师为因,至于信其道,确切地说,只是亲其师的副产品而已。
(作者单位:定兴职教中心)